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1)
2005 (1)
2007 (104)
2008 (95)
2009 (105)
2010 (66)
2011 (37)
2012 (44)
2013 (36)
2014 (56)
2015 (33)
2016 (62)
2018 (34)
2021 (36)
2022 (36)
2024 (46)
法蘭克福的Römerberg 羅馬山廣場,是位於Römer complex羅馬建築群前的市政廳廣場。自15世紀以來,羅馬山廣場一直是法蘭克福市政府的所在地。作為眾多皇帝加冕儀式、貿易博覽會和聖誕市場的舉辦地,這座廣場標誌著Altstadt中世紀老城區的曆史中心,並且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
在20世紀,羅馬山廣場舉辦過許多重大活動,有歡樂的,也有不歡樂的。1933年5月10日,納粹德國學生會組織的臭名昭著的焚書事件就在這裏發生。1932年至1939年間,享譽國際的Römerberg Festival羅馬山節,每年夏天都在這裏舉行,期間上演了近350場露天戲劇表演。
羅馬廣場的大部分曆史遺產,包括部分哥特式和部分巴洛克式的建築,在1944年的盟軍空襲中被摧毀。如今的廣場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重建和新建建築的成果,外觀忠實於原貌。羅馬廣場的東部,也被稱為Samstagsberg“星期六山”,代表著一排曆史悠久的半木結構房屋,建於1981年至1984年之間。“星期六山”這個名字可能源於加洛林王朝時期每周六在此舉行的露天法庭,當時Königspfalz Frankfurt法蘭克福國王法庭位於廣場東側。法蘭克福的猶太人隻有在集市期間才被允許進入羅馬廣場,否則,他們就必須去周六市場。 北麵,四座融合新哥特式、新文藝複興式和新巴洛克風格的新建築,取代了1906年拆除的六座老建築。南麵,以早期哥特式的Alte Nikolaikirche聖尼古拉老教堂為中心。曆史博物館的新館也位於廣場南側,Saalgasse薩爾街的入口處,於2017年10月開放。
1)
2)
3)
4)
5)
上圖是Römer羅馬人宮。
它是法蘭克福的Rathaus市政廳,也是當地主要的曆史地標之一。這座中世紀建築已投入使用超過600年,至今仍是當地政府的辦公場所。1405年,法蘭克福富商羅馬人家族,將其住宅連同毗鄰的Goldener Schwan金天鵝大廈出售給市議會。此後,該建築群一直用作不同的市政辦公室,直至今日。
多年來,該建築群不斷擴建和收購附近的建築,如今已成為一座由街道連接起來的迷宮。它和上篇中提到的新市政廳,是連在一起的。之前提到的“歎息橋”將羅馬人宮與街對麵的辦公場所連接起來。20世紀初,該建築群增建了兩座塔樓。其中一座被命名為 Langer Franz(高個子弗朗茲),以紀念該市身材高大的市長;另一座較小,被命名為 Kleiner Cohen(小科恩),以當時的一首流行歌曲命名。
6)
正義噴泉自1543年以來一直位於羅馬廣場。
7)
8)
Alte Nikolaikirche老尼古拉教堂,是一座中世紀路德教會教堂,供奉漁民的守護神聖尼古拉。目前的建築可追溯至15世紀中葉,取代了該遺址上自12世紀中葉以來的原有小教堂。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舊尼古拉教堂的地基如今被標記在地板上,讓人得以一窺其規模。
宗教改革是尼古拉教堂曆史的轉折點。15世紀,現存的建築增建了一座帶平頂的塔樓,並加建了陽台。陽台作為貴族們觀看廣場上舉行的耶穌受難劇和其他活動的觀景台。1543年,教堂關閉,祭壇被拆除。
在接下來的150年裏,這座建築被出租,用作市政陪審團的檔案館,有時也在貿易展覽會期間用作倉庫。駐紮在尖塔上的一位號手守望者會吹響號角,宣布美因河上來往船隻的到來。每當發現火災時,號角也會像現代的警報器一樣響起。 1838年,教堂進行了徹底翻修。之前關閉的麵向星期六山的北門被打開,屋頂、走廊和角樓也煥然一新。1903年,受損的鑄鐵尖頂被拆除,一年後,尖頂被銅製尖頂取代,至今仍保留著。
二戰期間,老尼古拉教堂是法蘭克福市中心極少數未遭空襲的曆史建築之一。唯有那架19世紀的管風琴,盡管被圍牆圍住,卻因戰爭的影響而無法使用,原因不明。教堂的重建工作始於1947年夏天,並於1948年12月底相對迅速地竣工。 教堂擁有一個雙廊大廳,內設高大的哥特式唱詩班和51口鍾。教堂的音響效果也十分出色。管風琴、手鈴、小號、合唱團和銅管樂隊經常在此演出。
9)
上段視頻,欣賞一下教堂的內部和當時正在演奏的音樂吧。
10)
11)
