個人資料
正文

近期中國最新軍事進展分析 zt

(2006-08-22 16:25:40) 下一個
  以新安全觀為指導的新的安全機製在維護地區穩定與世界和平的實踐中日益展現出新的生命力。   2005年在世界軍事領域令人注目的是,上海合作組織以“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及對外開放”為原則,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為宗旨,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展示其價值與活力。   一是在今年7月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正式批準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為觀察員國,使該組織覆蓋的地理區域延伸到中東和南亞次大陸,成為歐亞大陸上地理範圍最廣的組織。二是8月中下旬,中俄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舉行“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事演習。此次演習不僅籌劃層次高,技術含量大,一體化程度高,而且透明度高。通過演習深化了中俄互信,增進了彼此友誼,加強了兩國兩軍在防務安全領域的合作與協調,體現了中俄之間的戰略夥伴關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利於東北亞地區局勢的穩定。三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巴基斯坦武裝部隊於8月上旬在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幹縣舉行了聯合反恐演習,旨在提高兩軍聯合反恐作戰能力,遏製和打擊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等“三股勢力”,擴大兩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   美日安保體製在重構中超越雙邊安全保障範圍,公開向幹預中國內政的方向轉變。   2005年美日安保體製的改革進入突破性階段。2005年2月19日,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2+2”會議)在華盛頓舉行,雙方發表共同聲明,首次將台海問題列入共同戰略目標。此後,美日雙方舉行過多次安全磋商,日益明確地將台海問題列入共同關注的議題之中。10月27日,美軍方宣布,美將首次在日本部署核動力航空母艦。美國在日獲得核動力航母基地,將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製海權與製空權,確保從日本、台灣海峽、馬六甲海峽到波斯灣的所謂“不穩定弧” 地帶的作戰能力。   10月29日,美日就駐日美軍重編協議中期報告書達成協議,提出了加強美日軍事合作的一攬子方案,從而拉開了美日軍事合作大改革和駐日美軍大調整的序幕。其核心內容是:1.整合指揮係統,提高應急反應能力。2.完善導彈防禦體係,促進情報分享。3.調整基地部署,增強實戰能力。4.美日“合作”拓展,日軍“借船出海”。美日同盟的這種擴展無疑將隻會加劇地區的不穩定,危及地區和世界和平。   “中國軍事威脅論”聲浪再起,但與以往相比,其市場日益萎縮。   今年以來,“中國威脅論”再次迭起,而“中國軍事威脅論”則是其中最具煽動性的言論。   2月16日,美國新任中央情報局局長戈斯在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進行的中央情報局的年度陳述中稱,“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和軍事發展正在使台灣海峽兩岸的平衡發生傾斜。中國實力的增強對美軍在這一地區構成了威脅。”6月初於新加坡召開的第四屆亞洲安全大會上,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公開指責中國軍費不透明,軍備現代化意圖可疑,威脅周邊鄰國等。日本防衛廳長官跟著附和,要求中國軍備進一步透明。7月19日,美國防部的所謂《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宣稱一個經濟和軍事上不斷強大的中國將對亞太地區構成“威脅”。7月下旬,日本拋出《防衛白皮書》,其論調與美國如出一轍。8月,美國防部向國會遞交的《中國潛艇報告》,稱中國正加速擴充潛艇部隊規模,提升潛艇作戰能力。   但所有這些鼓噪都未能如鼓吹者所希望的那樣形成新的妖魔化中國的效應。相反,在國際上,除了美國、日本相互唱和外,其他國家和者寥寥。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10月25日出台的年度《全球軍力平衡報告》強調,中國在軍事現代化方麵的發展不會給全球帶來威脅。   