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個成語:“燕然勒功”的由來。
在(東)漢匈戰爭史上,竇固和竇憲是兩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竇固在漢明帝支持下,一改光武時期對匈和平之態勢,率領漢軍不斷擊破匈奴,致使匈奴元氣大傷;竇憲則在漢和帝時代,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率領漢軍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最終迫使匈奴西遷,引發亞歐大陸上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竇固與竇憲是爺孫輩份。
東漢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駕崩,年僅10歲的漢和帝即位,養母竇太後臨朝。竇憲成為國舅,很快即被起用為侍中,控製大權。竇憲專橫跋扈,無視朝廷法律,隨意殺人。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因章帝喪事來朝吊問,乘機討好了竇太後,得到一個宮內職位。竇憲怕劉暢受寵,妨礙他專擅朝政,競派人將他刺殺。後來,事情暴露,竇憲被關在宮內,等候治罪。
竇家在漢朝可是赫赫有名,從竇憲曾祖歸順光武帝,竇家成了東漢開國功臣,並與皇族聯姻,是實權派的外戚。人稱百年扶風竇氏。可竇憲的爺爺竇穆愛作死,仗著自己是皇帝妹夫,假傳其丈母娘太後的懿旨,欺負鄰居封地君侯,被貶。回鄉後還不停,賄賂監管官員被檢舉,致使全家包括還在長安的兒子,下獄,死在獄中。本來竇家就此衰落,要從東漢政壇消失了,可還有個竇固,帶一路軍討伐匈奴,三路大軍,另外兩路都無功而反,隻有他大破匈奴。這下竇家的過錯都被這大功勞給彌補了。竇家重新崛起了,可不幸的是竇穆這作死的毛病遺傳給了竇憲。而比起他爺爺,竇憲在挑戰皇家尊嚴的道路上比他爺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仗著他妹妹是當朝皇後,居然霸占其堂姨沁水長公主的財產,沁園,著名的沁園春辭牌就是源於沁園,那是沁水長公主結婚時,她的父皇為她建造的。最後皇帝出麵把沁園還給長公主,才算了事,竇憲的官位居然也保住了。可這件事並沒有給竇憲的作死敲響足夠的警鍾,才引起前麵的暗殺皇室親屬的事件。
竇憲可能從小就有了這印象,不論犯多大罪隻要討伐匈奴就能將功補過,於是竇憲請求率軍北征匈奴以贖死罪,匈奴也夠倒黴,被討伐居然是大漢有人犯了死罪可以通過討伐他們來免罪。雖然匈奴欠揍,隻是這次挨揍的直接原因有點躺槍意味。恰好當時屬國南匈奴也請兵攻伐北匈奴,朝廷便拜竇憲為車騎將軍,率大軍出塞。竇憲北征匈奴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出現的。班固不知其中內情,隨軍出發,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
大軍從朔方三路北襲,竇憲遣各部將,率精騎萬餘,在稽落山(今蒙古達蘭劄達加德西北額布根山)大破北匈奴軍隊,前後俘獲招撫匈奴部眾二十萬人,窮追北單於直至燕然山,大獲全勝。竇憲與副將等登上遠離邊塞三千餘裏的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由班固撰寫《封燕然山銘》文,並刻石紀功,頌揚漢軍出塞三千裏,奔襲北匈奴,破軍斬將的赫赫戰績。
竇憲破北匈奴之戰:
《封燕然山銘》被認為是我國有史記載的“邊塞紀功碑”的源頭,後世以“燕然勒功”這一成語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也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勳。
曆代以來,發現《封燕然山銘》石刻之事有多次記錄,包括清代名將左宗棠部下張曜所訪得之拓片,但具體位置一直未被確認。清代以來,在離杭愛山不遠的新疆天山的東部,接連發現了漢與匈奴戰役往後留下來的石刻,有些間隔燕然勒銘的年代隻有四年。
1990年,兩位牧民在蒙古國杭愛山南麓避雨時發現了一處漢字摩崖石刻,經當地有關專家幾經研究,但一直未能成功釋讀。2014年,蒙方把這一情況告訴中國內蒙古大學著名蒙古學家齊木德道爾吉,並邀請他到蒙古國進行實地考察。2017年7月下旬,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內蒙古大學專家組成聯合考察隊,來到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對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
2017年8月15日,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宣布,在蒙古國中戈壁省發現的一處摩崖石刻,被中蒙兩國聯合考察隊確認為東漢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銘》。石刻位於蒙古國中戈壁省偏西南杭愛山一支脈(當地稱此山為Inil Hairhan,北緯45°10′40.3″,東經104°33′14.7″,海拔1488m)向西南突出的紅色岩石上,摩崖石刻寬1.3米、高約0.94米,離地高4米多。石刻凡260餘字,考察隊已成功釋讀其中220餘字。
《封燕然山銘》文言文原文: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漢元舅曰車騎將軍竇憲,寅亮聖明,登翼王室,納於大麓,維清緝熙。乃與執金吾耿秉,述職巡禦。理兵於朔方。鷹揚之校,螭虎之士,爰該六師,暨南單於、東胡烏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長之群,驍騎三萬。元戎輕武,長轂四分,雲輜蔽路,萬有三千餘乘。勒以八陣,蒞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絳天。遂陵高闕,下雞鹿,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然後四校橫徂,星流彗掃,蕭條萬裏,野無遺寇。於是域滅區殫,反旆而旋,考傳驗圖,窮覽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躡冒頓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其辭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封燕然山銘》白話譯文:
大漢永元元年秋七月,國舅、車騎將軍竇憲,恭敬天子、輔佐王室,理國事,高潔光明。就和執金吾耿秉,述職巡視,出兵朔方。軍校們像雄鷹般威武,將士們似龍虎般勇猛,這就是天子的王師。六軍俱備,及屬國南單於、烏桓、氐羌侯王君長等人,共三萬騎。戰車疾馳,兵車四奔,輜重滿路,一萬三千多輛。統以八陣,臨以威神,鐵甲耀日,紅旗蔽空。於是登高闕,下雞鹿,經荒野,過沙漠,斬殺“溫禺鞮王”,用其血塗鼓行祭;用“屍逐骨都侯”的血來塗刀劍之刃。然後四方將校橫行,流星閃電,萬裏寂靜,野無遺寇。於是統一區宇,舉旗凱旋,查考古傳圖籍,遍觀當地山河。終於越過“涿邪山”,跨過“安侯河”,登燕然山。踐踏冒頓的部落,焚燒老上的龍庭。上以泄高帝、文帝的宿憤,光耀祖宗的神靈;下以穩固後代,拓寬疆域,振揚大漢的聲威。此所渭一次勞神而長期安逸,暫時費事而永久安寧。於是封山刻石,銘記至德。銘辭說:
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凶殘,統一海外;萬裏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
《封燕然山銘》作者: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班彪長子。九歲能文。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學返回鄉裏。為父守喪時期,在班彪續補《史記》之作《史記後傳》的基礎上開始編寫《漢書》,至建初年間基本完成。漢明帝時,曾任蘭台令史,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升遷為郎,負責校定秘書。章帝時,以史官兼任記錄,奉命把討論結果整理成《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德論》。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將軍竇憲奉旨遠征匈奴,他參與謀議,竇憲在政爭中失敗自殺,洛陽令借機捕他入獄,後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死於獄中。他擅長作賦,撰有《兩都賦》、《幽通賦》等。 竇憲也是一路作死終於把自己給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