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虹: 中學曆史教學的新視野(zt)
(2006-10-01 19:07:11)
下一個
於今年9月正式在上海市各中學啟用的上海新版曆史教科書,日前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和諸多爭議,近日該新版曆史教科書主編、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主任蘇智良教授打破沉默,接受《南方周末》獨家專訪,回應外界批評,蘇教授指稱外媒沒有全麵報道上海新版曆史教科書,多帶有歪曲和片麵——筆者理解分歧之一是《紐約時報》報道的新版本高中曆史課本毛澤東僅在“禮儀”一節出現一次,應是就新教材高一部分而言,而蘇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毛澤東出現120多次則是針對全套初、高中8冊教材;而網上諸多評論,蘇教授認為更是許多評論者在未看過教材不了解情況之下,在片麵誤導下的跟風想象,觀點愈來愈趨於極端。
筆者亦僅接觸到該套8冊教材中高一的部分,該部分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通行的編年史體例,采用按文明主題史的編排方式,著眼於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三大文明區域的形成環境與演變、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禮儀、文化如法律的起源與演變、主要宗教的形成、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等。筆者對中學曆史教學領域不甚熟悉,亦尚無緣得見新教材之全貌,因此難以全麵評說,僅就筆者所見的高一部分教材編排來看,認為編者努力 的方向值得肯定。
曆史的“去意識形態”是一種進步
毋庸諱言,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的史學研究及與這種研究相對應的宣傳教化,被政治功利主義所主導,“階級鬥爭推動曆史的發展”、“壓迫與反壓迫、革命與反革命”成為唯一的主線,符合意識形態宣傳的人物和事件被無限拔高,曆史真相被嚴重扭曲,如中山大學袁偉時教授在其導致《青年報.冰點》周刊一度停刊的《現代化與曆史教科書》一文中就指出,原有的曆史教科書在中國近代史有關列強入侵、義和團等章節的記述,與史實嚴重不符,不利於培育有法治觀念的現代公民。學生亦普遍感覺教材與現實脫節嚴重,曆史成為考察死記硬背的一門功課,因而飽受中學生冷落。上個世紀80 年代以來,這種情況才逐步發生變化,在“思想解放”思潮推動下,一些傳統的治史方法被恢複,國外先進的治史理念也被學者們帶進國門,不但專業研究人員對曆史的解讀趨向於多元化,一般民眾對曆史的價值判斷也越來越富於個性。曆史的多麵性色彩被逐步恢複。上海新版曆史教材大大弱化諸如中國曆代農民起義、法國大革命、共產主義革命等內容,加入現代科技、近現代國家政治經濟製度、人權和社會保障等內容,有利於形成學生在全球視野下的現代史觀。一部從曆史中總結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經驗的教材,比之打打殺殺,強調人與人之間對立鬥爭的教材更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有利於培養學 生成為現代社會合格的公民。
當然對新教材提出反對意見者則認為,新教材初中部分放大、縮小和忽略了部分史實和 事件,高中部分則王朝更替、國家興亡、革命與戰爭、殖民與反殖民等傳統內容均消失不見,淡化了國家民族意識,使曆史失去了宣揚道德與正義的功能。但筆者以為,原有教材由於思想意識陳舊,受意識形態嚴重汙染,尤其近現代史的表述在許多基本史實上嚴重扭曲,實際上失去了“正確引導學生的道德與正義”的功能,在當前條件下,曆史教科書要真正貼近“曆史”,尤其準確反映中國近現代史殊為不易!如何將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動態反映到基礎教育中,而又避免觸犯意識形態仍頑固殘存的“雷區 ”,成為曆史教改中的重要課題。與其誤人子弟傳播謬誤,不若回避“淡化處理”,或許是新版教科書編者們的無奈選擇。盡管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淡化意識形態,勇於探索新模式,試圖將現代的曆史觀注入中學教科書的精神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無論是在形式的編排還是指導思想上,新版教科書都試圖體現一種前所未有的現代化、國 際化的視野。
曆史應“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編者之一的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周春生向外界表示,這套教材試圖改變以領導者及戰爭為 主軸的舊史觀,“使人民與社會成為主體”。
