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股一帝

發表對北美股票的見解。。以及心得
正文

誤導呀,百度詞典漢語詞典均誤解每下愈況(附莊子原文)

(2010-04-13 17:12:11) 下一個

知北遊: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足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鹹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寥已吾誌,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百度詞典

【解釋】:越往下越明顯。表示情況越來越壞。
【出自】:《莊子·知北遊》:“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希也,每下愈況。”
【近義詞】:每況愈下、江河日下
【反義詞】:蒸蒸日上
【語法】:複雜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走下坡路

每下愈況měi xià yù kuàng
[釋義] 越往下越明顯。表示情況越來越壞。
[語出] 莊周《莊子·知北遊》:“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稀也,每下愈況。”
[近義] 每況愈下、江河日下
[用法] 複雜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形容走下坡路

漢語詞典

每下愈況≠每況愈下(2006-04-12 16:55:59)轉載
分類:原來如此
中國文字千變萬化,例如成語,簡單的幾個字就能表達深遠的意義,但也正因如此,常看到有人誤用成語,今天我就來談談幾個錯用成語的狀況。
首先,來看看“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很多人都以為“每下愈況”跟“每況愈下”是同義詞,就是越來越糟糕的意思。其實錯啦!
“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篇中記述戰國時的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說的道,到底在哪裏呢?”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請莊子說得具體一點,莊子就舉例說螞蟻、草、磚瓦甚至大小便,都是道所在的地方。
郭子見莊子愈說愈低下,便不想聽下去。莊子於是向他解釋:“愈從低微的事物去推求,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就像市場上的豬販用腳踏豬來估量豬的肥瘦一樣,愈往下踏在豬的小腿處,就更加明白豬的肥瘦,這叫做『每下愈況』。”因為豬的小腿是最難肥的部位,如果往下一直踏到豬的小腿上,豬肉仍是結實肥美的,那就是肥美的豬了。
原文為:“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因此,成語“每下愈況”在《莊子》原文中,含有由比照而顯明的意思。
愈:更加
況:由對照而顯明
由上可知,“每下愈況”是用來比喻“從愈低微處推求,就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
不過,一般人若是沒讀過《莊子》原文,實在很難瞭解這個成語真正的意義,而常會直接從字麵去推測其義,甚至還更改字麵為“每況愈下”,從一些古文可以發現在宋代就已出現“每況愈下”,用以表示“情況愈來愈壞”的意思,此用法雖屬訛用,但卻已成俗,變成了另一句不同的成語。
看到這裏,大家應該可以清楚理解“每下愈況”跟“每況愈下”是兩句意思完全不同的成語。所以今後可千萬別再將“每下愈況”當作“每況愈下”來使用囉!
再舉一例:“不遺餘力”。
根據《戰國策.趙策三》記載,戰國末年,秦國攻打趙國,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秦軍歸國後,秦王派人前往趙國,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猶豫不決,便與臣子虞卿、樓緩商議。
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他問趙王:“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趙王說:“秦國竭力攻打我國,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此句原文為: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接著說:“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因兵倦而歸。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
樓緩聽後,持相反的意見說:“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再割讓更多的土地嗎?”趙王聽了問說:“如果我聽你的割地,你能保證秦國將來不會再來攻打嗎?”樓緩也不能保證。
話傳到虞卿那裏後,他又再度晉見趙王,並說:“樓緩既不能保證,那割地又有什麽用?現在割讓了六個小城,等到秦國再來攻,又要割地,這樣下去不是自尋死路嗎?隻會讓秦國更強,趙國更弱罷了!如果真要割地,不如用五個城池去賄賂秦國的頭號大敵齊國,立下盟約,合力攻秦。這樣不但不會便宜了秦國,還可以和別國結盟,成功之後也能從秦國那兒要回我們割給齊國的土地。”趙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派虞卿去向齊王遊說。
《戰國策.趙策三》中記載這段故事,其中一段“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即是這句成語的由來。“遺”是遺留的意思,“不遺餘力”是指一點力量都不會留下,竭盡全力之意。後來“不遺餘力”就被用來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不過,卻常可見到有人將不遺餘力誤用為“不餘遺力”,猛看感覺是一樣的意思,但實屬於錯誤的用法。甚至可以看到有人在同一篇文章裏,一下子用“不遺餘力”,一下子又用“不餘遺力”,例如位於http://china5.nikkeibp.co.jp/china/sou/hbzc.html 的這篇文章:
日經BP社的特點之一就是,作為出版社通過了環保管理係統國際標準ISO14001的認證,整個公司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不遺餘力。……另外,日經BP社發行的出版物還積極使用再生紙,甚至在以WPC EXPO為代表的日經BP社主辦的展會中,也采用了減少廢棄物的政策,諸如此類,公司全體員工均會在考慮環保的前提下開展日常工作,不餘遺力地致力於環境保護。
可見很多人仍抱著“不求甚解”的心態在使用成語。甚至連媒體也常出現用錯成語的狀況。
前些日子看到某家有線電視報導一則關於公廁門被偷走的新聞,字幕打著“公廁門被竊,附近民眾痛苦其擾”。“痛苦其擾”?真是不倫不類的用語!想出這個詞的人真是天才,居然可以將“痛苦不堪”與“不堪其擾”混為一談。
從小就閱讀國語日報的我,看到文學程度每況愈下的台灣社會,真的滿心痛的,希望教改不會把優美的中華文化給改得一塌糊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