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博客

曇花一現又如何,至少曾如此燦爛!
正文

【看畫】呐喊

(2006-12-07 21:45:05) 下一個

今天,想起一篇舊文,於是想起了一幅畫。

我在寫那篇文的時候(8月17日),情緒極其的低落抑鬱,心裏一種蠢蠢的東西被壓抑著,無從釋放,於是,寫了《呐喊》:

小時候,忘了小到多小了,那時候的廣州,在春節還可以放鞭炮。通常在年夜飯前各家要放一串,那家的人會先伸出腦袋衝著樓道裏吼一噪子——“鞭炮 ~~~ ”,提醒大家做好準備都捂好耳朵,然後才會點燃,然後是震耳欲聾的半分鍾,樓道窄,加上回響,那真的是很振憾的。

再大一點的時候,心事多了,性格使然而無從釋放,隻要聽到有人喊“鞭炮 ~~~ ”,在鞭炮開始炸的那一刻開始,卯足了勁喊:啊 ~~~~~~~~~ 恨不得把喝奶的勁都使出來,反正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沒有人會聽到,以求把鬱積了一年的煩悶放出去。

來到 NZ ,不開心的時候遠比開心的時候多,兩年前還擁有一個破車,晚上,驅車到 Mission Bay 去,對著漆黑的大海,經常趁著左右無人,象小時那樣,卯足了勁喊:啊 ~~~~~~~~~ ,海浪湧上來又即刻退回去,一切都沒有改變......

現在,隻能在心裏呐喊一下了。


後來,有人看過我這篇小文,提到了這幅畫:


這幅畫,很久很久以前在某處看過,那時候,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共鳴,隻記得很抽象。因為朋友的提起,特地把這圖搜了出來,這一次,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畫裏的人那種心理的苦悶更為強烈,“呐喊”,似乎不足以形容喊叫的力度,“尖叫”?screaming?不知道哪個詞更為合適。畫裏的人,物,場景,所有的所有,都是扭曲的。要多苦悶?要積聚多久?要多用力地喊叫?才會是這樣的扭曲呢?

畫,《呐喊》,作者是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資料裏說他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複製匠,此畫作於1893年。

如果不去看作者的資料,我是沒有想到此畫會作於百多年前。也許,人類,在不同的時期,不管時代進步沒進步,科技發達不發達,苦悶都是存在的,隻是換了種形式或者載體,感受,依然是一樣的,因此,許多作品常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美麗人生美麗心情 回複 悄悄話 是的,重要的是能找到釋放自己的方式,總憋著,會把自己憋壞的~~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七情六欲之人,苦悶是存在滴,呐喊也是必然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