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舊石器時代對狗的記憶

(2010-02-11 16:25:32) 下一個

                                                                   
        人類石器時代悠悠漫長。如果從腦量800立方厘米的直立人算起,距今近180萬年了,這基本是舊石器時代的開始。在這近兩百萬的時間裏,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主要是采集,同時也狩獵,所以又叫采獵時代。狩獵活動隻是業餘性質,屬於可有可無,隻是采集生活的一個補充。當時家庭主要食物來源全靠婦女的采集野果草木充饑,很難有肉吃。甚至到公元前四世紀的孟子時代,還把七十可以食肉當作理想中的王道政治。可見兩百萬年以來人類主要吃素。農業社會萌芽到現在也不超過一萬年而已。這個采集過程其實就是以後的農業社會的發現探索階段. 伏羲氏神農氏後出現的六穀稻、粱、菽麥、黍、粟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一步一步發現的,肯定是一百多萬年的采集經驗積累的科學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男人們狩獵隻是副業,吃肉也隻是罕見的錦上添花。因為狩獵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活動, 不能保證每次外出都有收獲。以當時最尖端的武器木棒石斧和穿透力有限的石製箭鏃,要捕獲野獸極不容易,大野獸凶猛無情,小野獸狡猾敏捷。付出鮮血生命代價是常有的事。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所以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可見那時地球的主人不是人,而是獅子老虎毒蛇老鷹們,人隻敢對小型的不那麽危險的野獸下手,對大型的凶猛的野獸,經常不是你打人家的獵,而是人家打你的獵。不信現代人使用石器裝備到非洲和獅子比試一下就知道結果了。估計人開始住房子以其說為了遮風避雨,還不如說為了躲避那些禽獸蟲蛇。女人的采集經濟活動不僅提供絕大部分食物來源,還用獸皮和植物縫製衣服,養育小孩。吃穿都隻能依靠女人,男人自然就沒什麽脾氣。出生的子女歸母親家族,跟母親姓,所謂上古之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女人掌握經濟大權,妻管嚴耙耳朵純屬正常現象。這個社會就是母係社會。世界各族人民沒有不經過悠久的母係社會的。這麽說來,男人其實早就開始倒插門靠女人吃軟飯了,這可是早期人類的傳統。聽起來都難以相信男人一兩百萬年都這樣,和現在四川瀘沽湖的母係社會一摸一樣。這肯定讓現代男人很感慨萬分,但當時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人類還處於孩童歲月,無依無靠,萬般無奈, 祖先生存異常艱難, 尤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值得慰籍的是,一個最早的朋友出現了,並始終不棄不離,這就是狗。狗是我國也是世界各族最早馴化的動物,這是不容置疑的。過去科學家確定,狗被人類馴化至少在公元前一萬六千年前,而最新線粒體DNA研究的結果把這個年代追溯到十五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中國吉林榆樹縣周家油坊等地層中,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在公元前2.6萬年發現了大量哺乳類化石,除人類的化石之外,出現了家狗的頭骨化石,說明東北人在中國可能最早馴化狗。八千年前的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也有狗的遺骸。狗本是歐亞灰狼的後裔,從成語狼心狗肺中, 可知狗狼本一家. 狼是很機智很重情的動物,家庭成員異常親密。各地民間不同時期流傳的狼孩故事,反映曆史上狼有收養哺育人類孩童的紀錄,可見即便那些野性十足的狼對待人類也是網開一麵。很多草原民族崇拜狼, 敬仰狗, 並把狼和狗作為圖騰不是沒有道理的。狗最初是人們助獵的工具。最初人很可能馴養孤獨的狼和小狼崽,逐漸狼和人共同分享獵物,同居一個屋簷下,直到有一天狼不再願離開人類單獨生活。不用說這個馴化的時間一定很長。人也發現這哥們的特殊才能,可以彌補了人類的不足, 幫著打獵,獲取更多的肉類。打獵就和打仗一樣,先要不動聲色的包圍敵人,合圍後逐步縮小包圍圈,收縮到弓箭和標槍的有效射程之內,方可展開進攻,所以又叫圍獵。後來的孫子兵法總結的什麽什麽圍啊,即是出自於此。即便包圍圈很小了,由於還沒有望遠鏡,要確定獵物在什麽具體位置也是一件難事。狗鼻子尖,憑嗅覺來確定野豬野兔的方位不在話下。還要迅速及時穿越密林灌木,叢生荊棘,坎坷陡坡,縱橫沼澤,隻有快捷靈敏的狗有這個能力。作為尖刀突擊隊非狗戰士莫屬。他們的任務是第一時間與敵人接火,狂吠不已,聲勢浩大,按照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方針, 威嚇震懾, 盡量拖住敵人,勿使逃竄,待大部隊到來再殲滅之。或作為佯攻,將敵人趕到主力的埋伏圈,聚而殲之。後來這些戰略戰術毛澤東林彪運用的最為熟練。也有很多時候非常不順, 境遇艱難, 如遭遇大型凶猛敵軍,獅子老虎狗熊,戰鬥就異常殘烈。狗尖刀突擊隊常常肢離破碎,鮮血四濺,重傷犧牲無數。但狗都忠誠,輕傷不下火線。很難想象,突然一隻猛虎或大狗熊張牙舞爪,向一獵人撲來,沒有親密戰友們在旁邊協助,結果真是難以預料。每念此遠古之恩,觸景生情,不禁感動萬分,兮兮然難掩淚下。正是人類有了狗這個可靠助手幫助,打獵獲得的獵物越來越多,數量顯著增長,才能經常有肉吃,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來源。有時甚至生擒動物。活捉的多了,就開始保存飼養起來,人們就沒有必要頻繁冒險打獵了。一代一代繁殖,野豬變成家豬,野牛野羊變成家養牛羊。沿著這條線索走下去,慢慢地畜牧業就出現了。它代替的狩獵經濟,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畜牧業導致牛羊成群,放牛放羊成了力氣活。馬在公元前4000年開始被馴養,有利於放牧,增加了牧人的機動能力。後來用於軍事運載工具,對農耕民族威脅很大。男人的地位就很重要了,進入了父係社會。狗在這個時期的任務發生了變化,除了仍然作為獵犬外,還成了牧羊犬。牧羊犬不僅是士兵更是軍官,屬於管理層。沒有牧羊犬,牧人根本不可能管理好那麽多的牲畜。所以直到現在狩獵民族和遊牧民族對狗的依賴很大,狗的地位和石器時代一樣繼續重要,自然絕不吃狗不打狗。

