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的形象矛盾與潛在危險(ZT)
(2006-09-20 06:55:38)
下一個
多維社記者陳湘編譯報導/中國如何看自己,外國如何看中國,兩者之間鴻溝巨大。西方媒體的報導說,這是因為中國沒有誠信造成的,而中國“從內看”和“從外看”之間迥異的國家形象也有導致衝突的危險。()
“和平崛起”論旨在扭轉負麵形象()
據《新聞周刊》報導,2005年春天,數十名中外學者曾在中國海南島的度假小鎮博鼇聚集,目的是討論中國知名智囊人物鄭必堅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鄭必堅與中國主席胡錦濤關係密切,是眾所周知的,而鄭胡之間的關係也往往成為同仁詆毀鄭必堅的一個籍口,但是,他在政治和學術陣營中的所屬是不可否認的。在1970年代後期,他就在鄧小平要求下,參加過一個前往西方增長見識的學者代表團。在1980和19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鄭必堅一直在學術界扮演著某種中國領袖的學術顧問的角色。他提出的新理論是“中國的和平崛起。”()
鄭必堅在這個會上發表了主旨演講說,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表現。中國既麵臨“黃金發展期”,又麵對“矛盾凸顯期”。其著眼點就是“要在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對人類的貢獻大一些。”()
“中國和平崛起與亞洲的新角色”圓桌會議2005年5月20日在在海南省博鼇舉行。來自亞洲、歐美的150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以及亞洲和平發展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展開討論。(資料圖片)
()
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增強,一些西方學者和政治決策人提出了一個名為“中國威脅論”的觀念,認為21世紀初的中國就如20世紀初高速發展的德國一樣,會給世界帶來衝突,甚至戰爭。而中美之間的戰爭,也會像20世紀的德英戰爭一樣,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鄭必堅提出的“和平崛起”論,就是對這種理論的回應。2005年春的召開的這個海南會議,是中國為了考驗、加強和宣傳“和平崛起”的理論,精心籌劃的一係列活動之一。鄭必堅和他的智囊團希望,這個新理論能夠扭轉中國在海外的負麵形象。()
這裏有個問題,就是“崛起”這個詞應該如何翻譯成英文,中方學者尚未能達成共識。一些人認為,如果把它翻成“rise”,會暗含有中國的侵略性太強的意思。其他人則認為,如果翻成“emergence”,又會失去了中國的強大所造成變化的重要意義,因為這種變化正在導致世界秩序的改變。“崛”字,就如所有的中國文字一樣,是某種形式的象形字,它就像一座山正在被升起的平原托起,猶如地震一般。但是,“和平地震”肯定不符合鄭必堅的想法。()
西方認為“和平崛起”毫無可信度()
《新聞周刊》的報導說,當時,這場爭論看起來似乎僅僅是一種純粹的遣詞造句方麵的分歧,但是,它的實際重要性要比人們想象的大很多。隨著“和平崛起”這個新口號遍及國際學術界,它往往帶來與鄭必堅預期相反的後果。中國的本意是想讓對中國持批判者們感到安心,結果這個口號反而成為外國人批判中國“不可信賴”的攻擊點。他們指出:“當中國在威脅要攻擊台灣時,怎麽能算是和平崛起?”()
當鄭必堅在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宣揚這種新理論時,一名美國報刊社論寫手直接跳過“和平崛起”中的“和平”一詞,指著“崛起”說:“鄭必堅的論文是明確地說明,中國的主要目標,就是繼續增強國力。”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於2005年夏季時曾就此表示:“鑒於根本沒有什麽國家威脅到中國,我們不能不質問:中國為什麽繼續增加軍事投資?為什麽繼續進行大規模的軍火交易?”()
