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菜雜談
(2006-09-27 19:03:00)
下一個
在上海,人們對上海菜的叫法不一而足。有叫本幫菜、上海菜的,也有叫滬幫菜、海派菜的,更有甚者有稱之為雜菜的。那上海菜到底是什麽菜呢?若能對上海菜的前世今生有一個了解,也許對上海菜的重新命名,或許有所幫助。
上海菜的前世——江南農家菜、本幫菜。根在江南水鄉,源在上海城廂。
上海本幫菜的根——江南水鄉。
上海地處江南水鄉。東臨大海,北靠長江,南依杭州灣。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沃野寬廣、雞鴨成群、豬羊肥壯、水產資源豐富多樣,時令蔬菜繁多。所以長久以來上海及其周邊的水鄉城鎮其基本食風是:“美肉(豬肉)鮮魚盤中餐”……。改革開放前,從上海周邊鄉鎮的結婚宴席的菜肴中,也依稀可看出上海菜前世的雛形。
從上海解放到改革開放前的30多年間,上海城區的範圍遠沒有現在的大。現今的中山環路(內環線)外,好多地方還是水網密布的江南水鄉。黃浦江的東岸更是農田一片,典型的江南水鄉、農家風情。水鄉的農家,兒女大了都要男婚女嫁。婚嫁之際,免不了大擺婚宴。婚宴的格局,有較早的所謂硬八件-—八仙桌、八食客、八大碗(菜)。宴席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二、三拾桌,大的柒、八拾桌。當然,由於場地的關係,數十桌宴席不能同時開,於是,八個人一桌,拾來桌一開,婚席有連吃幾天的。婚席所上的菜肴,具有濃厚江南水鄉農家菜的特色——各式時蔬、大魚大肉、濃油赤醬……。烹飪上則以炒、燒、蒸、扣、炸,……為主。所上的菜肴:如浦東南匯地區傳統的婚宴菜,當地人稱之為“老八樣”,計有:三黃雞、走油肉、蹄膀、鹹肉、蛋餃、紅燒鴨、黑魚、河蝦。肉皮湯、香瓜塌餅等,飯則是鹹酸飯。這裏的三黃雞當然是“最正宗”的,皮肉鮮嫩,不油不膩,各樣菜都相當新鮮……。隨著經濟的發展,之後的上海農家婚宴菜又有了——大拚盆、六熱炒、四大菜、二點心,……等多種格局。如上述大拚盆、六熱炒……格局的菜肴有:冷菜——什錦大拚盆(白雞、醬鴨、糖醋小排、薰魚、油爆蝦、豬肚、門槍、羊肉、皮蛋、海蟄頭、時蔬等)。六熱炒則隻要滿六樣就可,如:炒蝦仁、炒蟹粉、炒蝦蟹、雞骨醬、糟魚片、桂花肉、芋艿鴨、燒蹄筋、燒海參、炒腰花、爆桔紅、生邊時蔬、雪菜筍、炒雙冬……等。四大菜則規格較統一,即整的雞、鴨、魚、肉(豬蹄膀),如:扒鴨、扣雞、紅燒或糖醋魚、走油蹄或大湯白蹄……。點心則小蘢、湯炒麵、春卷、酒釀圓子等。宴客期間,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不少的結婚人家,會準備一隻半人多高的大水缸,裏麵浸著加工後的幹淨油發肉皮。如那桌客人需加菜的話,掌勺的廚師會將做正式菜肴所剩下的各種餘料;加上水發肉皮做成一道新的菜端上桌。此菜的名稱,根據烹調方法的不同,而有多種叫法——如:炒三鮮、扣三鮮、全家福等。此道菜,雖雜,但由於各種原料的混合,味道特好,故特受就餐者的歡迎。
在江南水鄉的上海,除了南匯的“老八樣”外,還有崇明、寶山的“三島菜係” 。 崇明、寶山靠近長江口,海水淡水相交,物產特別豐富,“三島菜係”其原料大多取自崇明三島的特產,如野茭白、長江魚、白山羊、白扁豆等。崇明“魚羊鮮”:選用長江魚和崇明白山羊羊爪,分別將魚、羊爪斬成塊,魚羊合烹形成“鮮”,湯濃醇厚;寶山一家餐館以“三島鼎鮮鍋仔”遠近聞名:鍋仔原料特別,選用的是三島野生茭白、長江口產的烤子魚,以及橫沙島特產的酸菜,鍋仔邊燉邊吃,不僅鮮嫩,而且爽口……。
而嘉定、閔行、鬆江、青浦、金山等市郊水網密布,野生河鮮是這裏的特色,鬆江的“香脆?鯿魚”、嘉定的“蝦蟹蘿卜絲”、“鮮蟹麵疙瘩”早就聞名遐邇。青浦鎮上一家農家飯店,一道“大蒜魚子魚肚”,與上海本幫菜館裏失傳已久的“青魚禿肺”有異曲同工之妙。總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了上海市郊不同地域農家菜的“百菜百味”。而正是這江南水鄉的百菜百味,在上海本土廣大廚師手中,逐漸造就了江南水鄉氣息特濃的上海本土菜——“本幫菜”。
