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關於生死的隨想

(2007-05-20 16:35:56) 下一個

上周四早上起來,心情很低落,偶爾會發生這種情況,我以為是前幾天累的。 結果上午便從網上看到林妹妹陳曉旭仙逝的消息。 很多巧合,發生得讓人難以解釋。 我總覺的人的情緒,是和世界上很多事情聯係著的。 2004 年去維也納出差,有一天晚上睡得很不好,翻來覆去煩躁不安,總是有什麽不對勁兒。 第二天我打電話給我們辦公室的秘書,她告訴我同事 G 前一天腦瘤複發摔倒在家裏,被送進了醫院。一年以後, G 離開了我們。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規律,不足為奇。 但是當它來真的臨時,特別是臨到那些我們依賴熱愛珍視的親人朋友時,總使我們震驚,我們沒有做好準備,或者,根本就不願麵對這個事實。

十年前,我回去看生病臥床的姥姥,她老人家已經腦血栓臥床半年有餘,當時也已經八十四高齡,記憶也很不好了。 我握著她的手和她說簡單的話,喂她吃飯,看到她臉上的笑容,心中很是快樂。 小時候是姥姥把我喂大,長大了終於能給她做一點點小事,心中歡喜不盡。 我相信她一定會好起來,絕不會離開我, 因為我隻相信這一個結果,無論如何不可能接受另一個結果。

回來後不久,舅舅便告我們姥姥病危,等我們趕回到她身邊,老人家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我在舅舅家裏看到姥姥麵容安詳地躺在一張特製的床上,照她向來的習慣,梳妝打扮的整整齊齊,甚至穿著一雙她自己親手做的美麗的繡花兒鞋。 唯一的區別是,從今以後我再也不能看到聽到她溫暖的笑容和慈祥的聲音了。 我坐在床邊一張椅子上,感受著這又近又遠的距離,心神恍惚。 我仔細地端詳著姥姥最後的麵容,再把我的臉頰輕輕地貼到她的臉上,心裏說,無論你到天涯海角,我心都會跟著姥姥,永遠沒有距離,沒有!

然後是去火化,再然後是葬禮,我才意識到從今以後我是真的再看不到姥姥那慈祥的笑臉了, 世界上最疼我的人真是離我而去了!於是那傷心就變成了沒完沒了的眼淚和哭泣, 吃飯的時候,說話的時候,在院子裏轉的時候,眼淚不知道什麽時候就掉下來。葬禮之後,我把姥姥用了很多年的一個針線包裹帶回了家,姥姥喜歡做針線活兒,這個很不起眼兒的東西是和姥姥親密相隨的一個物件,我見不到姥姥了,能見到姥姥常用的東西也好。。。

這之前幾年,姥爺去世時,恰好在我考研究生,父母斟酌再三沒告訴我這個消息。等我考完回家,一切都過去了,什麽也沒趕上。媽媽小心奕奕地告訴我這個消息,我心裏又難過又生氣,失去了我親愛的姥爺,不知道該怪誰,好幾天沒說話。 以後也特別怕誰提起姥爺的話題,包括他生病時的情況,他最後的日子。 好幾年以後,我才能夠平心靜氣地聽家裏人和親友告訴我當時的情況。

告別一個親愛的人,是多麽多麽困難的一件事。。。

我一個高中的好朋友,上大學期間,父親患腦溢血忽然去世。她的父親是個對子女非常溫和耐心的人,我去她家找她時,常見到她和父親在打羽毛球。 這個同學寫信給我,訴說她的悲痛。 她說我她走在操場上老是懷疑哪裏有地雷,都不敢邁步。 我當時除了說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很為她難過,不知道如何勸她才好。

當然隨著時間的過去,悲痛終於慢慢的淡化了, 剩下來的是對我們所愛的人們的美好回憶。是明白,我們自己必須要堅強,要麵對生老病死的現實,並且我們自己有一天也要經曆這個過程。

我有時想,親愛的姥姥姥爺和那些故去的人,他們心裏會希望我們怎樣呢?

