涑水河,發源於山西省南部絳縣橫嶺關,一路匯集了中條山北麓的白沙河、紅沙河、風柏峪、灣灣河,運城鹽湖,伍姓湖和許許多多從中條山中流出的涓涓溪流,自東流經聞喜、夏縣、運城、臨猗,向西至永濟市注入黃河,全長193公裏,流域麵積5,569平方公裏,歡歡喜喜的流淌了幾千年,養育了自古便有山西小江南之稱的運城地區,一直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清亮亮,透徹見底。
那幾年,農業學大寨,中條山上修梯田,山洪暴發,幾乎埋掉了所有的小溪和小河,沒有了日夜奔流的溪水,涑水河成了無源之水,日漸憔悴;
過幾年,說要實現農業機械化,開始全國平田整地,為了適應大型聯合收割機,鏟掉了早已幹涸小溪,夏季,大雨一下,山坡上的黃土夾著洪水一瀉千裏,衝垮了梯田,衝散了新修的大片耕地,急匆匆跑進涑水河,慌張張並入黃河灘,流向了遠方的海。
從此,山坡再也蓄不住雨水,下雨便是洪水,無雨便是赤土千裏,旱!涑水河變成了季節河,再變成了排洪溝,沒有了蓄水的大山和土地,遠方飄來的雨再也無法再此處歇息,雨水充沛的運城地區開始幹旱缺水,先是幹掉了伍姓湖,再接著幹了運城鹽湖。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全國發展鄉鎮企業,沿著涑水河,開設了小造紙廠,化肥廠,農藥廠,印染廠,紡織廠無限,短短幾年,涑水河成了臭氣熏天的排汙溝,象一條毒蛇開始傷害一路的居民,爬向黃河,竄進大海!
涑水河再也無力繼續向母親黃河輸水,幹渴的運城平原,開始修建當地的紅旗渠,引黃灌溉工程開始;沒有料到,幾千年後,我們需要從母親的身上抽血來撫養自己。中條山上炮聲隆隆,黃河水要被提上半山腰,自西向東,反向流入運城盆地,不知道多少農民工地殉難,偉大的人工水渠很快投入運轉。
那年春旱,開機抽水,水剛到田頭,天上便開始下雨,大家都以為是巧合,其實是因為水渠裏的水被蒸發上了天,幹旱的天空終於有了雲,才降下了久違的甘霖。於是停止澆田,過上幾天,發現,水渠已經被黃泥填了一半滿,因為黃河水,一杯水裏半杯子泥,根本沒法辦!
再旱,水渠已被泥填個半滿,沒法再用。等到夏天,下雨,山洪暴發,泥石流從水渠頂上流過,整個一個水漫金山,雨後,水渠幹脆被沙石結結實實裝滿,玩兒完!
回頭再看涑水河,已成了黑黑的一條臭水溝,黑漆漆,臭烘烘,好淒慘!
隻要在農村呆過的人,到知道你再說什麽。
並且真是那麽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