美國軍事戰略部署調整完成法規性程序,對中國在內的大國進行接觸的同時,日益呈現預防性合圍的態勢。   美國在伊拉克戰爭尚未完全結束時就提出了全球軍事戰略調整的設想,今年,美國的軍事戰略部署調整已基本完成法規性程序,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亞太地區是此次美國軍事戰略部署調整的重點,除了強化美日安保體係之外,美還加強了在亞太地區的一係列戰略部署和軍事外交行動,針對中國等大國的預防性合圍態勢日漸明朗。首先,關島正在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美軍最重要的戰略樞紐。第二,與台灣的實質性軍事合作關係進一步加深。第三,加強了與中國周邊鄰國的軍事合作關係。   伊拉克已成為美吞咽難下的軍事、政治難題,美國撤軍壓力日益增加。   2005年是伊拉克戰後重建的第三個年頭,駐伊美軍雖然早已完成了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但依然無法消除反美武裝的頻繁襲擊,陣亡人數已經突破2100人,而伊拉克局勢仍險象環生。   與此同時,圍繞伊拉克戰爭的醜聞不絕於耳,美國政府和美軍的形象都受到重大損害。美國內的反戰情緒日益高漲,撤軍呼聲日益強烈。顯而易見,2005年對於伊拉克來說仍是一個政治重建進程有進展、安全形勢仍惡化的年頭。伊拉克仍是美國布什政府最大的政治、軍事難題。   日本在戰後隱忍與蟄伏半個世紀後進入曆史上新的躁動期,日本右翼政客的軍國主義思維已成為影響未來東亞安全不容忽視的消極因素。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在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年月裏,日本政府處心積慮地作出了一係列令世人側目和擔憂的舉動。一是公開利用世界紀念二戰勝利的時機為當年的侵略戰爭翻案,為軍國主義者招魂。二是實行“惡鄰外交”。三是謀求“先發製人”。今年6月,日本眾議院以執政黨多數票通過了修改自衛隊法案,列出了可讓自衛隊在不必等候國會批準,便可快捷地應對導彈,展開反擊行動的條例。可見日本和平憲法早已形同虛設,其軍事戰略已與美國“先發製人”的軍事戰略一脈相承。四是廢棄“和平憲法”,極力為發動戰爭鬆綁。   空間領域的競爭加劇,空間軍事化與非軍事化正處於十字路口。   今年國際航天業空前活躍。8月,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重返太空;10月,中國的“神舟六號”飛船成功升空,再次開啟和平利用太空的探索之旅。此外,計劃於2008年實現運營的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係統的建設進展順利。   伴隨國際航天領域的一係列探測活動,和平利用太空與太空軍事化的鬥爭也日益凸顯。美國防部過去一年來公布的一係列文件顯示,美國軍方正在加緊活動,以獲得太空優勢,進而控製太空。美國防部公布的新的《國防戰略》文件也強調說,利用太空可使美國能夠從安全的基地向世界任何地方投放軍事力量。這一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確保美國的太空準入,使用太空,並防止敵手利用太空。   中國大型預警機已超美俄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中國自行研製的大型預警機正由試飛踏入定型生產,估計很快將可正式服役。軍事專家指出,近期在南京上空頻繁試飛的「空警-2000”的預警機,采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技術,比目前美俄產品還要先進。它的服役填補了解放軍從前沒有裝備預警機的空白,其先進的雷達技術,也令全世界震驚。   有消息說,“空警-2000”的機身是采用俄製的伊爾-76 型運輸機。據悉,“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並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是旋轉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動的。這印證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比美俄領先一代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它隻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和方位探測,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後的機械掃描轉天線。也可以證明,中國專家已有效解決了天線引臻機射共振的一係列難題。   專家指出,“空警2000”上所裝置的雷達、超級計算機、控製台及軟件都是中國自行設計和生產的。