   
         在兄弟民族進入畜牧社會時,中國的漢人卻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由於長期的采集知識的積累,導致中原人對植物非常有研究,傳說中的神農嚐百草既是。漢族大概在6000年前伏羲神農時期左右直接從采獵時代進入了農業社會。稻粱粟中國最早發現,北梁粟南稻米。商君書說: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婦織而衣。可見男人不打獵了,完全放棄了狩獵活動,開始出力氣種地養活女人了,女人不采集了,隻負責製作衣服的工作。食物來源顯然靠男性的力氣,於是開始逐漸進入父係社會。由於漢族社會在新石器時代,很早進入了農業社會,社會生產的主要動物不是狗而是牛,狗的生產功能喪失了。漢族對狗在過去為祖先的貢獻便逐漸談忘,越來越不看重,這是一種記憶力的喪失。漢語裏還出現了很多對狗不太好的用語。殺狗在商周秦漢流行開來。當時養狗的目的除了食用以外,主要還是為了祭祀殉葬,稱之為獻。貢獻這個現代詞顯然和這種活動有關。漢族吃狗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而北方的遊牧民族與南方仍然狩獵的民族則是另一種情況。魏晉南北朝以後,五胡南下,和中原人的血液進行了第一次大融合。五胡是遊牧民族,不吃狗肉,中原漢人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生活方式影響,生活習慣也開始改變,基本放棄了吃狗肉的習慣。上層漢人社會都以吃狗肉為恥,民間也是在一些很特殊的場合吃。隋唐由於皇家鮮卑血統,更是舉國放棄了這個習慣。所以說魏晉以後的中國其實都不吃狗肉了。滿清就更反對這個了,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在中國那些大的兄弟民族皆禁食狗肉,亦不可打狗,突厥蒙古回族滿族維吾爾族及西南少數民族是也。其中尤以滿人最為嚴格,狗皮衣帽也在禁忌之列。漢人旅行者應入鄉隨俗。