我想他們並不一定願意看到我們陷入悲傷。愛我們的人無論如何都會希望我們快樂,尤其是因為他們而快樂, 希望我們記住那些和他們相處的美好時光,希望我們記住他們曾經勇敢地生活,真誠地付出,他們曾經有過豐富的生命。他們一定希望我們忘記偶爾的煩惱,隻記住那曾經共享的歡樂。

死亡為什麽一定要悲傷,死後就沒有希望了嗎? 我是越來越相信死後生命還會以某種方式存在。

曆史上坦然麵對死亡的人有很多,包括非正常死亡。我很好奇的是,他們對於死亡的思考是什麽樣的呢?

蘇格拉底因其言論得罪權貴,被判死刑。 他的言論不過是在人前宣稱,那些權貴並不是有智慧的人。 在被判死刑後, 他對陪審團說,“你們要相信一件事:無論生前還是死後,都沒有什麽可以傷害一個好人,神不會漠視他的命運”, “我們都要散去,我是赴死而你們活著,但我們當中究竟誰的前景更幸福,除了上帝沒人知曉。”

蘇格拉底平靜地赴死,因為他內心確信,生命不會因為肉身的死亡而終止。他對死後的生命是懷著更大希望的。

聖雄甘地,為反抗歧視領導印度人民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不用一槍一炮,就使英國同意給予印度獨立。 麵對囚禁刑罰,他的態度是,“你們可以囚禁我,對我施以暴力,我決不會還以暴力。 你們能得到的最多是一具屍體,但你們永遠不能戰勝的是我的精神。” 我看“甘地傳”的時候,強烈地感受到甘地真是一個從身體到精神都徹底勝過了生死的一個人。對普通人那樣恐懼的死亡關,於甘地卻是如履平地。 信念能戰勝死亡。

我看陳曉旭, 也是一個信念戰勝死亡的勇敢女子。 一個有著智慧人生觀的林妹妹。與其為她悲哀,不如為她驕傲,為她生時的勇敢,她麵對死亡的智慧而驕傲。為她的清純美麗,為她那從佛而來的慈悲雍容寬和,為她曾經創造那樣一個令人難忘的林黛玉,和她踏入商海再造的奇跡而驕傲,欣喜。 確實,陳曉旭的生命,比書裏的一個林黛玉更為精彩。

人究竟應以何種態度麵對身體的死亡? 我希望將來自己離去的時候,應該是富有詩意的死亡。 為了這個,活著的時候過好每一天,死的時候也就無怨無悔了

我相信生命不會因身體死亡而終止,但告別這個世界應該有一個莊重詩意的儀式:穿上最優雅的禮服,畫上美麗的妝容,如同受到邀請,要奔赴另一個世界,參加一個盛大的婚宴慶典。

我或許會經曆身體的疼痛苦難。隻要有親人有朋友的陪伴,苦難是能熬過去的。 不過肉身的苦難不總是有意義的。 當這個肉身沒有了生還的希望,我也許會選擇放棄它,就像我的同事 G, 在以非凡的毅力堅持了一年以後,有一個晚上,他對太太輕描淡寫地說,也許我晚上一覺睡去,就再不會醒來。 結果第二天,我們便得到了他離去的消息。我知道,一定是他放棄了堅持的意誌,選擇睡去。 這何嚐不是一種勇敢,一種智慧,一種詩意!

親人雖然離世,彼此的愛依然在。昨天晚上,我送客回來,看見天空上掛著的彎彎的月牙和整個月亮隱隱的圓形輪廓,以及近旁一顆閃亮的星星,又想起親愛的姥姥姥爺來,好像看到他們溫柔地對我笑。。。

在死和生之間,我看到一條界河,也看到遠處隱隱約約的橋梁。 當我們跨過那條河時,我希望沒有哀愁,隻有美麗的詩篇誕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問好貝卡!
林貝卡 回複 悄悄話 Thank you.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蓮花, 謝謝鼓勵, 很高興結識你們這些心胸寬廣的朋友:))


祝你一周平安快樂!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小艾, 埃米莉寫過類似的情景? 那我一定是讀了後忘了,它自己又冒出來了。。。

