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LD談論政治,大政治,小政治,扯到了三國,又說到了文化。
什麽是文化,我也說不清楚,應該是一種思想吧。體現在個體上,或許就是思想經過沉澱後,形成的一種底蘊,一種堅持,一種人格特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前人留下的精髓太多,有時候一句話可以享用一生。而我學習了多少,又領會了多少呢?
說來,至今我都沒通讀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原著,充其量也隻是看過電視劇,並沒有覺得多有興趣。
為此,我從不敢輕易說自己是中文係畢業的。雖然當年學過古代、近現代和當代文學,背過幾首唐詩宋詞,但現在看來,都隻不過是皮毛而已,應付考試和學分罷了。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會暗自滴汗~
自大學畢業之後,上了幾年的班,人很浮躁,每天隻忙眼前事。有時間的時候,也是拿些時尚雜誌、報紙和小說什麽的快餐來填補一下,再也沒有讀過什麽有營養的書。沉澱的少了,原來那點老底兒也不夠用,人就變得越來越沒文化。
在澳洲還好,再沒文化,感覺也比鬼佬的文化多一些。翻翻澳洲近現代史,不過100多年。想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發現澳洲大陸的歐洲白人恐怕還在石頭縫裏待著呢。因此,澳洲除了作為移民大國有著極強的包容性,在文化上沒啥自己獨特之處。本土文化也大多是從歐美模仿和衍生來的。雖然沒啥文化,但並不影響他們做人做事。這裏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什麽東西不用爭先恐後的去搶,自然會有你那一份,所以人與人之間不會有什麽算計,當然也不會虛頭巴腦的假謙讓(這也造成了他們的不思進取,這裏先不談)。所以他們性格單純,直來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什麽是含蓄,什麽是謙虛,他們哪裏懂得。隻要規規矩矩做事,不礙著別人就行了。即使你說錯了話,辦錯了事,一句真誠的對不起,可以化解一切不愉快。因此,與他們說話辦事也就簡單很多。
在中國,這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說話辦事沒點兒文化底蘊是萬萬不行的。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太多了,做人做事的藝術多學問也多,每個人從懂事起就在學習。有人到老也沒學明白,碌碌無為一生。有人學過頭了,太會做人,也會過猶不及。學不明白,人家說點隱晦的,你不領會,不行;人家說了上句,你接不上下句,不行;你說話說得太直了,不行;話說多了,不行;話沒說得麵麵俱到,也不行。勤等著別人說你沒文化去吧。孔子說,不讀詩連話都說不好,在這裏也是有道理的。反之,學得太多了也不行。因為懂的道理多了雜了,說話辦事兒,彎彎繞也就多了。比如:話到嘴邊留半句,顧左右而言他,有時候什麽都說了又好像什麽都沒說,這裏麵可就深了去了。反正,沒有棱角不刺人,沒有火藥不傷人。有錯麽?看起來沒錯。但言不由心生,做人不夠豁達和坦誠,其實到頭來,什麽事情也做不好,最後反而還會招致別人的疏遠。這和我們中國人含蓄內斂的美德是兩碼子事。
看來,做人做到恰如其分,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是個大境界。回想以前,看看現在,自己做人做事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很多事情,身在其中的時候以為自己明白了,但跳出來看,又覺得不明白。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下,對什麽才是最適合我的,越來越迷惑。
朋友說,百家講壇的《論語》心得講得很不錯,我便也匆匆下載了一集來看。雖然百年以來,人們對《論語》的褒貶不一,在魯迅的《狂人日記》裏,《論語》成了‘吃人’的根源,但看完《論語》心得之後,卻讓我產生了觸動。孔子的話還是很深刻的,雖然穿越兩千多年,對於今天的人文精神,對民族和國家依然受用。
而中庸,也無非是讓事物達到一個平衡點,不就是我們說的做人做事的分寸麽?和諧也來自於此吧。
功也好,過也好,《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根底所在,這是既成的事實,沒什麽可爭的。
至少能讓我產生觸動。
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麽了,總之,沒文化是萬萬不行的,繼續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