 
         在上古時期,先民視狗的靈性為一種神靈的力量,產生了狗圖騰崇拜。我國南北少數民族,很多有狗國和人類“祖盤古而宗狗頭王”的傳說。有的認為狗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所以不傷狗,不吃狗肉成為他們的禁忌。滅西周殺幽王的犬戎國以白犬為圖騰,屬於西羌遊牧部落,也是藏人的祖先之一。當時黃帝的圖騰是蛇,後演化為龍。中華另一祖先蚩尤是東夷九黎首領,後來的三苗也視其為祖先。其八十一部落很多就以狗為圖騰,如犬封、青犬、黃犬、赤犬、熏犬。滑稽的是當前韓國也視蚩尤部落為其祖先,但吃祖先圖騰吃得卻最來勁。瑤、佘族篤信盤瓠(hù)是自己祖先,奉為圖騰,盤瓠就是狗的尊稱。不但嚴禁殺狗、褻瀆狗和冒犯狗,還每年舉行隆重儀式。盤瓠神話,是南方父係公社時期,漁獵經濟仍居重要地位,狗是人的助手,遂受崇拜。後“盤瓠”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如此說來部分中國人也學韓國人在吃祖先。世界上的水稻最早來自中國南方。南方少數民族神話認為,狗從天上帶回了稻種,喊回了穀魂,人間才有水稻種植業。為表示對狗的感激,苗族傈僳族景頗族每年過“新米節”或“吃新節”,在新稻穀蒸熟的第一鍋米飯裏,先舀一碗用來喂狗。

 
        多少年來,漢人和個少數民族雖屬一國之民,但他們很少願與漢人深交,不知是否和此習俗及厭惡漢人吃狗有關。漢人應該捫心自問。這是一個關乎社稷安危的,很嚴重也很嚴肅的問題。中國人講孝道,既然狗是我們祖先親密戰友和朋友, 我們祭祖,自然難以忘掉和祖先形影不離的夥伴,難以忘掉和祖先共同戰鬥在一個戰壕的戰友。雖然年代遙遠,不識遠祖,但沒有他們,我們豈能來到人世。飲水思源, 狗對祖上的曆史功勞,有良心的人類子孫都會難以忘懷,了解狗的人都懂這個道理。

 