上海本幫菜的源——上海城廂
據史料記載: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現今的鬆江區),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鬆江上遊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隻得停泊在鬆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鹹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準上海設立上海縣,標誌著上海建城之始。200多年後, 明代中葉,上海已是人口稠密、商業發達、船舶往來的貨物集散中心。由於倭寇騷擾、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築城牆,城周長4.5公裏,直至1912年,城拆。老城廂原址:即今中華路——人民路之內的彈丸之地。
據稱;上海最老的飯店,建於清嘉慶年間的“人和館”(即今老人和飯店)最初的店址就在老城廂城隍廟對麵的館驛街。而光緒年間的“榮順館”(即今老飯店)則建在城隍廟東邊的舊校場街。這兩家店一開始就經營本幫菜,一直經營到當今。當然,嘉慶至今的200多年間,老城廂內經營本幫菜的酒樓不在少數,然而當今上海全市經營較正宗,傳統本幫菜;而又有百年曆史的菜館也隻有“人和館”“老飯店”“德興館”“老正興”等數家屈指可數的“活化石”店了。
—— 典型的本幫菜館格局是長登、八仙桌。樓下供應大眾化的菜肴而樓上則供應比較上檔次的“本幫菜”。這種模式,在20多年前“老人和”飯店的經營中我們可以看到。
——此店可算得上是本幫菜館在上海的鼻祖。清嘉慶年間(1800年)始建於老城廂的館驛街、方浜中路口(即今老城隍廟斜對麵)。
此後,曆經滄桑百多年,於抗戰前後搬至八仙橋——金陵中路、龍門路口。
上海一些著名的老本幫菜館,如上海老飯店、德興館、同泰祥、老正興等,其曆史都比它差遠了。屈指算來“人和館”已在上海開設了二百多年。其曆史的悠遠,上海沒有一家飯店能和它相比。
金陵中路、龍門路口的“人和館”是一家二層樓,磚木結構的本幫飯店。樓下前半是堂口,後半是廚房。而二樓則全部是堂口。
樓下是八仙桌、長凳子。專供大眾菜肴:如素十巾、鹹肉豆腐湯、炒醬、內絲黃豆湯等。這些菜都是批量製作、所以是現成的。客人來了就吃,吃好就走,類似今天的快菜。因熱菜熱飯、價格合理、不必久等,所有深受小商、小販、附近店員的歡迎。
二樓則是八仙桌、靠椅。供應本幫名菜。其供應品種豐富多彩、四季不同。
如春天有“春筍鱔戶”“油燜竹筍”“清蒸時魚” 夏天則供應:該店的特色品牌——各種冷糟菜肴,如糟雞、糟腳爪、糟白肚、糟毛豆……。
冬季則供應除名菜外還有各種“熱糟”如醃川、煎糟、湯醬、禿肺、劃水等……(有些菜名沒聽說過吧!)
象現在這個季節——秋季。則供應以蟹為主的菜肴。如炒蟹粉。炒蟹黃油、蟹粉豆腐、等。尤其吸引人的是,該店廚師把好大的活蟹,蒸好後一隻隻放在盆子裏標上價,放在供應冷菜的櫥窗裏銷售。吸引了不少的食客。因而二樓的吃客基本上是回頭客。由於該店菜肴正宗、價格合理,店曆史悠久牌子老,所以八仙橋的“老人和”生意相當不錯。
公私合營後任該店的公方經理中,有幾個是極會做生意的。如70年代該店的公方經理袁壽生,他充分調動大廚王慶財的積極性,發揚光大了該店曆史悠久的“糟貨糸列”使之於“冷、熱”糟菜至今仍聞名海上……。
當今,有數家飯店爭做“上海菜、本幫菜”的源頭。
如上海老飯店自稱: “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原名“榮順館”,是上海菜的發祥地”。
又如:上海德興館稱 ”創建於1883年(清光緒九年),是申城本幫菜的發源地,是“本幫元祖”。……
其實,當時在老城廂周圍經營本幫菜的菜館不在少數,如四如春、一家春、大新春、同泰祥、黃全茂……等。
而現今做本幫菜已200多年的“人和館”卻在打浦橋附近悄悄的經營著。
由此可見,上海本幫菜的源不是那一家飯店,而是上海的老城廂、及周邊的江南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