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中國不再做世界加工廠(圖)(ZT) (圖) (圖)

(2006-10-02 06:05:51) 下一個


綜合消息: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見圖)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強調,中國不能再扮演世界加工廠的角色,不能再“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汙染”。他認為,廣東推出種種環保措施是必要的,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必須進行技術改進和產業升級,以適應新的環保要求,“不能光是埋怨,埋怨也沒有用”。

作為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廣東的汙染也是最嚴重的。廣東最近推行多項環保措施,包括罰款、強製要求增加脫硫設備等,令珠三角的五萬港商麵臨淘汰危機。《星島日報》專訪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以及學者、港商探討這場環保風暴,將一連兩日刊登。

46歲的潘嶽,上任之後叫停三十多個大型違規電力項目,力主圓明園環評項目,推出綠色GDP核算報告,掀起了環保風暴。他在中國政壇以尖銳敢言著稱,被視為少壯派政治明星。潘嶽在北京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明確肯定廣東整治汙染態度積極,同時也支持推出這些環保措施。

他說,港資企業對廣東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自身也獲得了大量利益。由於不少港資企業是勞動密集產業,比如電鍍、皮革,在珠三角造成了大量汙染,甚至影響到香港的藍天白雲。廣東推行環保措施整治汙染,是“勢在必然,港商要適應新的變化,增加對社會的責任感,不能光是埋怨,埋怨也沒有用。”

他指出,港商的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擺在麵前隻有兩條路﹕一是必須有所作為,改進技術,不能隻靠低成本運作﹔二是遷移到粵北甚至其它省份,“但是無論遷到哪裏,內地的環保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從根本上還是要產業升級。”“中國不能再扮演世界加工廠的角色,用自己的資源替發達國家生產低級工業品,用自己的身體去承受汙染。”潘嶽說。

他指出,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工業生產第一大國,主要依靠資本投入和廉價勞動力,“用二十年的時間取得了西方一百年的經濟成果,西方一百年的環境問題也在中國二十年中集中體現,我們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不然短暫繁榮的背後必定是漫長的嚴冬。”

“中國在上一個五年計劃,所有GDP指標都是超額完成的,但是環境的主要指標一項都沒有完成,都是欠了帳。”潘嶽說。

中國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汙水排放量世界第一(美國的三倍),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尤其是鬆花江汙染事件已經引起全球關注。潘嶽認為,全世界曆史上的戰爭要麽為了意識形態,要麽為了資源,西方國家擔心十三億中國人的崛起將消耗資源,因此對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有疑問的。他強調,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走“綠色崛起”之路。

(記者:萬感) (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