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圓,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三毛錢呀買一湯圓,湯圓,賣湯圓..."這首二三十年前的老歌回響在我的耳邊,就像在昨天。
那時候,隻有在過年的那幾天,大家才吃得盡興,從大年夜吃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個湯圓好像從年初一早上就有的吃了。
在過年前幾天,每家每戶都互相傳借著那個磨米的重家夥,到現在都叫不出它的學名,我們那裏都是磨水磨糯米粉。小孩子喜歡圍幫著加水加米,慢慢地看著下邊白白的粉水汩汩地流下來。每次都會磨很多,那時沒有冰箱,我都不知道大人們把它儲存在哪裏, 隻知道每次吃的前一天晚上,媽媽會用布袋裝上一定的量,騰空晾在戶外,下麵用容器接著流下來的水。一夜過後,多餘的水都差不多流完了,濃稠度正好做湯圓。
再說湯圓餡,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傳統。我們吃的是黑洋沙的寧波湯圓,還有酒釀小園子。說起黑洋沙,爸爸都喜歡自己做,好花時間哦!炒芝麻,磨芝麻,再用生的豬板油揉成團。由於是豬油做的,當然香的不得了。
到了八十年代末,有了袋裝的糯米粉,有了現成做好的黑洋沙陷,吃湯圓變得容易了。再過沒多久,超市開遍了各個角落,出現了好多好多品牌的寧波湯圓,隨時想吃都能做到。
我好像仍停留在八十年代,或者因為在海外的緣故,依舊自己包著湯圓。
PS: 這個連接是我過去做的包湯圓的過程小圖。有興趣的可以點擊,
寧波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