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學入門書的選擇- -
李虎
很多朋友喜歡哲學,但實際上究竟什麽是哲學,其實很難有公認的說法。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一般稱作是哲學家的作者代表性的作品,這種信息往往可以在一般的哲學史著作那裏找到。經常可以發現最好的哲學史其實都是哲學史上的小人物寫的,著名哲學家寫的哲學史基本上都不是很中立、全麵的介紹“所有的”“哲學”家,如亞裏士多德、黑格爾、羅素甚至馬克思都寫過(或想寫)哲學史,但基本都不能視為入門的著作。所以"學習哲學就是學習哲學史"基本是一種容易引起誤會的說法,或可視為“實際上究竟什麽是哲學,其實很難有公認的說法”的另一種變通的說法。
一般而言,不少當代作者之所以稱為哲學家,確實很難找出共通的觀點、論題,不過大都盡量(也就是未必)采取係統論證的方式闡明思想、采用非常抽象的或自造的詞匯討論問題,或是用樸素的日常語句討論前一類非常識性的討論(甚至包括其他專業領域的問題)。
有兩種類型的工作交織在哲學的討論中:描述型活動,如自稱為科學家或更嚴格的科學的哲學類型,以前或樂意被稱為形而上學家;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具體學科基本問題、學科方法論出發的哲學家雖然不願被成為形而上學家,但也可以說是描述型的(雖然並非全都如此);有些人喜歡探討哲學史、學科史,認為自己是知識考古學家(試圖與形而上學相區別),也算這一類。詮釋型活動據稱從事純粹哲學批判(注意分析哲學雖然自稱進行語言批判和邏輯分析,但被認為試圖提供理想語言或認識方法、行為理論時,前類哲學活動居多),或是聲稱僅僅為了一種據說是獨有的哲學體驗,一種治療學實踐等。另外也有根據康德的三大批判把哲學劃分為認識論、倫理學、美學,加上康德拋棄的形而上學(世界觀)。當代根據學者、流派興趣還有邏輯哲學、語言哲學、宗教哲學、文化哲學、人生哲學等劃分,結果什麽領域都可以掛上哲學招牌:性哲學、經濟哲學、社會哲學、法律哲學......總之概括起來幾乎不可能。更不要說每個哲學家選擇什麽作為入門了,胡塞爾、羅素是數學,尼采是古典文學,保羅利科是神學,雅斯貝斯是精神病理學,這個名單甚至不具有代表意義。國內哲學係的學生比較簡單:能和一般的公共政治課區別的就是以哲學史(!)開路,加之國內又沒有合法的敢稱大師的真正獨創性的哲學學派,除了讀點馬列著作的皮毛什麽都學不到,還不如一開始讓學生學別的具體點的專業再輔修,或是改為成人教育課程或研究生教育。現實中,哲學本科生課程適於行政(如思政,不過大學畢業好像太嫩,搞不定工人階級吧)、軍校和黨校、師範教育(作為政教還挺熱門,也算實用)。不過,國內連像樣的哲學家都沒有,由此可見,大學裏能有什麽真正的哲學研究?!哲學博士?這是一種浪費,請些考研專家就可以了,30分鍾就可以倒背如流的不二法門,我們的大學哲學教育,我懷疑誤人子弟。那些趕時髦的“應用哲學”專業以及有跨學科色彩的科技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雖然理論上與一般哲學不應有什麽區別,姑且算哲學係的生存之道罷。
我一開始就是學哲學的,結果誤上賊船。一開始對馬克思感興趣,結果發現其實對馬克思來講,曆史和經濟學(晚期包括人類學)更重要,連馬克思最初還是學法律的!後來讀研學西方哲學試圖搞清馬克思背後的黑格爾、康德,發現當代的分析哲學和現象學雖然更有意思,卻是從數學、物理學、語言學問題作為源頭的,盡管晚近哲學家就與其他學科領域關係更近些,但對我來說反正都是與在哲學係的教育無關,一樣隻有旁邊看熱鬧的份兒。對於少數喜歡外語的人或是對古典文學、曆史有興趣的人或可搞些可疑的哲學史研究、翻譯,我就沒什麽興趣了。聽起來有些改革開放色彩的外國哲學專業恐怕是最齊全的新中國哲學教育的犧牲品:從大學、研究生到博士畢業幾乎白費。