12)
Historisches Museum Frankfurt法蘭克福曆史博物館,成立於1878年。
博物館旨在講述塑造這座城市的重大事件,設有多個常設展覽,展出與法蘭克福曆史相關的文化物品和其他展品,涵蓋從中世紀早期至今的各個時期,同時也提供臨時展覽空間。 常設展覽按時間順序排列,帶領參觀者穿越法蘭克福作為城邦的中世紀早期、中世紀晚期、16至18世紀、19世紀以及1866年至2001年間的城市發展曆程。此外,博物館還定期舉辦特別展覽。
法蘭克福曆史博物館於1955 年遷至現址,一座12 世紀、名為Salhoff薩爾霍夫 的羅馬式宮殿。如今,它由五座曆史建築組成,外加一座新的展覽廳和一座小型行政大樓。
13)
14)
Wertheim或Wertheym韋爾特海姆,是一座建於約1600年的半木結構房屋,位於羅馬廣場和美因河之間。這座建築已被列入曆史保護名錄,是老城區唯一一座在二戰中幾乎完好無損的同類建築。因其獨特的文藝複興風格—— 典型的法蘭克福建築風格,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深受遊客歡迎。
Wertheim韋爾特海姆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1383年,指的是當時這處房產的主人,他可能來自韋爾特海姆。目前的建築可以追溯到約1600年,最初似乎是一個貨物儲存倉庫,而交易則在拱廊之間的露天地下室或地窖中進行,尤其是在春秋兩季的集市期間。 17世紀到19世紀,韋爾特海姆樓曾用作海關大樓和城市衛隊駐地。1926年,經過翻修,樓底增設了一家咖啡館和一家餐廳。直到1963年,韋爾特海姆樓才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最終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進行了修複。隨後,1981 年至 1983 年間,星期六山上的半木結構房屋得到了重建。
15)
16)
Eiserner Steg (英文:Iron Footbridge)是一座橫跨美因河的人行鐵橋, 連接著法蘭克福Altstadt老城區和Sachsenhausen薩克森豪森區。
這座橋始建於1868年,最初由公眾募款建造。1912年,原橋被拓寬、加固並升高的橋麵取代。當時,美因河上遊已可通航,鐵橋的低淨空高度對大型駁船造成了阻礙。雖然由於曆史原因,橋的外觀得以保留,但在結構上——就承重原理而言——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懸索橋改為懸臂橋。
從橋上,可以欣賞到美因河和法蘭克福天際線的景色。不過,這裏蠻熱鬧的,連找個沒人的時間和地方拍張照都不容易。據說這裏是拍照的絕佳地點,尤其是在日落時分。可惜,我們在的時間,正烈日當頭,很難出啥好片片。
17)
18)
19)
它也被稱為“愛情鎖橋”,因為橋上懸掛著無數的鎖,彼此相連,形成一條巨大的鎖鏈,象征著“永恒的愛情”。
有些鎖,竟然以我從未想過的方式連接在一起,有點意思。
20)
21)
22)
23)
走過整座橋,到了對岸,一下子清靜了很多。
我們在橋頭的臨江公園裏,找了樹蔭下的長椅,坐了下來。一邊歇息和吃點帶的東西補充補充能量,一邊安靜和悠然地欣賞鐵橋、美因河,和對岸的城市天際線,好不愜意!
24)
上張全景圖
25)
26)
Dreikönigskirche三王教堂,是法蘭克福最美麗卻又被低估的曆史地標之一。這座新哥特式新教教堂坐落在薩克森豪森區的美因河南岸,與Kaiserdom法蘭克福大教堂, 隔河相望。
教堂建於19世紀末,於1881年竣工,並在二戰後於1956年重建。 它擁有高達81米的引人注目的尖頂、精美的彩色玻璃窗以及經過精心修複的內部裝飾。高聳的拱形天花板和柔和的燈光營造出寧靜的氛圍,非常適合靜思、祈禱,或遠離城市喧囂,享受片刻寧靜。
27)
28)
我們一直走到鐵橋東邊的第一座橋,法蘭克福最古老的橋梁——Alte Brucke老橋。
28)
過橋途中,路過Maininsel美因茨島。它是美因茨河上的一座小小島。島上還有一座風景如畫的藝術畫廊。我們走進了一個小展覽,發現展出的東西完全看不懂個究竟。
不過,估計學藝術的小子有興趣,所以拍了幾張照片,回頭讓他看看講講。
29)
從老橋走回到老城區這邊,以便我們去到下一站,Frankfurter Dom (Kaiserdom Sankt Bartholomäus)法蘭克福大教堂(聖巴塞洛繆大教堂)
橋頭拐進去的那條街,一路都是小畫廊或者畫室,估計那裏是法蘭克福的一條藝術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