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年代人是最健康的一代

(2006-10-12 22:14:17) 下一個
中國一百多年來始終改變不了十年之間滄海桑田的周期性動蕩。這使得每一個十年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十年代當他的代表人物群體出來後,和其他年代的群體都有極大的斷裂。盡管我並不喜歡以生長年代來為某個群體命名,但不可否認“時代性”就像性征一樣,的確對它的代表群體構成了深入的烙印。在我看來,要談70年代人,就必須談到70年代人在80年代末渡過的那場青春期。對思想而言,這是一個不能再糟糕的青春期了。他對整整一代人的成熟和生理衛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影響。我的全部思想成熟過程,都是對這一被摧毀的青春期的反思和彌補。我用了許多年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目的之一就是想擺脫這一陰影。

  有人說網絡是70年代人的天下。包括技術和思想。更小的80年代都還聚集在聊天室和遊戲室裏。70年代人在一個意識形態化的童年裏浸泡,而在一個不斷世俗化的當代尋求立命安身。這是中國語境下最典型的一種成長。從這個角度說70年代是最幸運的。70年代人將成為中國社會在未來一段時間裏的粘合劑,他們在前輩和後生麵前,一方麵不夠世俗化,同時又不夠意識形態化。隨著時代的推進,他們的逆反會是前後幾個十年代裏最溫和的一批。如果中國目前的社會發展,包括未來憲政體製的確立,需要一種保守的社會力量。我認為70年代人將成為立足在現代市場和民主價值之上的保守主義的中堅。70年代人將普遍在左翼思想和自由主義之間找到一種中庸的立場。我覺得這是整整一代人的時代烙印所決定了的。

  我說的當然僅僅是預言。70年代人才剛剛開始三十而立的過程,他們在思想積累和財富積累上還有很長的路。但不用多久,當社會麵臨80年代人的迅速崛起和不可完全意料的社會變革的又一次高峰推進時,70年代人的這種中和性的力量就必定會異常突出。我的感覺是,七零族中的大多數人在思想和表達的姿態上,恰恰並不如60年代或更早群體裏的寫作者那麽激烈甚至偏執。老實說,我們的閱讀和思考的視野也是49年之後最為完整的一代。這也是我說最幸運的地方。不過這種完整性要成為一個結果,還顯得過早。但我堅信一點,像我最尊敬的幾位文革後如劉軍寧、朱學勤、梁治平和劉小楓這樣的學者,在今天的中國學界是異常稀罕的。但在我所知道的有限的70年代的寫作者群體裏,一定會在未來二十年間湧現出數倍於此的人物。一個20幾歲的人,在一個普遍浮躁、紙醉金迷和腐敗淫亂的,同時個人生存壓力空前高漲的時代,懷著思想的真誠讀書做學問。這樣的人有一個,就值得整個70年代為之驕傲,並讓缺乏同情之了解的批評者汗顏。更何況這樣的人有一大批。

  傳媒的確可能存在著對70年代的誤讀。不過誤讀難免是一種常態。但我覺得誤讀的本質並不是針對70年代的時代屬性的,而是更普遍的針對任何一個剛剛成為男2號和女2號的社會少壯群體。因為不管那個年代,他們在20幾歲的時候作為一個整體,都是前麵的成熟人群看不慣的。對70年代人的所有指責可在任何時代用在任何20幾歲的群體身上。我沒有看到把70年代獨有的年代屬性像性征一樣指出來了的說法。我對種種來自成熟人群對70年代的指責和誤讀都不以為然。前麵說到每十年的周期性社會變革,在這種傳統下,沒有任何一個父輩的群體可以離開具體的行為而去指責年輕一代的時代屬性。因為這種屬性是一種原罪,因為在這種屬性中每一個父輩都是同謀。我們所渡過的意識形態化的童年和肮髒的青春期,有人站出來負過責嗎,有人為之懺悔嗎。任何一個時代在犯下罪愆的時候,對未成年的一代都是漠視的。未成年就意味著透明,意味著你根本不存在,不在場。

  重要的一點是,70年代人在目前是中國民間力量的主體,相對於前輩,他們和傳統體製的關係也最為曖昧。他們現在大多在努力掙錢、買房子和準備帶小孩及贍養開始年邁無保障的父母。他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在少年時代經曆了理想主義的啟蒙和被摧毀,在成年後被市場壓得喘不過氣來。相對於建國後的每一代人,我倒傾向於認為70年代是最健康的一代。因為這種健康,70年代終於要擔任起這樣一種角色,在前輩麵前說自由與民主是重要的,在後輩麵前則大講道德和責任也必不可少。

  以我的看法,對社會國家的命運懷有真誠關懷,這更像是70年代人的特點而不是前輩們的特點。我的周圍,三十五歲以上的人群裏,唯利是圖的傾向遠遠大於和我同齡的這一代人。根據我在網上的經驗,觀點偏激、嘩眾取寵、言辭乖張、缺乏寬容精神的人,倒是5、60年代的人居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