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港灣

回憶往事,思索未來
正文

為中國經濟奇跡“尋根”

(2007-10-23 00:10:53) 下一個
為中國經濟奇跡“尋根”(FT2007中國報告之九) 作者:黃亞生(Yasheng Huang)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在規劃未來5年經濟政策的過程中,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明智地向一個人請教。那些上世紀90年代剛成年的人,幾乎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他就是萬裏,現年91歲,但思維仍很清晰。萬裏是上周中共17大開幕式上的特別嘉賓。在使中國走上正軌方麵,他所發揮的作用比任何其他與會人士都要大。上世紀80年代,萬裏是主管農業的副總理,在此之前,他曾擔任貧困省份安徽的省委書記。安徽是真正的中國奇跡的發源地。1978年12月,小崗村的18位農戶作出了分田承包的秘密決定。由於擔心遭到報複,這些農戶寫下了血書,一旦他們被捕,社員們保證將領頭人的子女撫養成人。萬裏沒有抓他們。相反,麵對保守派的猛烈攻擊,他批準了這一試驗,並勇敢地為其作了辯護。這一試驗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一年之內,安徽省90%的鄉村都施行了這一製度,幾年後,中國其它地區也開始施行。此後,萬裏晉升為國務院副總理。在這個位置上,他不知疲倦地致力於推動開放農村財政、延長農田租賃期、取消私營企業的就業限製、放開城鄉貿易、削減農村黨政官員的權力,並推行農村治理的基層民主。結果,在80年代,中國農村人均家庭收入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快步增長。西方經濟學家可能會吹噓說,外國直接投資和全球化才是中國減貧的原因。然而,真正的功臣是農村改革。中國大部分的減貧成就出現在80年代的頭5年。同期,收入分配狀況也有所改善。萬裏和80年代其他領導人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他們尊重農民的意願和行動,而不是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農民頭上。80年代的中國農村改革是自下而上、依靠群眾智慧的成功典範。市場經濟本質上是經濟民主。萬裏曾告訴下屬說,如果農民希望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想法不同,首先應該想的是,自己可能是錯的。90年代,中國偏離了這些遵循市場的政策原則,這的確很不幸。當時,為了支持城市的工業發展,中國農村金融資源嚴重匱乏。這種偏袒城市政策的影響巨大。90年代,農村收入從80年代兩位數的增幅,急劇下滑到4%左右。此後,在胡錦濤的領導下,這一比例回升至6%。中國的成敗並不取決於北京和上海擁有多少座高樓大廈,而在於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命運。如果農村收入沒有提高,農民被迫為醫療和教育開支而儲蓄,那麽國內消費就無法增長。如果農村的土地權利得不到保證,農村金融體係不能為經濟中最具活力的力量——農村中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服務,那麽中國就無法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中國高科技的未來取決於農村地區,這種想法可能與你的直覺不符,但如果你相信市場原則的話,想法就會不同。在中國農村地區,科技含量較低的企業取得成功,將迫使城市企業在生產和科技方麵創新,以保持其競爭優勢。90年代農村經濟的停滯,使成百上千萬農民湧入城市尋找工作。數以千萬計急切的求職者湧入從不缺乏勞動力的城市企業,而這些企業做出了理性的所有者和經理人在類似情況下會做出的決定:它們犧牲了研發,而青睞於勞動力密集型生產。其它的長期代價,包括這些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由於90年代的重大政策失誤,中國可能又造就了一代文盲。過去5年,胡錦濤先生製定了許多有價值的目標,例如建設和諧社會,讓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增速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如果胡錦濤能傾聽一下萬裏及其同事田紀雲和杜潤生等人的建議,他將會更高效地實現這些目標。這些富於遠見的80年代領導人創造了中國的經濟奇跡,但在接下來的10年,他們卻被邊緣化了。中國未來的成功,將取決於中國回歸80年代模式的速度與深度。本文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年出版)的作者。譯者/梁豔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