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風:民主運作不完美不等於民主失敗(ZT)

(2006-12-04 17:01:42) 下一個
徐學江先生發表了一篇文章,列舉了台灣民主政治中的種種亂象,進而得出結論:台灣的民主隻能是失敗的民主。這個結論是否可信,尚需觀察,不過,徐先生的一個論證很有意思:“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共同追求;政黨政治也是當今世界普遍現實。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民主,要不要政黨政治,而是要什麽樣的民主,要什麽樣的政黨政治。世界上沒有抽象的最好的民主政治。最好的民主政治,就是具體的、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社會實際的民主政治。”很多都是這樣推論的,卻沒有意識到已經陷入自相矛盾中。()

台灣的“社會實際”是什麽呢?據徐先生說,台灣社會剛剛脫離農業社會,存在族群分歧,等等。因此,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得到了現在的民主政治,“隻能是失敗的民主”。但為什麽隻能是失敗的呢?徐先生已經斷言:“最好的民主政治,就是具體的、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社會實際的民主政治。”而現在,台灣所擁有的這個民主,不多也不少,正好就是具體的、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社會實際的民主政治。從台灣的內在視角看,似乎談不上“台灣民主的失敗”。()

推測起來,台灣隻能是失敗的民主,這句話意思可能是說,民主在台灣失敗了。但如此一來,徐學江顯然預設了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一個抽象的最好的民主,但它在台灣卻失敗了。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是也。這句俗語同樣表明了,這個世界上確有橘這個好東西,隻是到了淮北才有點水土不服,長成了{。問題顯然出在土壤上,而不是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這個優良品種。()

現在有三個選擇:第一,因此而放棄引進這個優良品種;第二,改變品種,使之適應這塊土壤;第三,逐漸地改變土壤,使之長出真正的橘。徐先生沒有說就此拒絕引進那個優良品種。他選了第二項:雖然我們都知道橘很好吃,但鑒於我們的土壤性狀,我們隻能對這個品種進行改造,使之適合我們的土壤。由此得到的“具體的、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社會實際的民主政治”,就是最好的民主。徐學江的意思可以簡單概括為:{就是最適合淮北實際的最好的橘,因此,淮北消費者應當對此心滿意足。()

問題是,淮北的消費者會心滿意足嗎?()

從曆史上看,民主的理念與製度確實不是普遍的,與作為一種製度的市場經濟及其他一切現代政治、經濟製度一樣,它是在少數國家生成、演變、發展出來的。可以說,民主製度不是一種曆史的必然,而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的一次意外,是種種偶然因素湊到一起才產生的。因此,如果從具體的、最為適合本國或本地區社會實際這個角度著眼,那麽,對於其他所有共同體來說,最好的政治製度就是原來它那套也許已經延續了上千年的製度。()

不過,假如淮北的消費者已經通過種種渠道知道,淮南的橘很好吃,那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消費需求。知識會創造消費需求,觀念會創造政治需求。人們當然都生活在現實中,但知識、觀念會讓人們對現實進行反思,會啟示出一種比現實更美好的生活的可能性,從而讓人產生一種追求那種狀態的意誌。徐學江先生也承認:“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共同追求。”民主盡管生成於一兩個國家的特定曆史過程中,但它誕生後就受到其他共同體的人們的喜愛。()

這個時候,人們所喜愛,必然是那個理想的東西,他們想消費的是橘,而肯定不是{。一說起民主,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普遍的抽象的民主,套用柏拉圖的一個哲學概念,就是那作為一個“理念”的民主,那最好的民主,民主的完美狀態。這就仿佛我們說某個人不是人,就預設了人的“理念”一樣。人們是被作為一種“理念”的民主所吸引的。()

因此,從根本上說,政治乃是一種觀念驅動的致力於追求理想的事業。人們確實生活在現實中,但人們一直試圖根據某種理念來改變現實,進入一種更為美好的狀態。也就是說,政治乃是對現實的一種超越。()

當然,理念與“質料”即社會實際相結合生成具體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民主製度,它就總是不完美的。但現實世界的民主製度不完美,並不等於民主就失敗了。自然,假如現實的民主製度偏離民主“理念”的程度十分大,那確實就不是民主。()

由此可以看出,民主的“理念”,即那個抽象的最好的民主,對於現實的民主建設來說,至關重要。那就是應當追求的理想,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全部政治活動的根本目的,隻有當政治人物和普通民眾始終向著那個目標,采取各種努力逼近那個目標,這個共同體的政治才是善的。我們用這個理念來衡量政治完善的程度。進行這種評估的標準是那理想的民主,而不是具體的社會實際。人的努力本來就是要超越實際,而不是被實際俘虜--當然,絕不是揪著自己的頭發飛起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