傳統的曆史著作,曆史基本被政治、軍事史所壟斷,社會、經濟史非常薄弱,仿佛曆史是被幾個重要人物和偶然事件決定的。中國傳統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正史”基本反映了這一傾向,有人稱之為“帝王將相史”或曰“皇帝家史”,其實在“正史”中也有《食貨誌》、《地理誌》一類,但通常不被一般讀者所重視。西方傳統史學與此類似,這套傳統在十九世紀麵臨挑戰,原因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西方逐步邁向現代化,其標誌之一就是平民文化的興起,曆史不再是少數帝王將相的舞台,人們開始問:除了個別傑出人物的表演,一般老百姓是怎麽生活的?為什麽他們的生活不被曆史所記載?沒有芸芸眾生搭建起的舞台,幾個大人物如何表演?這種新曆史觀念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二十世紀的法國年鑒學派。年鑒學派注重物質文明的研究,注重地理和氣候環境的演化對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等長時段的曆史走向。新編曆史教材將人類文明劃分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三大類模式,將全球曆史階段劃分分為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便是借鑒了年鑒學派的成果。新教材描述了不同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風俗禮儀等,這些內容的記載相對客觀,不受意識形態太大影響,更加貼近平民生活。當然亦有反對者認為,這樣宏大的曆史觀是“無視道德、否定個人責任的曆史敘事 ”,個人淹沒在某種抽象的、個人無從掌握的力量中,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必然性的控 製,也就無須承擔個人責任。
多元曆史更接近真實
通觀各國的基礎教育情形,筆者以為中學曆史教學所承載的教育功能,在多數國家裏可劃分為兩大塊,一是培養民族認同,二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組織部分。健康的民族認同,不等同於惟我獨尊盲目排外敵視他國或其他文明;而讓學生成長為理性的有法治觀念的 現代公民,更是基礎教育的應有之義。
據蘇智良教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編教材隻在上海範圍內使用,且會根據使用過程 中的反響和效果及時調整修改,並不如某些人預計的那樣會逐步推廣到全國。
筆者接觸到的部分中學教師反映,新教材高中部分由於按主題史編排,其內容覆蓋麵廣,跳躍性大,文明史的“整體性曆史”編排模式本身,就需要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理解力,是否適合高中教學模式有待商榷。而初中曆史教學集中於初一、初二年級,由於中考不列入統考而不受重視,學生多不具備整體性把握曆史的基礎知識,因而在教學中如何把握曆史基礎知識與整體性主題的關係,如何把握中國與世界的“一”和“多”的關係,如何在語言上貼近高中生,教學難度還是蠻高的。但作為一種新嚐試,新教材畢竟在傳統的曆史教科書之外,為學生提供了新的選擇和觀察、分析問題的全新視角。長期以來,中國中學曆史教科書是一個體係一統天下,用現代教育的理念衡量顯然是不正常的。教科書市場上也應存在競爭,且這種競爭不應僅局限於同一曆史敘事框架下不同教本之間的競爭,也應當可能是不同敘事框架和不同曆史觀念間的競爭,筆者期待著曆史教科書編寫能盡早開放多元競爭,有多種曆史教本並行於世,多種曆史觀念精彩各呈, 學校和公眾可自主選擇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附:上海新版曆史教科書高一部分目錄
高一年級(上冊)
主題一:人類早期文明
一、文明社會的標誌
第1課 金屬工具
第2課 文字
第3課 國家
二、文明與地理環境
第4課 大河文明
第5課 海洋文明
第6課 草原文明
主題二:人類生活
一、社會結構
第7課 婚姻與家族
第8課 種族與人口
第9課 等級與階級
二、社會生活
第10課 服飾
第11課 飲食
第12課 居住
第13課 交通
三、社會風俗
第14課 節日
第15課 人生儀禮
第16課 社會交往
主題三:人類文化
一、維係文明社會的法律
第17課 法律的起源
第18課 法係
第19課 審判製度
二、人文科學
第20課 文學
第21課 史學
第22課 哲學
第23課 藝術
三、宗教
第24課 宗教起源
第25課 宗教傳播
第26課 宗教特征
高一年級(下冊)
主題四:文明交融與衝突
一、三次浪潮與文明傳承
第1課 農業時代
第2課 工業時代
第3課 信息時代
第4課 高等教育
第5課 博物館與圖書館
二、文明空間的展拓
第6課 區域探險
第7課 全球探險
第8課 宇宙探險
三、文明曆程中的劍與火
第9課 軍事技術
第10課 戰略與戰術
第11課 戰爭規則
主題五:走向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文明
一、近現代國家製度
第12課 民族國家
第13課 三權分立
第14課 公民社會
二、近現代經濟製度
第15課 市經經濟
第16課 國際經濟關係
三、文明碰撞中的國際政治秩序
第17課 國際法
第18課 國際組織
第19課 戰後國際格局
主題六:文明的現實與未來
一、社會理想與現實
第20課 人權
第21課 社會保障
第22課 社會主義的理想與實踐
二、威脅文明的公害
第23課 瘟疫
第24課 毒品
第25課 邪教
第26課 黑社會
三、曆史視野中的自然與社會
活動一 人與自然
活動二 人與社會
(作者為居上海的作家、學者,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教中學)
──《觀察》首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 (記者:蔡楚) ( )
(本文隻代表作者或者發稿團體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