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影劇院

本院影視僅供網上友情交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古曲欣賞: “夕陽蕭鼓” (琵琶)

(2006-12-16 08:02:27) 下一個


夕陽蕭鼓
《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夕陽簫鼓》的曲名,早見之於清姚燮(1805─1864年)《今樂考證》。而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約1736─1820)所傳《閑敘幽音》琵琶譜(現今所見者,是其弟子鹹豐庚申年即1860年的傳抄本);其它一些樂譜中也有記載,如清代嘉慶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蘇鬆江張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譜;光緒乙亥年即1875年吳婉卿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光緒戊戌年即1898年《陳子敬琵琶譜抄本》;以及1929年沈浩初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
《陳子敬琵琶譜抄本》中之《夕陽簫鼓》一曲,已列有“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七個小標題。李芳園之《潯陽琵琶》有“夕陽簫鼓、花蕊散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裏、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裏一歸舟”等十個小標題。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1920年由鄭覲文創立)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記》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標題與李芳園所擬有所不同,是為:“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迥曲水、花影層台、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乃歸舟、尾聲”。解放後,又經多次整理改編,更臻完善,它那富有江南絲竹音樂特點的旋律,委婉優美;節奏流暢多變,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樂曲共分十段:
  第一段:“江樓鍾鼓”,以琵琶模擬江樓的鼓聲,敘述著暮色的降臨,簫、箏奏出波音,描繪夕陽映江麵,熏風拂漣漪的初暮景色,然後樂隊奏出舒展、優美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
  第二段:“月上東山”,使主題旋律高四度的展衍,旋律向上引發,音樂稍顯明亮,表達了一種月亮緩緩上升的動感;
  第三段:“風迥曲水”,曲調逐層下旋後又回升(此段經常被省略);
  第四段:“花影層台”,出現四個快疾繁節的樂句,用琵琶的華彩樂句表現江風習習,水中花影搖曳的景象;
  第五段:“水深雲際”,音樂先在低音區回旋,接著八度跳越,並運用顫音和泛音奏出飄逸的音響,表達了水天一色的意境;
  第六段:“漁歌唱晚”,簫與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展現的是一段漁歌的旋律,柔美的簫聲如悠揚的漁歌自遠處飛來,表現了漁民悠然自得的形象,顯示超脫凡世悠閑自得的意景。接著是稍快而有力的樂隊合奏,氣氛熱烈,表達了漁人滿載而歸
的喜悅之情;
  第七段:“洄瀾拍岸”,進入了全曲的第一次高潮。琵琶用掃、輪法奏出強烈的樂聲之後,樂隊全奏,描繪了群舟競歸、浪花飛濺、波浪擊岸的景象;
  第八段:“橈鳴遠瀨”:刻畫群舟再歸途中,搖擼聲與水流聲相互摻雜、映襯的意境;
  第九段:“□**乃歸舟”,音樂呈反複式遞升,古箏和琵琶音模仿出江上的浪花和搖擼聲為之作陪襯。速度的由慢而快、力度的由弱至強,將樂曲逐步推向高潮,表現了波浪層湧、櫓聲由遠漸近的意境;
  第十段:“尾聲”,節奏舒緩,表現船漸漸遠去、江天一片寧靜的夜色,意境在遠處逐漸消失,江上恢複寧靜的氣氛,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全曲各段,都有一個共同的段尾部旋律作為貫穿、統一全曲的音調。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
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麵,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此字我的電腦打不出來:“唉”字去口,右邊加反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