不過,最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崛起”這個口號其實已經出現十幾年了。但是,當鄭必堅給這個名詞加上一個正麵屬性的形容詞“和平”時,國際社會不僅沒有放寬心,反而更加緊張了。因為說到底,他們認為,“和平崛起”根本就毫無可信度。它與西方數十年來對中國的觀感迥然不同,因此,這個口號讓人覺得它更像是一種政治上的宣傳,而不是誠心誠意的觀點。實際上,根本沒人知道中國在想什麽,或者在策劃什麽,而且,媒體報導中,大多數認為中國仍然讓人覺得是個危險和不安定的國家。()
鄭必堅是四川富順人。1932年生,1952年加入中共,曾長期擔任高級領導職務,現任中共中央黨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院長、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顧問,是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資料圖片)()
()
鄭不幸跌入了這樣一個棘手的矛盾中:因為人們不信任中國,中國聲稱“和平崛起”反而進一步削弱了人們對中國的信任。實際上,這就像試圖說服人們去接受一種對“和平的”地震的體驗一樣,注定隻會落得這樣的名聲:說得好聽一點,是“不值得信任”;說得不好聽,就是“發瘋了”。()
國家形象受戰略性威脅()
《新聞周刊》的這篇報導認為,鄭必堅所跌入的這個矛盾,表明了中國可能麵臨著一個最大的戰略性威脅,就是她的國家形象。因為中國的一些最重要的戰略性事務和中國所麵臨的最重要的戰略問題的挑戰,包括經濟的健康和台灣獨立的威脅,都從根本上與國家形象相關。其他方麵的一些事務,像外資投資的質量、中國的投資吸引力、其他國家讓中國分享其最新科技成果的意願和中國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等方麵,都使人感覺到,它們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人對中國不信任和誤解所帶來的負麵影響牽連。()
北京所麵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從億萬農民城市化到需要照顧千千萬萬幾乎沒有退休養老金的下崗人員,而這兩個方麵的規模之巨大,又是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上述這兩個方麵,都需要獲得全世界的支持。中國曆來是一個內向的國度,在過去,外界很少能像如今這樣看到她的如此虛弱之處。()
中國的問題,絕非是一個國家形象“好”還是“壞”所能簡單概括的。更大的挑戰在於,中國的自我形象和她所形成的對其他國家的形象是無法調整的。()
前不久,由位於英國的“外國政策中心”(Foreign Policy Centre)所發布的一項研究,使用了那些可以稱為有關中國國家“品牌”的、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調查數據。這項研究是楊雅廣告公司(Young & Rubicam)的“品牌資產標量”(Brand Asset Valuator)年度調查的一部分,楊雅廣告公司的年度調查包括了2萬多個品牌數據,以來自44個國家23萬多名被調查人的觀點為依據。()
他們的研究結果是得出兩點強有力的結論:第一,盡管中國引起所有人的關注,但是“中國”這個品牌很弱,不為海外國家信任,她仍然使得最老於世故的投資家畏懼止步,她的吸引力主要是在於她的經濟實力;第二,中國自視在世界上非常的與眾不同。()
這可能並不出人意料。在過去30年裏,中國有史以來變化得比任何國家都快。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使得億萬人擺脫了貧困和重塑了中國文化和政治環境。新的一代人充滿樂觀,正在勾畫中國和世界的美好遠景,這是他們兒時所無法想象的。同時,黨和政府還時刻在銳意進取、努力創新的雄心勃勃和舊式意識形態的控製、腐敗之間搖擺。中國領導人為了追求穩定,經常采用那些備受西方觀察家和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詬病的嚴厲措施。這種新型變化和老式政治的混雜已經使得中國很難在世人麵前建立起一種具有一致性的統一形象。()
