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河

信馬遊韁,瀟灑走四方
正文

2007-房產價格的歸位

(2006-12-14 20:40:24) 下一個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報道,說是加州的一位先生抱怨房地產市場不好,他的房子已經掛牌很久,多次降價,還是賣不出去。據他說,那棟
1800平尺的獨立屋,現在報價500000美金,已經降了80000

在他看來,好像他的房子是用金子蓋的,應該賣到一百萬美金才對。像這位老先生的想法的主兒非常的多,這也就是為什麽那麽多的人這幾年拚了命的買房產,指望的就是房價以每年兩位百分點的速度一路的漲下去,然後好發大財。 

想起了十年前上工商管理碩士(MBA)時大家說的一個笑話:本來想和小姑娘談談戀愛浪漫浪漫,沒想到變成了老公;原打算投資股市想賺點錢,卻不成想變成了股東; 本來指望投資房地產轉手倒賣發個橫財,不小心最後變成了房東。這些投資市場上十來年一次的輪回,雖然說亙古未變,但是人們總是一次又一次的再重複著同樣的笑話。 

有許多認為當今幾年的房地產價格飛漲,是由於諸如貸款利率低,是由於就業狀況好,是由於經濟條件健康,是由於未來人口的增長會需要更多的房產。 

好像除了未來人口的增長這一理由比較站得住腳外,其他的幾個理由都比較得牽強。因為,人口如果不斷的增加,當然需要買住房,要是房子的供應跟不上的話,價格自然會上漲,毋容置疑。至於貸款利率低,大家可以貸款購物,旅遊,或是下館子暴吃,也可以去購買股票,並不見得非得去買房子;就業狀況好,和經濟條件景氣,結果也是一樣,大家完全可以把因此增加的收入花到購買汽車,電視,計算機,或是投資證券市場,也並不一定非要投向房地產;所以呢,根本不是什麽理由。 

既然那些理由都站不住腳,那麽那些給予這些原因的所謂的深入分析,就有些很牽強的了,就像分析什麽貸款利率低是由於中國,日本等債權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使大量美金流入美國,造成貸款利率低;還有人竟然把與中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也歸結為美國房地產泡沫的主要原因之一,有點兒不太靠譜。 
 

那麽剩下的最有可信度的一個原因,便是未來的人口增長;日前向一位在加拿大房屋和按揭公司工作的專業人士請教,好像,未來人口的增長並不比十年前的增長率更高,不過,那個時候,房地產價格卻沒有像這幾年那樣上漲。

這個理由也沒了,那到底是為什麽呢?,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投機。和八年前證券市場股市泡沫的原因一樣;那個時候,大家覺著股市賺錢,所以一窩蜂地去買股票,貸款也要賣,和今天買房子一樣,覺著買房子可以賺錢,所以一窩蜂去買房子,借貸款也要去買房子,幾乎所有的人都把買房當成投資。所以,能買得起房子的人在這些年都買了。 

向這位專家朋友請教,是不是這樣?回答是,因為房屋按揭貸款利率低,因為可以零首付,因為能隻支付利息,因為房價飛漲,所以統計的結果證實了確實是能買的都買了。 

那誰會是下一個買主呢? 

 

不僅又想起了那個老公,股東和房東的笑話。
 

很為那個加州的老先生歎息,其實那麽小的一個房子,說破天,也就值150,000US$,  不就是一堆木頭,加一些石頭,堆起來的住處嘛,連鋼金混凝土都談不上,還以為是金窩銀窩哪? 

趕緊減價賣吧,不然可真得割肉了,像當年的高科技股票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涑水河 回複 悄悄話 不幸言中,不久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兩房破產,房價慘跌。
涑水河 回複 悄悄話 現在的房價怎麽樣了?
楊子 回複 悄悄話 溫哥華的房地產的價格已經3個月停升了。不過每年這時候都有點靜。二春就開始旺些。

中國得大都市、香港、加州那兩年飄得太狂,有點離譜。
應當下調20%。也不會太離譜。

溫哥華一般來講還比較理性。隻是前半年有點不正常。
總體還好,應當會靜下來半年。下調5%為合理。不會超過10%
(從總體上講)

全球的地產指標占GDP的比例太大。不過人類的人口在增加,
比例會大些。
涑水河 回複 悄悄話 Not4kids付上加州房價指數1976-2006 :

Annual Percent Change in OFHEO State-Level House Price Indexes through 2006 Q3

Year Qtr California
1976 1 14.7
1976 2 17.2
1976 3 20.6
1976 4 20.64
1977 1 21.13
1977 2 24.92
1977 3 26.64
1977 4 26.6
1978 1 26.19
1978 2 20.36
1978 3 15.71
1978 4 15.87
1979 1 15.37
1979 2 16.54
1979 3 18.17
1979 4 17.68
1980 1 17.95
1980 2 16.12
1980 3 14.31
1980 4 12.5
1981 1 10.47
1981 2 9.52
1981 3 9.05
1981 4 8.48
1982 1 4.27
1982 2 2.82
1982 3 0.44
1982 4 -0.81
1983 1 2.02
1983 2 1.37
1983 3 0.78
1983 4 0.99
1984 1 1.85
1984 2 2.38
1984 3 3.74
1984 4 4.32
1985 1 4.12
1985 2 5.09
1985 3 6.14
1985 4 6.53
1986 1 6.32
1986 2 6.84
1986 3 6.73
1986 4 8
1987 1 9.43
1987 2 9.96
1987 3 10.92
1987 4 11.4
1988 1 12.58
1988 2 14.42
1988 3 16.21
1988 4 19.26
1989 1 20.31
1989 2 21.34
1989 3 22.59
1989 4 19.69
1990 1 15.8
1990 2 10.75
1990 3 5.57
1990 4 1.83
1991 1 0.52
1991 2 -0.54
1991 3 -1.34
1991 4 0.01
1992 1 -0.47
1992 2 -0.83
1992 3 -1.02
1992 4 -2.67
1993 1 -3.64
1993 2 -3.45
1993 3 -4.09
1993 4 -3.74
1994 1 -3.22
1994 2 -4.76
1994 3 -5.39
1994 4 -6.27
1995 1 -5.96
1995 2 -2.71
1995 3 -0.07
1995 4 1.32
1996 1 2.03
1996 2 -0.29
1996 3 -1.71
1996 4 -1.04
1997 1 -0.51
1997 2 1.75
1997 3 4.09
1997 4 5.36
1998 1 7.06
1998 2 8.32
1998 3 8.93
1998 4 9.05
1999 1 8.37
1999 2 7.87
1999 3 7.38
1999 4 7.62
2000 1 10.61
2000 2 11.68
2000 3 13.04
2000 4 14.13
2001 1 13.65
2001 2 14.11
2001 3 12.7
2001 4 10.88
2002 1 9.56
2002 2 9.85
2002 3 11.63
2002 4 13.24
2003 1 12.85
2003 2 11.25
2003 3 10.8
2003 4 14.42
2004 1 15.38
2004 2 20.37
2004 3 27.81
2004 4 24.86
2005 1 26.51
2005 2 25.97
2005 3 20.36
2005 4 21.67
2006 1 19.67
2006 2 14.76
2006 3 10.16

來源:ofheo.gov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