雖說我以前喜歡她的詩和她的意境,但我一定要比她開朗,笑得比她多很多。。。

這周忙, 不能常來, 但謝謝你,也祝你一周快樂!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對待死亡,我和你的感受很相似,非常喜歡你這篇,握手:))

死是不可逃避的事實,不必恐懼,生、死都是生命的形式,為什麽不看開一點?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我相信生命不會因身體死亡而終止,但告別這個世界應該有一個莊重詩意的儀式:穿上最優雅的禮服,畫上美麗的妝容,如同受到邀請,要奔赴另一個世界,參加一個盛大的婚宴慶典。"

這段寫的很象EMILY DICKINSON的詩啊,很喜歡.

非常喜歡青青的這篇,心裏覺得很溫暖很平靜,謝謝!

好好休息,你要聽話,不許太累了.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謙謙好, 是, 生和死對我曾經是一件太沉重的事, 不過我正在從沉重走向積極樂觀瀟灑, 看到你的樂觀就又添了很多希望:))

虔謙 回複 悄悄話 Dear 青青, 來看你, 看到你的新貼, 索性就貼我的在這裏:

死亡歡樂進行曲

當我想到我正在學會如何去生活的時候, 我已經學會如何去死亡了.
------ 達. 芬奇

那天, 菲律賓裔同事Cynthia 對我說: “我和家裏人全都講了, 我死的時候, 大家要高興, 我不要看到一滴眼淚. “

不禁想到, 中國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 有著既神秘又積極的死亡文化. 中國人上意識也好下意識也好, 相信死後生命的某種存在. 如若不是這個信, 就不會有粽子, 不會有龍舟, 不會有端午節. 上古時楚國的招魂巫文化, 從形式到精神在我老家一帶仍有遺風. 我見過那長長的竿子綁著白色的帶子, 追悼者嘴裏念念有詞, 不, 幾乎是在唱著招魂的歌.

另一種形式的招魂, 是到某個類似有特異功能的人那裏去, 通過那人的特異功能來與往生的親人溝通. 那師傅一般都是互不認識的, 住得非常遠, 去一次還很不容易的. 就這麽距離遙遠的人, 到了他那兒, 他就知道你要找的是誰, 往生者的興趣愛好和對家裏的種種知識等等. 我聽了許多這樣的生動的故事, 雖然沒有親身經曆, 但是我滿信的. 前不久還看到美國CNN的報道, 美國也有這樣的人才, 幫人溝通陰陽, 解除思念之苦.

最雄壯的死亡文化, 大致要屬於出殯式了. 當頭大匾, 寫著這位了不起的故人是幾代大父/大母. 我不清楚那代是怎麽算的, 總之五代七代是常見的, 最多的好象見過十一代. 花圈比大, 更有各式匾幅, 綾羅綢緞….最後是軍樂齊響.
幾乎過幾天就有人出殯, 當然並不是隊隊都這麽宏偉闊氣. 記得老家的人笑著說: 這哪是什麽哀樂, 簡直是進行曲!

本來就是進行曲啊. 來的時候是進行, 去的時候也一樣.

另外不是還有 “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的說法嗎?

Cynthia的想法, 應該和她的宗教信仰有關. 在教會裏, 有哪位教友離開了, 基本的氣氛是明媚的甚至是歡愉的.

當然, 勿庸置疑, 死亡經常留給生者各種哀傷痛苦, 艱難和負擔. 死亡是個綜合課題, 有許多問題必須在家庭, 社會等方麵做細致的有提前量的工作. 同時, 有一種比較積極樂觀瀟灑的死亡觀, 包括相關的宗教信仰, 會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麵緩衝生死之間, 陰陽之間的突變以及它所帶來的各式負麵影響.

讀到一首德國抒情詩人烏蘭德 (1787—1862) 的小詩: , 有喜悅, 有甜蜜, 有平安, 有神奇, 有希望:

愛情的喜悅, 竟使我喪生
我就在她的, 懷抱裏葬身;
由於她的吻, 又使我還陽
我從她眼中, 看到了天堂

祝福青青, 平安快樂! 感謝神的相伴....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