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詩: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而今年的兩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卻指出在與病魔的征戰中, 可以采取另一種更便捷的方法: 幹擾傳令尖兵, 卡住咽喉要道. 這兩個人一個是斯坦福大學的安德魯.法耳, 一個是麻州大學的克來克.麥龍.
原來, 在1990年, 荷蘭的花卉科學家想要將牽牛花通過基因改良的方法使其更加鮮豔奪目, 基本思路是將能增加深紅與深紫的基因注入到牽牛花裏麵, 但確意外地發現這樣一來牽牛花確變得一片蒼白. 後來人們又在植物病理研究中發現, 將一些帶有病毒基因的碎片注入植物中, 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毒能力. 這些使人們有點百思不解.
這個謎後來由法耳與麥龍所領導的科研團隊所解開. 他們的成果發表在1998年的<<自然>>雜誌上. 為了說明他們的成果, 首先我們得明白蛋白的形成原理. 大致過程其實也很簡單, 就是在細胞核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帶有特定的表達信息, 這個信息由RNA(核糖核酸)傳遞給細胞腔內呈液體狀的蛋白湯, 而指揮其按DNA所攜帶的信息按既定方針形成特定的蛋白. 法耳與麥龍的科研團隊在一毫米長的小線蟲身上反複做出各種實驗, 最後終於發現, 通過"幹擾"傳達基因信息的RNA可切斷表達基因與命定蛋白之間的通訊鏈. 這時, 原來具有表達功能的基因就變成了"啞巴"基因而成了一個沉默的孤家寡人, 而原來本應接受基因信息的蛋白質也變成了"聾子"而不知所措. 看來擒賊不必先擒王, 斬首行動也大可不必, 隻要將其傳令兵截獲, 也可使其潰不成軍.
例如, 在牽牛花的例子裏, 外麵注入的引進顏色基因的RNA與花內的本體顏色基因的RNA互相幹擾, 而使花變成了白色. 植物病毒基因碎片則能"圍攻"傳遞病毒的RNA而使病毒不能泛濫成災.
我們說這個結果是個發現, 而非發明創造. 因為在幾億年前, 生物通過進化就已具有了這種功能, 用來保護自己不受病毒的侵害.
這次獎在成果發表不到八年的時間, 就發下來了, 一是說明了其成果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二說明了科技進步在提速.這個發現的意義在於為疾病的基因治療與基理研究提供了一條簡捷的路徑. 特別在肝炎, 薩斯, 及癌症方麵的治療上看見了曙光. 另外以後再研究病理時, 就可以將被懷疑的各種基因的信使RNA逐個的幹擾截獲, 很快地就可以發現其真正的罪魁禍首了.
諾貝爾獎從1901年開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06年, 見證了人類在科學與文學各領域中最鼓舞人心的進步. 而諾貝爾, 這位與我大清國鹹豐皇帝幾乎同時代的人對人類的進步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