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3月14日攝)。由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又稱“人造太陽”)成功完成首次工程調試。調試中,最受關注的低溫調試和磁體通電測試獲得通過,為年內運行及國家驗收奠定了可靠基礎。新華社記者 李健 攝
8月15日前後,俗稱“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將在合肥科學島上進行首次等離子體放電實驗。這意味著這一裝置進入正式運行階段。
科學島上的“人造太陽”,是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其運行原理就是在這台裝置的真空室內加入少量氫的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使其產生等離子體,然後提高其密度、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反應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能量。在未來的核聚變電站中,反應產生的能量可以通過能量輸出轉換裝置供人類使用。據了解,1升海水提取的氘,在完全的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燃燒300升汽油釋放的熱能。
首次放電實驗,已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關注,而放電過程是否具有危險性更為世人所牽掛。據參與這一工作的科研人員解釋,核聚變實驗裝置隻有在放電的時候才會產生中子輻射,一旦實驗結束就沒有了輻射,而產生的中子輻射不會影響到大廳之外。整個核聚變實驗大廳是全封閉式構造,四周牆壁的厚度達到1.5米,屋頂的厚度為1米,內部全部為鋼筋捆紮,表麵用水泥澆築而成,“是非常安全的”。
目前,這一核聚變實驗裝置真空室內的二次總裝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一旦成功,將意味著合肥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成此類核聚變實驗裝置並能實際運行的地方。
經過4年多談判,參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項目的歐盟、美國、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和印度7方代表5月24日在歐盟總部草簽了一係列相關合作協議,標誌著這項旨在開發新能源的宏偉計劃開始啟動。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是為驗證全尺寸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可行性而設計的,其原理類似太陽發光發熱,即在上億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的聚變反應釋放出核能。核聚變能源使用的氘、氚可從海水中提取,而且不產生溫室氣體及高放射性核廢料,因此被認為是未來人類能源的希望所在。
5 月26日,各國專家在參觀我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當日,參加第十七屆受控聚變裝置中等離子體與壁相互作用國際會議的近400 名專家,在合肥科學島參觀了我國自主研製的“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原名HT-7U)核聚變實驗裝置。據介紹,科學家們把能夠有效控製“氫彈爆炸”過程,讓能量持續穩定輸出的裝置比喻為“人造太陽”,因為它可以像太陽一樣,
為人類提供一種無限、清潔和安全的能源。目前,全超導托卡馬克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已在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裏成功進行了首次工程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