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如風:王蒙遲到的懺悔(ZT)
(2006-09-18 17:27:52)
下一個
提起王蒙,現在的人們很難相信他會與中共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改造運動有多少瓜葛。他生於1934年,1948年14歲時加入中共,50年代初在北京從事青年團的工作,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由此被劃為右派,1958年以後在京郊勞動改造,1962年調北京師院任教,1963年赴新疆,1978年調北京作協,後任《人民文學》主編,全國作協副主席,中央委員,文化部長,是目前中共黨內級別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家,是全國作協主席的熱門人選。人們更很難把揭發批判,告密,打小報告,出賣良知等和王蒙聯係在一起。殊不知現在一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在1950年代後期的文藝界的批判鬥爭中,在反右鬥爭中就做過這類事情。當時王蒙隻有二十幾歲,正處於藝術才華煥發的金色年華時代。
( )
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是中共在大陸取得政權後的1950年代初大規模進行的。這次運動的目的主要是中共為了從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更好地控製非黨知識分子,排除異己思想。這次運動進行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至1952年秋基本結束,但它對中國知識分子從五四以來形成的追求真理,獨立思考,思想自由的傳統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在全國知識界開了一個思想過關,主動洗腦和逼迫洗腦的先例。它帶給知識分子心靈上的傷害是嚴重的,在以後地曆次政治運動中都有它的陰影。王蒙當時是中共黨員,共青團幹部,文學青年,與這次運動關係不大,但以後文學界,知識界的曆次運動他都經曆了,而且越陷越深,在1957年的反右鬥爭中幾乎陷入滅頂之災。在這些運動中,年輕單純,善良正直的人格發生了嚴重的扭曲。
1956年除夕和1957年元旦,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連載了肖洛霍夫的小說<<一個人的遭遇>>,轟動文壇,掀起了1950年代後期的蘇聯文學的解凍思潮。當時中蘇關係還沒有破裂,這篇小說很快傳入中國,引起中國作家的廣泛注意,好評如潮。王蒙自然關注這篇小說。有一次在馮雪峰家中,他們談到這篇小說,馮雪峰認為這篇小說是一部平凡之作,卻被吹了一個不亦樂乎,並說蘇聯是大國沙文主義,教條主義。事實證明,馮雪峰的看法是頗具真知灼見的,但與當時的宣傳格調不合拍。當時的馮雪峰在政治上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他一生命運曲折坎坷,他1927年入黨,寫過詩、寓言、小說,是湖畔詩社四詩人之一,從事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介紹和傳播活動,是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參加過長征,又是上饒集中營的囚犯。1949年後,有過一段短暫的平靜時期,1954年後,因<<紅樓夢>>研究問題和胡風事件受到牽連,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評甚至批判。他們的談話應該是反右前夕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進行的,這完全是一次私人談話。不過在當時的政治氣氛下,王蒙主動向當時的作協黨組領導郭小川反映馮雪峰和他的談話。反右鬥爭開始後,他在大會發言中批判了馮雪峰。當然,王蒙的批判對馮 雪峰的政治命運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但這可以看出政治氣候對知識分子人格的嚴重扭曲。後來,70多歲的王蒙在自傳中對此事作了真誠的懺悔。
毫無疑問,王蒙是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的人格的扭曲在知識分子和作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他在70餘歲作了真誠的懺悔,對自己人格的扭曲,對自己的過失痛加剖析。他這種懺悔和自責在中國當代知識分子中又是難得的,稀有的。我們知道在當時比王蒙作得更過火,更卑鄙,更下流的,大有人在。他們不但不懺悔,反而厚顏無恥地往自己臉上貼金,這更是人格的墮落了。中共的思想改造運動和思想政治教育對知識分子人格的扭曲所造成的惡果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所造成的道德低下狀態還沒有完全改變。
作者 孫如風 _(記者:孫如風) [首發,歡迎轉載,請注明出處]- 支持此文作者/記者( )
(本文隻代表作者或者發稿團體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