人類石器時代悠悠漫長。如果從腦量800立方厘米的直立人算起,距今近180萬年了,這基本是舊石器時代的開始。在這近兩百萬的時間裏,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主要是采集,同時也狩獵,所以又叫采獵時代。狩獵活動隻是業餘性質,屬於可有可無,隻是采集生活的一個補充。當時家庭主要食物來源全靠婦女的采集野果草木充饑,很難有肉吃。甚至到公元前四世紀的孟子時代,還把七十可以食肉當作理想中的王道政治。可見兩百萬年以來人類主要吃素。農業社會萌芽到現在也不超過一萬年而已。這個采集過程其實就是以後的農業社會的發現探索階段. 伏羲氏神農氏後出現的六穀稻、粱、菽麥、黍、粟不知經過了多少歲月,一步一步發現的,肯定是一百多萬年的采集經驗積累的科學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男人們狩獵隻是副業,吃肉也隻是罕見的錦上添花。因為狩獵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活動, 不能保證每次外出都有收獲。以當時最尖端的武器木棒石斧和穿透力有限的石製箭鏃,要捕獲野獸極不容易,大野獸凶猛無情,小野獸狡猾敏捷。付出鮮血生命代價是常有的事。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所以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可見那時地球的主人不是人,而是獅子老虎毒蛇老鷹們,人隻敢對小型的不那麽危險的野獸下手,對大型的凶猛的野獸,經常不是你打人家的獵,而是人家打你的獵。不信現代人使用石器裝備到非洲和獅子比試一下就知道結果了。估計人開始住房子以其說為了遮風避雨,還不如說為了躲避那些禽獸蟲蛇。女人的采集經濟活動不僅提供絕大部分食物來源,還用獸皮和植物縫製衣服,養育小孩。吃穿都隻能依靠女人,男人自然就沒什麽脾氣。出生的子女歸母親家族,跟母親姓,所謂上古之民隻知其母不知其父也。女人掌握經濟大權,妻管嚴耙耳朵純屬正常現象。這個社會就是母係社會。世界各族人民沒有不經過悠久的母係社會的。這麽說來,男人其實早就開始倒插門靠女人吃軟飯了,這可是早期人類的傳統。聽起來都難以相信男人一兩百萬年都這樣,和現在四川瀘沽湖的母係社會一摸一樣。這肯定讓現代男人很感慨萬分,但當時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人類還處於孩童歲月,無依無靠,萬般無奈, 祖先生存異常艱難, 尤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值得慰籍的是,一個最早的朋友出現了,並始終不棄不離,這就是狗。狗是我國也是世界各族最早馴化的動物,這是不容置疑的。過去科學家確定,狗被人類馴化至少在公元前一萬六千年前,而最新線粒體DNA研究的結果把這個年代追溯到十五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中國吉林榆樹縣周家油坊等地層中,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在公元前2.6萬年發現了大量哺乳類化石,除人類的化石之外,出現了家狗的頭骨化石,說明東北人在中國可能最早馴化狗。八千年前的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也有狗的遺骸。狗本是歐亞灰狼的後裔,從成語狼心狗肺中, 可知狗狼本一家. 狼是很機智很重情的動物,家庭成員異常親密。各地民間不同時期流傳的狼孩故事,反映曆史上狼有收養哺育人類孩童的紀錄,可見即便那些野性十足的狼對待人類也是網開一麵。很多草原民族崇拜狼, 敬仰狗, 並把狼和狗作為圖騰不是沒有道理的。狗最初是人們助獵的工具。最初人很可能馴養孤獨的狼和小狼崽,逐漸狼和人共同分享獵物,同居一個屋簷下,直到有一天狼不再願離開人類單獨生活。不用說這個馴化的時間一定很長。人也發現這哥們的特殊才能,可以彌補了人類的不足, 幫著打獵,獲取更多的肉類。打獵就和打仗一樣,先要不動聲色的包圍敵人,合圍後逐步縮小包圍圈,收縮到弓箭和標槍的有效射程之內,方可展開進攻,所以又叫圍獵。後來的孫子兵法總結的什麽什麽圍啊,即是出自於此。即便包圍圈很小了,由於還沒有望遠鏡,要確定獵物在什麽具體位置也是一件難事。狗鼻子尖,憑嗅覺來確定野豬野兔的方位不在話下。還要迅速及時穿越密林灌木,叢生荊棘,坎坷陡坡,縱橫沼澤,隻有快捷靈敏的狗有這個能力。作為尖刀突擊隊非狗戰士莫屬。他們的任務是第一時間與敵人接火,狂吠不已,聲勢浩大,按照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方針, 威嚇震懾, 盡量拖住敵人,勿使逃竄,待大部隊到來再殲滅之。或作為佯攻,將敵人趕到主力的埋伏圈,聚而殲之。後來這些戰略戰術毛澤東林彪運用的最為熟練。也有很多時候非常不順, 境遇艱難, 如遭遇大型凶猛敵軍,獅子老虎狗熊,戰鬥就異常殘烈。狗尖刀突擊隊常常肢離破碎,鮮血四濺,重傷犧牲無數。但狗都忠誠,輕傷不下火線。很難想象,突然一隻猛虎或大狗熊張牙舞爪,向一獵人撲來,沒有親密戰友們在旁邊協助,結果真是難以預料。每念此遠古之恩,觸景生情,不禁感動萬分,兮兮然難掩淚下。正是人類有了狗這個可靠助手幫助,打獵獲得的獵物越來越多,數量顯著增長,才能經常有肉吃,獲得更多的蛋白質來源。有時甚至生擒動物。活捉的多了,就開始保存飼養起來,人們就沒有必要頻繁冒險打獵了。一代一代繁殖,野豬變成家豬,野牛野羊變成家養牛羊。沿著這條線索走下去,慢慢地畜牧業就出現了。它代替的狩獵經濟,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畜牧業導致牛羊成群,放牛放羊成了力氣活。馬在公元前4000年開始被馴養,有利於放牧,增加了牧人的機動能力。後來用於軍事運載工具,對農耕民族威脅很大。男人的地位就很重要了,進入了父係社會。狗在這個時期的任務發生了變化,除了仍然作為獵犬外,還成了牧羊犬。牧羊犬不僅是士兵更是軍官,屬於管理層。沒有牧羊犬,牧人根本不可能管理好那麽多的牲畜。所以直到現在狩獵民族和遊牧民族對狗的依賴很大,狗的地位和石器時代一樣繼續重要,自然絕不吃狗不打狗。


