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轉貼--- 什麽是人的格局

(2014-09-23 07:15:53) 下一個
文/采銅

一個人“格局”的養成,和下麵兩件東西有關,如果你經常往這兩方麵上去思考問題,格局自然而然就會大起來:

一曰“曆史的深度”。就是我們看一件事情的時候,隻是看它短期的成敗、得失和榮辱,還是能放在一個更大的時間尺度之下,去思考它的價值和意義。可能知乎上某些朋友,會為今天抖了個機靈並且半天刷上200票而沾沾自喜,但是你是否想過,十年前的自己,在遙想十年後時,理想中的你是現在這個為200票而沾沾自喜的樣子嗎?或者設想等到十年以後,那時的你再來看今天所做的這件事情,它在你的人生中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發揮了什麽樣的意義(當然,我不是說寫答案攢票在“曆史的深度”的審視下沒有意義,我早就說過,關鍵是你要努力去寫“長半衰期的答案”)?

二曰“世界的寬度”。也許我們會為自己的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辯論中說得對方啞口無言,或者在一次考試中拔得頭籌,或者被某位師長誇讚為天資聰穎、前途無量。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僅僅因此就覺得自己天下無敵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時此刻,世界的某個角落,也許在北京的一個地下室,也許在波士頓的一間公寓,也許在日內瓦的一間實驗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棟隱居的木屋中,有一個和你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正在構思一件偉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醞釀一個偉大的發現。而你對此全然無知。你隻是生活在一個狹小的世界裏,並臆想自己是這個小王國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

對“曆史的深度”和“世界的寬度”的發現和思考,可以指引我們走向一個更寬廣和開放的心智,養成更大的格局。但是,“格局”這個東西,也與你的天賦有關,與你的遭際有關,與你的命運有關,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它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為你無法安排和設計你的天賦和命運。

事實上,說到“格局為何”,電影《一代宗師》已經做了很好的回答,即所謂“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我想在此基礎上稍做發揮,提出四個層次的格局來,並從“目標”、“眼界”、“信念”這三個維度來闡釋這四個格局——

零度格局:“盲眾”(即“看不見”)

目標:無目標或隻是追隨當下的潮流。

眼界:主要為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

信念:以“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等流行文化所潛移默化傳遞的價值觀為典型。實際上這類人並無穩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誘導和說服,故經常大呼“毀三觀”。

一度格局:“逐利者”(即“看自己”)

目標:作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義者,旨在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眼界:與逐利相關聯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對利益機會的洞察,同時兼具比較完整的常識體係。

信念:篤信叢林法則,認為每個人都是逐利性動物,且能力越強的人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二度格局:“理念人”(即看“天地”)

目標:“理念人”(manofideas)的概念源自為劉易斯·科塞的著作(理念人(豆瓣)),即指為理念而生的人,他們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眼界: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係統地鑽研,並常常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

信念:真理是美的,人生的價值就在於追尋真理之美,與此相應的,並且必須保持內心的誠實。我在「與世無爭」的人真的與世無爭嗎?這個問題中就談到了三位這樣的人物:維特根斯坦、哥德爾和埃爾德什。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即“看眾生”)

目標: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最高的目標。

眼界:往往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對人類社會的曆史和現狀有深刻的認識,部分人可能同時具有某個專業領域的知識,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信念:個人對整個社會富有責任,應該努力地去改善世界,減少世界的苦難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堅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樂家、哲學家、醫生和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阿爾貝特·施韋澤)。

如果我們從人群中隨機抽取1111個人,那麽有可能,其中1000個人是盲眾,100個人是逐利者,10個人是理念人,而還有一位是至善之人。當然,並沒有必要倡導人們都往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去發展。因為不管是什麽格局,都應該是從你自己內心出發的選擇。

如果說在零度格局下,盲眾看到的是幻像和噪聲,一度格局下,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那麽理念人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深處的真和美,而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自我與整個人類之間的紐帶。

正如偉大的史懷哲所說:

人不能隻為他自己而活。我們必須認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貴的,而我們和所有的生命是結合在一起的。這種認知指引了我們心靈和宇宙的關係。

這就是格局。

采銅,心理學人,用戶研究與趨勢研究從業者。微博@崔翔宇_采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