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台秋思》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 《塞上曲》最早收錄在清代琵琶藝術大師浙江平湖派李芳園編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而素材卻是來源於江蘇無錫派華秋蘋等人編定的《琵琶譜》。
《琵琶譜》中的《武林逸韻》中,收有陳牧夫傳譜的西板四十九曲。李芳園依據此譜、借鑒民間聯奏小曲的傳統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緒一致,各為六十八板的小曲《宮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妝台秋思》、《思漢》聯綴起來,取名為《塞上曲》,並標明作者為王昭君。托名古人為作者,起到了點題的作用,也就等於說明了《塞上曲》講的是王昭君的故事。樂曲借昭君出塞懷念故國,抒發一種哀怨淒楚的情懷。
王昭君,漢元帝宮人。匈奴單於入朝,求美人為閼氏,帝以昭君和親。昭君戎服乘馬,提琵琶出塞。入匈奴,號寧胡閼氏。死後葬於呼和浩特,四野枯黃時,此墳獨青,所以被稱為"青塚"。談及昭君的故事。大都渲染的是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的怨恨憂思。南朝江淹《恨賦》說:"……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麵,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兩篇都是把這種情緒抒發到極至的作品。
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昭君攜琵琶出塞,經常彈奏的當然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用琵琶曲來附會明君的故事是非常恰當的,而陳悅把《妝台秋思》從《塞上曲》中抽出來改為簫與鋼琴合奏曲,則是看中了這段曲調同樣適合於簫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