兩個迥異的形象帶來危險()
中國在國人的眼裏和在外國人眼裏是不同的兩個形象,這種分歧仍然是危險的。例如,中國就自視為在全世界最值得信賴的國家之列;而外國人則認為中國是最不能信任的國家之一。這兩種“最好的”和“最壞的”截然不同的分野,可以從上述新的研究中的許多方麵反映出來:中國人認為自己國家是可靠、開放和獨立的,外國人卻感到中國難以接近、是個大量出口低質量商品的國家。正麵的看法也是伴隨著這樣一種看法:在往往過於樂觀估計的中國的經濟成長中,提供了一個賺錢的機會。()
實際上,除了中國問題分析專家之外,幾乎沒有人意識到和了解中國仍然麵臨的巨大的改革挑戰。()
同時,中國人自己發現,他們在經曆前所未有的轉型:傳統價值觀在接受變革、城市化和發展的壓力,離婚率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對家庭作為中國人傳統生活中心的角色提出挑戰。從農村進城的民工在嚐試一種新的經濟和文化生活。城市裏的高樓大廈裏,新的一代企業家正加緊高速發展本國技術。()
中國的公司正在試圖跨越簡單模仿西方技術和模式的階段。為中國內地移動電話用戶提供無線增值媒體、娛樂與通訊收費服務的供應商靈通網(Linktone)成為全球移動電話運用的領頭羊;家電生產商海爾公司正在研發可能是世界上最節省能源的家電用品。()
曾經在孔夫子的禮教和毛澤東的男女平等號召之間遊走的中國婦女,現在要給沒有自我的空白人生規劃出自己的天地。中國充滿活力的,令人注目的當代文化,正在吸引全球的“中國迷”們。三部中國電影躋身於美國曆史上最賣座的10部電影之列,這些影片中,既沒有印度的,也沒有日本的。()
這種”真實中國”和”想象中的中國”的差異和區別,對中國和世界都是危險的。從貿易、武器擴散到能源問題的各個方麵,中國與西方的的衝突已經顯現出來,但這些分歧和困難,隻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善意,通常都是可以解決的。另一方麵,不同的價值觀,提出了各種挑戰,由於曆史的原因,它們可能導致嚴重的衝突。如果中國認為,她是地球上最可信賴的國家,而其他國家感覺恰恰相反的話,那麽不難預見,中國與西方的關係將會存在一種長期的、從根本上帶有危險的誤會,它蘊藏著某種潛在的衝突。()
發展大於人權的價值準則()
有些衝突的形成是容易發現的,例如在經濟方麵,由於中國未來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缺乏透明度,已經造成西方公司收取”中國溢價”作為額外費用來防備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為中國市場的不可預測,西方公司在建設礦山、增加運輸能力和其他基礎設施必須采取措施來保護自己,這種保護,自然升高了費用。()
同樣,中國在海外的經濟擴張還被指責為“擴張主義”和“重商主義”,在某些地區,像拉丁美洲,人們對中國有關原材料需求的欣喜,已經被對中國的廉價進口品將對當地工商業造成摧毀性打擊的憂慮所抵消。中國支持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或購買蘇丹和伊朗的石油時,有時體現的並不是經濟上的需要,而是體現了一套中國的國家價值準則:發展大於人權。()
同時,在外國人之間流傳的一個共同比喻說“沒人在中國賺到錢”,傷害了外國資本流入中國。不錯,中國還在吸引大量外資,但按人均計算,她可能落在其他國家之後,並在全球海外投資的份額持續減少。()
事實上,世界高層次的投資者,不僅是做一種資金的投入,也同時帶動改革和創建新的價值觀,而中國的艱苦奮鬥中的企業急需這種幫助。 ()
強大不一定意味著形象健全()
