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愛之心養我
(2006-06-19 10:43:29)
下一個
(一)
無明生我心,我心生無明。這個道理就如同蛋生雞,雞生蛋。從因緣起滅處看,遠古人類的自生“無明”構成了種子,也就是蛋。在這個無明的基礎上幻化出“我心”,也就有了下蛋的雞了。從此雞生蛋,蛋生雞,沒有一個完了。人心執著於無明,就象雞對蛋有著永恒的愛心和羨慕,在永遠無休止的輪回中複製著自我,希望由此達到某一種意義上的生命神通。
人類跟魚蟲鳥獸們一樣,屬於動物科。動物最是戀愛生命的了。在我們的字典裏,命是最最重要的。國人大都惜命求道,悟道之人乃求長生不老。道家的修行也就是將生命作為最高追求。其實道家之行,本可以有更大作為的,可惜止於此境界,不能再進一步了。為什麽說可惜呢,因為求生之道,再放開了,也隻是同樣的性命在那雞蛋殼兒裏多轉幾圈而已。得道之雞如鳳凰,得道之後的雞,肌肉更健壯,羽毛更豐美,能夠振翅鼓噪一番高飛,卻還是雞類。
生命之根本,其實不在於複製和輪回。複製和輪回隻能提供一種生命的符號。生命的根本不在於符號本身,而在於符號之外的原始意義。
人類一直在探索著這種超越於生命符號之外的原始意義,使用著各種各樣的方式,哲學的,科學的,文學的,宗教的。
超越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真實和圓滿,這將解除人類一切的煩惱。
(二)
人世之一切煩惱,根本在心。一個心字,是人們病態的意識。人一開始的意識並沒有病得這麽厲害。隻是一旦病了以後,給漸漸的養得碩大了,最終變成一個癡愚而自戀的自我。
(三)
愚執之心如同愚公門前的大山,遮擋了一切光明,隻留下一道灰色的門檻,在屋子了積下了許多黑暗的灰塵。這樣一座山,每時每刻隨著人們對它的厭惡而增高。用厭惡的心情來搬它是永遠也搬不走的。我們可以想象,愚公當年若求妙法,當一走了之,而不是頑愚地教唆子子孫孫去硬搬那座山。
(四)
無憂的心在這婆娑世界上稍稍走上那麽一小段塵路,馬上就現出病狀來。
一個人有吃有喝有衣服穿,住在空調的房子裏,開著喜愛的車子,他並不能就此滿意。他會常常的憂慮,有寂寞的感覺,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幹什麽。希望有人來關心他,愛他,陪伴他。生活缺少了這些內容會讓人空虛,就好像心裏有一個黑黑的洞,等著什麽靈丹妙藥來填滿。
其實沒有什麽靈丹妙藥可以填得滿一個人的心。佛的辦法是讓我們認清這顆心的貪婪如同深淵,不必去填它,而是讓他自己滿起來。那麽何處有良法,怎能讓一顆如同深淵的空洞瞬間圓滿呢?
法子就是,不要去製造這樣的空洞。
(五)
空洞的本質是欲望。人心欲望越多越強,空洞越大,痛苦也會越多。欲除痛苦,當節欲望。
欲望是一股很強的動力,驅使人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就連學佛本身,也是一種欲望。求佛達到“不求”的心境,方是真求。都說是,求則不達,不求則達。難哉,倒也不甚難。隻是一顆心放得下放不下的問題。
有些很難放下的心事,如“愛”和“憎”。放得下,則是達到犧牲和寬容,得到大慈悲。放不下呢,就是整日燒火澆水,把一顆心養得百孔千瘡,積重難返。愛憎的苦難和喜悅都是一種為欲望所束縛的情感,它帶給我們的不是滿足,而是更大的空虛和災難。
(六)
俗人之心,為無明所占據。無明給人帶來假象,虛影,和誤會。無明的虛覺,讓人誤以為一旦得到愛和複仇的快感,會在欲望的虛渺中填補一絲空洞,豈知這樣的做法不是去填,而是去擴。就象一個空空的氣球,你嫌他空,就往裏麵吹氣,結果隻是空得更大了。愛和憎之激烈,最增無明,最養幻心,最為無無明之禍害。
一切欲望的滿足都是在追求快感。追求快感其實隻是蝴蝶追著自己的影子而已,這樣的追逐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七)
禪家說摸一摸,心在哪裏?你說本沒有心,摸不到了。那是取了禪家的修習之語,未必真的達到了那個境界。倘若當頭一棒,從實道來,敢說心真的已經沒有了嗎?
(八)
文字如心,凡心正旺。今日的太陽似乎熱得化開了地麵。已經有一兩個月沒有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