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時社論:這一課的代價,太沉重了!(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個
現在的台灣像是一個悶燒鍋,表麵無事,但悶在內部的熱度,可能已經超出想像。但隻要民進黨一路相挺,立法院無法過三分之二的罷免門檻,所有罷免或下台的提議都是空話。從前一段時間「親綠學者」的聲明,集體連署;到現在施明德發動百萬人倒扁,都是來自原本民進黨支持者的反彈。但在陳總統軟調子的回應下,似乎起不了作用。 () 簡言之,真正能罷免陳總統的合法機製,是立法院先通過三分之二門檻,再交由全民公投。六月間,泛藍當時已經把所有可動員的能量與群眾都用盡了。但看看當時泛綠的支持者在做什麽?他們在「藍綠對決」「保衛本土政權」的魔咒下,根本不敢站出來。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幫派意識」太濃了,怕被打成「泛藍陣營」,所以寧可避開。等到國民黨的罷免行動一結束,立法院的主要力量退出,陳總統更有恃無恐了。 () 講白一點,親綠學者也罷,施明德也罷,他們都得麵對一樣的困境。民進黨本來就是少數,立法院占少數的民進黨不反扁,而少數中的更少數的學者要反扁,怎麽可能成功?親綠學者之不足懼,原因更清楚。第一,他們隻能寫寫聲明,在網路連署,如果沒有民進黨地方派係與民意代表的動員,他們根本無法發動群眾。第二,他們沒有既定的社會組織,與群眾組織有太遠距離。不要以為他們搞過學運,恰恰相反,他們清楚現在群眾的特性是兩極分化,藍的支持者無法被他們動員,綠的支持者看民進黨上層動員,所以他們的群眾基礎是薄弱的。 () 不管如何,一個兩極分化的社會,就是這樣。現在,施明德也得麵對一樣的現實難題。施明德雖然訴諸道德批判與抗爭行動的訴求,但他所站的立場,是「與陳水扁同為老革命的溫情主義」,老黨外的立場不變。但這一點又與泛藍支持者有異。而綠營的支持者在民進黨與獨派的批判下,不見得會認同施明德。如果施明德要動員群眾,這些群眾會是誰呢?是綠的傳統支持者?老黨外的民主運動支持者?還是泛藍的群眾?或者兩邊都有? () 老實說,親綠學者與施明德現在唯一能夠訴求的,隻是「道德良知」。但對老臉皮厚如「犀牛」的人來說,道德如「風中之燭」。因為現有製度已經失去民主的基本要素。用杜威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的觀念看,一個民主社會,最基本的兩個要點是:第一,群體的利益讓所有成員共同參與,群體的互動全麵而自由。第二,所有成員平等的參與全體共同利益,並在良好的互動中,彈性地調整製度。教育的目的,就是讓群體對社會互動產生興趣,並培養公共參與的思維習慣,在帶來社會改變之際,不會引起混亂失序。 () 然而台灣卻是「非民主」的。在立法院三分之二的罷免門檻下,少數人即足以宰製情勢,讓公眾的罷免意誌無法顯現。群體的參與互動變成沒有意義,因為它不能改變任何事,任何製度;集體的利益,也無法透過公共討論而彈性調整。這樣的「非民主」製度,最後隻能產生出親綠學者,或者施明德這樣的道德訴求:「請陳水扁總統自己下台」。然而對不在乎道德的人而言,挾持少數立委及民進黨領導人即足以控製全局,又何必在乎呢? () 這便是台灣危機的關鍵。當改革無望,當正常的製度性參與管道失靈,當道德訴求絕望,台灣就可能走上杜威所謂的「為了改變社會而導致混亂失序」。施明德的百萬人樂捐、集體靜坐是一種訴求,而民主行動聯盟的「九九秋決」是另一種,他們都在讓政治對立升溫,走向最後的對決之路。而依照目前的情勢看,這已是讓陳水扁下台的最後辦法。但如果民進黨依然無動於衷,全台灣也沒辦法,隻能讓這個悶燒鍋繼續空轉悶燒,直到它的最後。 () 不管如何,陳總統下不下台,對台灣也罷,對民主政治也罷,都是一次最好的教育。讓我們看見民主的背後,如果缺乏好的群體教育與道德教育,群眾的意識不夠覺醒,或者群眾雖然覺醒,卻無法透過製度改變社會,就會造成什麽後果。隻是這一課的代價,實在太沉重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