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後的美國對外戰略及世界格局(ZT)
(2006-09-11 06:29:14)
下一個
亞洲時報在線空戒僧撰文/“9.11”五周年了。2001年“9.11”後,悲憤的美國統率盟國在全球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曠日持久的“反恐戰爭”。當年10月,美國為報血海深仇,緝拿恐怖大亨本·拉登,發動阿富汗戰爭,搗毀塔利班政權;()
2003年3月,美國懷疑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與基地組織有連係,以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先發製人”,發動伊拉克戰爭,顛覆薩達姆政權。對比“9.11”前後和伊拉克戰爭前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
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對美國全球戰略進行大調整,將戰略重心從大西洋轉移到太平洋,主要是西太平洋。二戰後,美國最吃虧最失麵子的兩次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均發生在西太平洋區域。在美國看來,冷戰後大西洋和歐洲漸趨平靜,美國需要重點麵對的是太平洋和亞洲。美國的戰略重心東移讓中國感到不安。()
2001年4月1日,在中國的南海上空,一架美軍EP-3偵察機進行“例行偵察”,與中國飛行員王偉駕駛的J-8II殲擊機相撞,中國機毀人亡,美機未經中方允許,迫降海南島。此即著名的“中美撞機事件”。撞機事件在中美之間引起軒然大波,中美關係短暫急劇降溫。()
2001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美國允許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前往拉丁美洲及返台途中,以較高規格過境紐約和休斯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鮑威爾國務卿口氣強硬地表示,美國沒有理由不同意陳水扁過境。在談及台灣問題時,布什總統幾次發生“口誤”。2002年4月,布什在一次演講中再次出現嚴重“口誤”,竟稱台灣為“台灣共和國”,把“Republic of China”說成是“Republic of Taiwan”。()
2003年11月,陳水扁藉領取國際“人權大獎”之機再次高調過境美國紐約,並在巴拿馬與鮑威爾發生“鮑扁握手事件”。 “9.11”後,美國在全球發起“反恐戰爭”,將主要注意力抽回到中東和西亞一帶。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和“流氓政權”,美國需要中國的支持和理解,加之台獨勢力活動猖獗,威脅美國的“維持台海現狀”政策,美國漸漸修複和密切美中“夥伴關係”,冷淡、遏製台獨勢力。()
2002年1月29日,布什向國會參眾兩院發表國情谘文,把北韓、伊朗和伊拉克定性為“邪惡軸心”。2003年4月30日,美國公布“流氓國家”名單,北韓、古巴、伊朗、伊拉克、利比亞、蘇丹和敘利亞等七國榜上有名。“邪惡國家”“流氓國家”都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
2001年10月7日,在阿富汗拒絕交出基地組織頭子、“9.11”恐怖襲擊的幕後策劃者本·拉登後,美國率領盟軍向塔利班政府開戰,阿富汗戰爭爆發。以“北約組織”為基礎的美國的傳統盟國全部直接或間接參戰,全球幾乎沒有反戰的聲音。僅兩個月工夫,塔利班政權被摧毀,美國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巨大勝利。布什重現了其父老布什1991年在海灣戰爭的風光。()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打響,美國率盟軍大舉進攻伊拉克。美英聯軍很快在軍事上取得重大勝利,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此次美國主導的多國軍隊參戰的伊拉克戰爭,遠沒有1991年海灣戰爭、1999年科索沃戰爭和2001年阿富汗戰爭那樣風光,甚至相當窩囊。()
首先是師出無名,美國開戰的理由是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政權與本·拉登有染,支持恐怖主義。三年過去了,至今未在伊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薩達姆政權支持本·拉登也一直是個傳說,無任何鐵證。由於開戰理由牽強附會,因而未獲聯合國授權,美國隻好繞過聯合國對伊開戰。美國甚至沒有得到長期以來由其擔當“霸主”的北約組織的大力支持。()
其次是全球反戰聲浪巨大,鋪天蓋地、此起彼伏。美國與多個重要傳統盟國翻臉,由此在國際上形成支持伊戰和反對伊戰兩大陣營。支持伊戰的主要國家為美國、英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意大利、日本、韓國、波蘭等,共近40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東歐和獨聯體許多國家(即美防長拉姆斯菲爾德所稱的“新歐洲”)均支持伊戰。()
反對伊戰的主要國家有法國、德國、比利時、加拿大、俄羅斯等,法、德、比(拉姆斯菲爾德稱之為“老歐洲”)、加均為北約國家,是美國的親密盟友。特別是法國,堪稱“反戰先鋒”,以至於布什總統公開揶揄希拉克總統:不歡迎他去美國得州克勞福德布什的私人牧場作客。中國不支持伊戰,但也不劇烈反對,以免與美國鬧僵,中國可謂是“大人大量”“君子不記隔夜仇”。()
三年過去了,伊戰兩大陣營中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大選換屆,“一號人物”有去有留,“國是人非”,世界格局也因“一號人物”的變換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2004年,美國舉行總統大選,共和黨的布什成功連任,“反恐戰爭”及伊拉克戰爭的基調得以維持;2005年英國大選,工黨領袖、美國伊戰最得力的頭號助手布萊爾(貝理雅)首相成功實現三連任;2004年澳大利亞大選,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獲勝,霍華德總理第四次連任成功;2005年日本大選,首相小泉純一郎領導的自民黨大獲全勝。()
西班牙則因大選迅速改變了“顏色”,由伊戰堅定支持者變成堅決反對者,並第一個從伊拉克全部撤軍。2004年3月西班牙舉行大選,投票前夕,發生震驚世界的“3.11”馬德裏恐怖爆炸案,工人社會黨的薩帕特羅因此反敗為勝,擊敗執政黨人民黨的阿斯納爾首相,故而有人戲稱:薩帕特羅是被恐怖分子炸上台的。2006年4月意大利大選,執政的中右聯盟以微弱劣勢敗給普羅迪領導的中左聯盟,貝盧斯科尼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總理寶座,美國從此少了個鐵杆哥們。()
美國也因別國大選得利,“化敵為友”。如2005年德國大選,基民盟以微弱優勢戰勝執政的社民黨,兩黨被迫聯合組閣,默克爾女士取代施羅德出任總理,德國從此再度成為美國最忠實的盟友。2006年1月加拿大大選,保守黨的哈珀擊敗執政的自由黨總理馬丁,當選總理,一度冷淡的美加關係從此升溫。施羅德、馬丁都是經常與美國唱反調的外國首腦。()
按照美國的標準,阿富汗、伊拉克被“改造”成了民主國家。利比亞因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與美國全麵恢複了外交關係,並從“流氓國家”名單上除名。可世界並未太平。阿富汗治安呈惡化趨勢,塔利班似欲卷土重來;伊拉克動蕩不安,恐怖爆炸連連;全球各地的恐怖活動有增無減。伊(朗)核問題、朝核問題久拖不決,成為美國的最大心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9.11”五周年之際,“9.11”的直接罪魁本·拉登和間接罪魁奧馬爾(塔利班最高領導人)仍然逍遙法外,而與“9.11”毫無關係的薩達姆卻早已淪為了階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