中國近年來將積累的金融資本投入到搜尋各種能源中去。中國目前有將近1兆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國必須開始首先建立一個聲譽資本(Reputational Capital)的類似緩存機製。一些中國學者抱著這樣的觀念:“如果我們強大起來就會討人喜歡”,這種觀念顯然過於簡單化了。不講信用的強大隻會是一種對他人的危險,力量強大並不一定意味著同時也有健全的國家形象,這是一個每天都在由美國顯示的事實,美國就是一個既強大又招人恨的典型。()
那麽,留給中國的領導人和老百姓們的選擇是什麽呢?怎麽樣來幫助世界按照中國的實際麵貌、存在的矛盾和其他所有方麵來看待她,而不是過於簡化和危險地將她與前蘇聯、朝鮮或威廉二世的德國相提並論作比較?()
當然,2008年的奧運會是一個絕妙的機會和希望,可以借此向全球展示一個現代化的、進步中的中國,但是想通過一個事件就改變一個國家的形象,這樣的事情還幾乎沒有發生過。()
看看中國“失去了什麽”,是一個解釋中國正在“發生著什麽”的便捷的方法。從字麵意義來看,成長意味著改變和產生矛盾,這也是中國目前所麵臨的問題。要找出一個簡單的說法來描述繁榮興旺的上海和貧窮的內陸省份甘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另外,中國的事物充滿矛盾,應當如何解釋一個國家在擁有世界上最強勢的網絡警察的同時,又培育著全球最活躍的網絡博客群體呢?而且,最具挑戰性的是,如何解釋一個牢牢抓住社會主義價值觀,同時又依靠市場力量重振了國家經濟的政治體製呢?()
中國麵臨最艱钜的挑戰:改變令人可畏的形象()
今年春季,中國學者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就“中國夢”這個模仿“美國夢”概念而生的主題進行了辯論。從某種方麵來看,這是個好的開始。()
2006年4月,“中國夢與和諧世界研討會”在北京開幕,圍繞“中國夢”的內涵與“和諧世界”的理念、“中國夢”的思想與實踐、“中國夢”與“美國夢”的跨文化比較等問題進行討論與交流。(資料圖片)()
()
畢竟,數十年來,在“美國夢”這個概念的大前提下,無數美國人和外國人追逐著現代美國社會和生活的理想,產生出了多少像赫羅西·阿爾傑(Horatio Alger)、比爾·蓋茲(Bill Gates)一樣的人才。同樣,“新生的”、“現代化的”中國也是這個國家如今最引人注目的方麵。雖然,中國以悠久的傳統、古老的曆史而自豪,但是,決定中國未來的,將是“新”,而不是“舊”。不論是解決改革副作用的新思維,還是國民創造的新機遇,這股敢於創新的氣勢,正是使得中國讓人興奮,同時又讓人恐懼的地方。()
鄭必堅的經曆說明,傳遞這簡單的信息,或者任何信息,都並非易事。部分問題是,大多數時候,當中國向世人展示自己時,總會引發人們沈思她的過去,而不是形勢大好的眼前。就拿中央電視台第9頻道的國際英文台來說吧,這個頻道的宗旨是讓世界能夠更“準確”的了解中國。但是,播放的往往是些舊式的中國政府的宣傳節目,根本就沒有反映出中國當前的新氣像。()
部分原因也在於中國領導人自己往往保持一副老古董式的公共形象,常常老生常談,用些過時的思想和語言來談論中國的崛起。政府在世界各地開設數十座“孔子學院”,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主意是不錯的。但是,這些學院應該多談些中國當代的人文藝術,少講古代聖人學說。世界早已知道了中國有古老悠久的曆史文明,但是,僅僅如此,絕不能幫助人們真正理解當今的中國。()
《新聞周刊》報導最後說,談論“新”中國,強調中國正以不斷自我創新的精神,作為打造中國“名牌”的中心,會立即讓聽眾對他們長期以來對中國的負麵的感覺產生動搖。也會幫助解決中外人士對中國“從裏看”和“從外看”的不同感觀差異,讓人們更清楚的意識到如今中國的新麵貌。不過,最重要的是,中國仍然在創造的思想會讓人們牢牢的記住一件最真實,同時又是最容易忘卻的事情:就是沒人知道20年後中國會成什麽樣。中國大概是當前國際社會上最具活力的地方,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令人畏懼的。改變這一令人可畏的形象,可能將是中國麵臨的最艱钜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