其固定雷達由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發的三片式雷達,呈三角姿態安裝,從而達到三百六十度全方位覆蓋,特別擅於探測速度較高的空中或海上目標。這款雷達隻需以電子掃描進行俯仰及方位探測,可棄用舊式的機械掃描旋轉操作模式。   據了解,預警機最初是為了減少雷達的探測盲區,增大探測範圍而研製出來。預警機在空中,容易發現低空目標,其工作效率相當於八至十個大功率地麵雷達站。隨著科技的發展,沒有預警機的有效指揮和引導,要想組織大規模的空戰幾乎是不可能的。為期四十二天的海灣戰爭中,數千架來自多個國家的飛機,飛行了十萬多架次,沒有發生重大相撞與誤傷事件,全靠美國十數架E-3A和E-2C預警機工作。   為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曾向以色列訂購了“費爾康”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可是,由於美國的蓄意阻撓,以色列後來拒絕出售。與此同時,周邊國家和地區卻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預警機。日本早就從美國購買了十一架E-2C預警機,還裝備了四架自行研製的E-767預警機。台灣也先後從美國購買了六架E-2T預警機。印度則向以色列購進了“費爾康”預警機,大大增強了印度空軍的空中預警和指揮能力。   中國出於本土防禦的目的,購買外國預警機計劃沒有成功。後來,中國更於二OO二年主動中斷從俄羅斯購買入價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預警機,轉而全力發展更先進的大型預警機。西方傳媒估計,中國預警機極有可能會在二OO六至O七年正式服役,估計生產的數目會達到八架,以確保中國預警機可以執行廿四小時不間斷的偵測任務。   中國的新型地空導彈   自1992年起,中國先後引進了"2s6m"、"Tor-m1"、"s-300pmu1"、"s-300v"等防空導彈係統,經過反複測試及演習操作證明,新一代的地空導彈係統的總體戰力達到甚至領先世界先進水平。      其中,2s6m(Tunguska)在西方國家中尚無對手;而s-300v的性能則優於台灣購買的"愛國者"pac2+,是一種可靠且值得信賴的全空域防空/反導彈武器係統。   此外,中國正與俄方合作生產,開發新一代的紅旗係列防空導彈係統。已知的有:"紅旗15",也就是中國版的s-300pmu1,以及紅旗16、紅旗17 和紅旗18。紅旗16是一種??為中/低空中程地空導彈,有效作戰高度100至20,000米之間,反應速度6至8秒,一個導彈組可同時攻擊8個空中目標,單發殺傷概率為90%,采用目前最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和相位陣列雷達。中方將用其搭配預產中的紅旗17--中國版Tor-m1"履帶式野戰防空導彈係統",全麵取代"人到中年"的紅旗61A。目前,這個導彈計劃已進入高級研發階段。如果目前的進度一切順利,預計將會在2005年左右投入服役。      在1997年8月26日至9月4日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訪俄期間,不但曾秘密參觀俄羅斯對外高度保密的新型戰機原型機,而且還與俄方國防工業部門討論引進s-300v生產線的技術細節。若技術轉移的談判進展順利,估計第一套中國版s-300v可在2001年左右出廠,生產型號應該會被定為"紅旗 18",屆時中國將第一次擁有生產反彈道導彈的能力,與紅旗15、紅旗16、紅旗17一起組成完整的高低空防禦火網。      目前中國陸軍野戰防空部隊和空軍防空兵的導彈部隊,共裝備有9個型號的地空導彈,其中低空/超低空近程地空導彈有:肩射的紅櫻(HN)5/5A/5B、毒針式導彈(StInger)改良成的前衛(Qw)l號、由霹靂9號空射導彈修改而成的地空(DK)、俄製2S6M通古斯卡(Tungska)彈炮合一、野戰防空係統上的9M311(SA-19)。     中低空短程地空導彈型號有:紅旗(HQ)6IA、改良自法國響尾蛇(Crotale)的紅旗7(出口編號飛蠓80/FM-80)、引進俄羅斯的9A331(SA-15)道爾(Tof)。      高空遠程地空導彈的型號有:紅旗(HQ)2/2J/2B、1992年從俄羅斯采購的S-3OOPMU(SA-10b)已形成戰鬥力,頻頻出現於近年的軍事演習中、更為先進及具備完整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S-300V(SA-12),亦已在1995年引進大陸。      中國二代紅旗族譜的共同特點:      1.采用垂直發射技術;   2.能同時追蹤和攻擊多個目標;   3.相位陣列雷達科技;   4.具備抗有源和無源強烈電子幹擾和飽和攻擊能力;   5.反應快、機動性強、維護保養方便、效費比高;   6.適合大量生產、改良潛力大、可以一彈多用涵蓋廣闊空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