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補充上一節,前麵說了一個成像清晰的原理,說到光圈越小清晰範圍越大,那是不是無限成立呢?不是的,要不然你以為專家們願意扛著幾十斤的鏡頭上山下鄉進西藏啊,那些地方窮山惡水寧可多背一些補給也不要帶累贅。小過一定程度,凸透鏡不均勻厚度,從不同位置折射的光強度等等特性都不一樣,特別是薄薄的邊緣產生最大的質量問題,光圈越小各種質量問題就會放大,比如邊緣變形,邊緣色散,一樣會把圖片搞差,所以為什麽那些針眼攝影機的效果那麽流,不是不想拍精彩清楚的冬冬,而是物理特性限製了,而且大部分時候黑燈瞎火效果已經難能可貴了。
好光圈這東西的特性回頭再提,先說另外一個問題,大家肯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看上去很美的山光水色拍下來不是這裏全泛白就是發黃發黑,或者整個色調全部變掉,特別是有太陽的比如日落日出,很漂亮的一個畫麵,就是拍不下來。
為什麽?這裏又涉及玻璃不如肉眼的一個地方,動態範圍,即同時把明亮和黑暗部分都看清楚的能力,肉眼是玻璃的10倍,即人能同時把很明亮和很黑暗的物體在眼睛視覺上同時感知,而玻璃隻能達到1/10,當然我不知道專家如何算出來的,當用行話差幾檔。最常見就是太陽剛從山後升起來一點點,這時候餘輝可以讓人們看到背陽的樹的顏色,但是鏡頭裏曝光時間讓太陽顏色正常,那麽背陽的那個坡麵曝光不夠就會呈現黑色,如果曝光時間讓背陽的山坡顏色正常那麽太陽的曝光就會過度而白掉,但大部分測光算法是取多個點的綜合值結果造成四不象大家的曝光都不準整個色調全不對。我們說這種請光是反差過大,相機是不能正常的代替人眼的,所以一定要有取舍,一般以太陽為主,突出其紅豔,而其他景物隻能用黑色的剪影產生美感,所以一帆扁舟或幾棟層次分明的建築就有好的效果。普通圓滑的山形效果就差。如果用全手動的非單反相機就很有優勢在調節曝光時可以把效果看到,這種時候除非是專家或用測光計,個人計算正確曝光時間非常困難,就不要說傻瓜機了。當然相機之間還有區別,不是動態性都相同,這個我會在下期介紹。所以眼睛看到好的不等於能抓下來,大腦要學會考慮取舍,但這樣也會有意外的效果因為拍的和眼睛看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