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思鏡

其實沒有多少時間來寫博客, 這隻不過是練練手,不被時代落下.
正文

學術性 VS. 個人小結 ---有感於上師大美院的做法

(2006-06-15 14:29:14) 下一個
    近日在文學城上讀到一篇文章, 說的是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12名學生因院長給定論的"不具學術性"的論文而不能畢業的事。 該院院長與論文指導教師兩個人的教育理念存在分歧, 問題的關鍵是所謂的“個人小結”到底應不應具學術性。 



   在我看來,個人小結是作者本人對自我經曆的人和事,以及自己對這些人、事的反思和感悟。 文章中談到有的學生記錄了周邊人的故事,還有網絡紅人芙蓉姐姐,也有他們的藝術的理解和體會; 他們的這些“總結”說起來就是講了自己最想說的話,自己最有感觸的事,對社會、生活、人文的剖析,我要反問那位院長,難道從這其中學生不能反思什麽是美,什麽是藝術麽? 難道藝術就一定要登上大雅之堂才算藝術,才算美學?有了論點、論據、論證才算真正的思考?才具有學術性? 邏輯的三段論不是我們寫論文的唯一方法, 其實個人總結,用學術上的用語來講,就是敘述性研究(Narrative Inquiry)的一部分。 再具體一點,就是自傳性寫作(Autobiographical writing)。現在在美國的文學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越來越多的人選用自傳性寫作。 這源於從事這種寫作的人相信,隻有更多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別人、對他事的認知,才會更好地教育他人。同樣,從個人總結中思考自己的藝術對生活的認知,要比泛泛而談的藝術理論更為真實。可是也正是因為真實,學生們的論文被評為對老師“品頭論足”。院長同誌不願意聽,捂上耳朵,找什麽“學術性”來搪塞,可是個人總結在國外很多其他領域(中國的我不知道)就是一種學術性。談芙蓉姐姐有什麽不可以,她存在,她代表一種現象,可是我們的院長卻忽視其的存在,否定芙蓉現象。難道學生隻能從書本裏、課堂上學習知識和藝術,卻從網絡、社會、家庭、朋友學不到知識麽?這有點小看學生的辨別力和批判力了。這裏並不是說知識就一定都是好的,但是,我們教學生是他/她認知的能力和方法,而不是告訴他們這個是有用的那個是沒用的。不多寫了,狗狗們在狂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