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尷不尬的海龜
(2007-02-02 17:10:38)
下一個
昨天和F吃飯,說是慶祝她找到工作,實際上是兩個人在大倒苦水。
F有點兒猶豫不決,不知道是去是留。在這裏,因為沒有綠卡,找工作都受限製,找了有半年,算是找著了吧,卻是大材小用的,一master做文件錄入??咱們學校一年才出幾個master啊??就這麽“糟蹋”人才。要說選擇回去吧,且不說在這裏花了幾年的時間,花了金錢無數,灑下了比在國內大學裏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汗水,就算是把這些全部劃入教育投資裏,做為成本來看,現在回去,當海龜。
先說說國內的就業形式,90年代中期之前,考上大學的是在“獨木橋”上勝出的“天之驕子”,學費由國家承擔,隻要考上了,工作包分配,那就跟打上了“放心肉”標簽一樣,是篤篤定定的事。經過殘忍的高考製度的遴選,最後出爐的大學生的數目,和社會上的空缺,基本保持平衡。
這種平衡從90年代後期就被打破了,全國各地的大學開始瘋狂擴招,把原來的上大學的“獨木橋”拆了,把河填了,所以,隻要去參加高考的,就有大學念,學校還經常有招不滿的,到處哄搶學生的。國家計劃生也取消了,所有的大學生都是自費的,芝麻開花節節高,許多農村地區的學生因此考上了也念不起了,後來推出了貸款上學,多少幫助了家境貧窮的學生。但是,社會上的空缺,並沒有因為大學擴招而變多,仍然保持在原有的新陳代謝的水平,這麽一來,供求關係從原來的基本平衡狀態一下子變成了畸形狀態,用人單位處在買方市場,一個不怎麽樣的職位居然可以千挑萬選的。一個職位,往往有上千人在爭奪,好一點的,那更是上萬人在哄搶。F的父親在家裏幫著留意適合自己女兒的職位,一個稍微好點的職位,先在網上遞表申請的就有2萬,然後從中選出2千來筆試……最後選一個上班。
原來的海龜,至少在語言上能占點兒優勢,現在國內的學生(且隨大流,叫他們土鱉吧,也為了行文的方便)都知道外語的重要性了,大多的英語都不成問題,把海龜的這點兒優勢給擠沒了。那麽海龜的劣勢呢?其一,年齡比同樣學曆的土鱉要大,整體地大出2~3歲,這都是因為要準備出國,準備語言,再加學曆上與國外學校的銜接等等,稍微一個不留神,差出2~3年就是非常的正常了。其二,海龜的心理期待比土鱉要高,海龜在過去的2~3年裏,付出了無數的金錢、時間、精力,當然是期待有相應的回報了,但此時的海龜已經不能和早年的海龜相題並論了,早年的海龜絕對是香餑餑,工作好待遇高。做為用人單位呢,與其花大錢去請一個海龜,還不如請一個能做同樣事情、而且物美價廉的土鱉呢!
如果決定了做海龜,如果你沒有過人的技藝,就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海龜,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知道,你隻是求職大軍裏的普普通通的一員,否則,你隻會陷入不尷不尬的境界。
(此文為個人看法。)
代數,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福之人,但我知道,努力了,就算收獲是不對等,也會有收獲:))
美麗, 你說咱們用得著著急嗎?
著急的是那些無福的人.
好,苦水倒完了,日子照樣得過...書照念,網照上,歌照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