受夠教育的摧殘,我不過還是喜歡哲學,心態就像上大學前一樣。從感興趣的問題出發,現在盡量彌補教育的知識結構缺陷,探究當代一些獨創性作者的思想,哲學也算人生一大樂趣,不過打死我也不會再來一遍這種倒黴的教育了。
說到哲學書,從
問題出發的入門書算一類,類似麥克米蘭哲學叢書,包括道德哲學、知識論、宗教哲學。。。很多本,國內基本上都引進了。哲學名著對於初學者可讀不多,但
讀原著是必要的,至少可以選擇哲學史著作文選參以介紹性著作,可以嚐試對自己可以讀懂的哲學家著作(或片斷)反複琢磨並找來專門的研究著作(應該是很多的)。無論讀什麽書、文章,都要善於提出問題,看完與否看多看少並不重要;另外經常幾個人一起討論基本概念交流自己的思想進展是健康、持久的哲學興趣的途徑,古希臘哲學家開創的討論學問方式其實是現代科學和大學體製的據以建立的基礎。
關注問題。
大家覺得對個人影響最大的哲學書是哪一本?我覺得哲學主要還是靠閱讀一些經典的著作才能入門,但每個人對此的選擇卻有偶然性,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半部論語治天下,嗬嗬。
偶是《存在與時間》,花了一暑假看,幾乎刻在腦子裏了,以後覺得看別的就找不到那種感覺了。
哲學書是什麽?隻要你覺得是就行
最近看了部瑞典拍的《蘇菲的世界》(電影),根據一本哲學讀物改編,無論書還是電影都屬於暢銷之列(哪怕是國內的大學生中。我看不出哲學有門庭冷落的宿命,不過畢竟現實還是有些冷門的跡象。我想和教育體製有關,現在的學生既不讀中國傳統經典,對西方的經典也接觸的少。蘇菲的世界感覺是給中學生看的,歐美的中學尤其是貴族學校,古典哲學如亞裏士多德、柏拉圖是基本常識,我接觸一個留學生說他們中學就學過拉丁文的《形而上學》。
《存在與時間》就是接著《形而上學》談本體論問題。亞氏時代的哲學是知識的總匯,形而上學關注知識的體係、基本概念,試圖解決最終的宇宙源泉、實體(本質)問題,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解釋實體概念不可能由哲學來給出答案,形而上學主要的任務是對存在的追問,對存在的意義以及意識的本質結構進行先驗的描述,先驗概念源自康德,康德認為哲學研究對象是知識的先驗根據,並糾正經驗與先驗領域混淆的超驗學說造成的哲學偽問題,論證道德規範的基礎。另一些哲學家如分析哲學家認為可以作為知識的先驗的結構的隻能是邏輯規律,哲學應該致力於研究邏輯和符號體係澄清偽哲學問題,為科學的發展提供基本概念分析和邏輯工具。這些人譏笑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是同義反複和偽問題,但海德格爾對20世紀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形而上學和神學問題再次恢複了哲學的中心地位。海德格爾對理解西方文化的發展、中國傳統文明的未來走向有很大的啟發。科學和心理學、社會科學越發重視海德格爾提出的生存在於詮釋的基礎本體論概念,這說明哲學、科學、神學在當代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知識傳統而相互影響。閉門造車聽到哲學就閃的人遲早也會隱約受某種哲學影響,比如那些熱門的勵誌書籍,多少是某種庸俗的市儈意識與哲學理論混雜的產物。專業哲學不像某些“哲學科學”的政治宣傳那樣不可一世,它像一個思想的家園,是信仰與心靈的休憩場所,是一種特殊的治療術。開卷有益,但願諸位都能遵照古訓,日三省吾身,視哲學為生活中的鹽,不多不少,適中就行。
參見http://forum.blogchina.com/viewtopic.php?t=8529&start=0&postdays=0&postorder=asc&high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