在兄弟民族進入畜牧社會時,中國的漢人卻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由於長期的采集知識的積累,導致中原人對植物非常有研究,傳說中的神農嚐百草既是。漢族大概在6000年前伏羲神農時期左右直接從采獵時代進入了農業社會。稻粱粟中國最早發現,北梁粟南稻米。商君書說:神農之世,公耕而食,婦織而衣。可見男人不打獵了,完全放棄了狩獵活動,開始出力氣種地養活女人了,女人不采集了,隻負責製作衣服的工作。食物來源顯然靠男性的力氣,於是開始逐漸進入父係社會。由於漢族社會在新石器時代,很早進入了農業社會,社會生產的主要動物不是狗而是牛,狗的生產功能喪失了。漢族對狗在過去為祖先的貢獻便逐漸談忘,越來越不看重,這是一種記憶力的喪失。漢語裏還出現了很多對狗不太好的用語。殺狗在商周秦漢流行開來。當時養狗的目的除了食用以外,主要還是為了祭祀殉葬,稱之為獻。貢獻這個現代詞顯然和這種活動有關。漢族吃狗就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產生的。而北方的遊牧民族與南方仍然狩獵的民族則是另一種情況。魏晉南北朝以後,五胡南下,和中原人的血液進行了第一次大融合。五胡是遊牧民族,不吃狗肉,中原漢人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生活方式影響,生活習慣也開始改變,基本放棄了吃狗肉的習慣。上層漢人社會都以吃狗肉為恥,民間也是在一些很特殊的場合吃。隋唐由於皇家鮮卑血統,更是舉國放棄了這個習慣。所以說魏晉以後的中國其實都不吃狗肉了。滿清就更反對這個了,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在中國那些大的兄弟民族皆禁食狗肉,亦不可打狗,突厥蒙古回族滿族維吾爾族及西南少數民族是也。其中尤以滿人最為嚴格,狗皮衣帽也在禁忌之列。漢人旅行者應入鄉隨俗。


在上古時期,先民視狗的靈性為一種神靈的力量,產生了狗圖騰崇拜。我國南北少數民族,很多有狗國和人類“祖盤古而宗狗頭王”的傳說。有的認為狗與本氏族有血緣關係,所以不傷狗,不吃狗肉成為他們的禁忌。滅西周殺幽王的犬戎國以白犬為圖騰,屬於西羌遊牧部落,也是藏人的祖先之一。當時黃帝的圖騰是蛇,後演化為龍。中華另一祖先蚩尤是東夷九黎首領,後來的三苗也視其為祖先。其八十一部落很多就以狗為圖騰,如犬封、青犬、黃犬、赤犬、熏犬。滑稽的是當前韓國也視蚩尤部落為其祖先,但吃祖先圖騰吃得卻最來勁。瑤、佘族篤信盤瓠(hù)是自己祖先,奉為圖騰,盤瓠就是狗的尊稱。不但嚴禁殺狗、褻瀆狗和冒犯狗,還每年舉行隆重儀式。盤瓠神話,是南方父係公社時期,漁獵經濟仍居重要地位,狗是人的助手,遂受崇拜。後“盤瓠”音轉為“盤古”,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如此說來部分中國人也學韓國人在吃祖先。世界上的水稻最早來自中國南方。南方少數民族神話認為,狗從天上帶回了稻種,喊回了穀魂,人間才有水稻種植業。為表示對狗的感激,苗族傈僳族景頗族每年過“新米節”或“吃新節”,在新稻穀蒸熟的第一鍋米飯裏,先舀一碗用來喂狗。


多少年來,漢人和個少數民族雖屬一國之民,但他們很少願與漢人深交,不知是否和此習俗及厭惡漢人吃狗有關。漢人應該捫心自問。這是一個關乎社稷安危的,很嚴重也很嚴肅的問題。中國人講孝道,既然狗是我們祖先親密戰友和朋友, 我們祭祖,自然難以忘掉和祖先形影不離的夥伴,難以忘掉和祖先共同戰鬥在一個戰壕的戰友。雖然年代遙遠,不識遠祖,但沒有他們,我們豈能來到人世。飲水思源, 狗對祖上的曆史功勞,有良心的人類子孫都會難以忘懷,了解狗的人都懂這個道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