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幾乎不為人注意的玩家:黎以衝突背後的中國軍火(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個
如今中東最受注目的事情是正在進行中的一場代理人的戰爭,代表美國利益的以色列與代表伊朗和敘利亞利益的真主黨在戰鬥。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說,一方是西方社會的代理人,而另一方,則是伊斯蘭武裝分子的代理人。人們在對這場衝突的分析中,有時還會稍微提到在全球影響力下降的俄國。但是,還有另一位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卻幾乎不為人注意,她就是中國。 英國《泰晤士報》斯蒂芬·波拉德(Stephen Pollard)報導,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中東擴大影響力。而對此幾乎無人注意,而這正好應了中國的策略。鄧小平曾說過,中國必須“韜光養晦......贏得加強我們能力的時間。”如今,隨著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強國,再也不能忽視她對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了。 該報導說,就在以色列與真主黨互相投炸彈和射導彈的戰場後麵,石油饑渴的中國正在玩弄一種陰險的戰略。她在向伊斯蘭國家提供軍火的同時,也從以色列進口軍火。她從鄧小平執政時代開始就已經拋棄了陳腐的世界革命的學說和原則,目前指導中國行動的,隻能是她的國家利益。 二戰後,中東衝突雙方兩大勢力的代理分別是美國和蘇聯。華盛頓支持以色列,克裏姆林宮支持美國和以色列的敵方陣營及其恐怖分子基地。而中國過去是受製於蘇聯,但是自從中蘇關係於1960年代破裂後,中國再也無須看老大哥的眼色行事,可以自主的參與在中東發揮影響力的爭奪戰。而且,確實他們很快就開始與脫離蘇聯影響力的中東國家發展關係,例如,薩達特時期的埃及。 以色列多學科大學國際事務全球研究中心(GLORIA)主任,《國際事務中東評論》刊物主編巴裏·拉賓(Barry Rubin)就曾在該刊撰文分析說,中國的第一步是:“隨著全球革命的希望漸漸成為幻想,北京把他們的合夥對象從小規模的反政府組織轉移到了政府。中國現在把自己視為第三世界國家領袖,帶領各發展中國家與當前兩大勢力,蘇聯和美國抗衡。由於中國尚缺乏其他強國擁有的力量和發展程度,他們會試圖成為一個所有弱小國家聯盟的頭目。”在中東,這些“弱小國家”就是指以色列的敵人們。 如今,像沙特、伊朗和巴基斯坦等這些對中東局勢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都與中國保持著良好關係,他們把這種關係視為他們在中東和全球競爭中抑製美國勢力的法寶。 原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於1994年時就說過,應該通過幫助像伊朗這種國家來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但是,中國的戰略目標除了地緣政治影響力外,還出於經濟上的需求。由於中國沒有接近原油市場的門道,為了維持經濟成長,他們就不得不把目光轉向一些像伊朗、伊拉克和蘇丹這些受世界強國疏遠的原油供應國。隨著她的原油消耗量不斷增加,中國也必須采取保險措施,從能源安全戰略上,使自己獲得進口原油的渠道不能讓美國幹涉。這意味著要與原油出口國發展更牢固的政治和戰略關係。 蘭德公司亞太政策中心主任威廉·歐文霍特說,美國的石油需求在過去保持絕對地位,而“中國正從一些聲名狼籍的國家買入石油”,比如蘇丹和伊朗,從而破壞了美國在其他國家執行核不擴散外交政策的力度。支持歐文霍特對中國石油“盟國”描述的人批評說,沙特阿拉伯過去30多年都一直作為美國石油外交政策的重心,現在也逐漸背離了民主社會。 江澤民1999年對沙特的國事訪問,為中國開辟了一種他們稱為的中沙“戰略石油夥伴關係”,沙特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1996年期間,沙特每天向中國出口6萬桶原油。到2000年時,出口量達到每天35萬桶(占北京原油進口總量的17%)。伊朗對中國的原油出口量增長得更快,從1995年的每天2萬桶增加至2000年每天20萬桶。2006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飛抵沙特,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會談,以確保每天從沙特進口950萬桶原油的努力。 與此同時,中東國家也需要中國市場,以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卡塔爾為首的中東石化工業正在迅速發展。從2005年起,中東超過美國的出口額,成為了全球石化產品和塑料最大的出口地。中東的石化產品和塑料生產量出口到世界70個國家,產量的80%用於出口市場。石化產品平均售價為500美元/噸,成本約占銷售價的12%,在出口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中東石化擴能的大多數都瞄準了中國市場。 現在,中東已經成為中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不過,雙方的貿易都是非傳統的模式。拉賓是如此來描述的:“由於很晚才打入這片地區-而且不論是在經濟或者技術方麵,能出手的東西都要少於美國、俄國、日本和歐洲-中國必須盯住邊緣或者風險大的市場......與沒人願意往來的顧客打交道,提供給這些顧客沒人願意賣給他們的東西。”顯然,這指的是軍火。 根據在對當前這場中東代理人戰爭的分析,伊朗理所當然的是真主黨幕後的軍火和人員供應國。但是,伊朗的軍火來自何方?這個問題還一直沒有人重視。中國是伊朗的主要武器供應國,曾向伊朗賣過坦克、戰鬥機、高射炮、戰艦、反坦克武器,空對空和地對地導彈,還有船隻和地雷。同時,他們賣給伊朗非常規的軍火,而且,幾乎所有監控組織都認為,他們非法參與了為伊朗生化和核武器項目提供重要材料的交易。而且,所有這些都是在中國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情況下發生的。 中國曾向阿爾及利亞、伊朗、敘利亞和沙特出售核反應器,而且,在利比亞也發現了中國的核武器設計圖中國還與敘利亞協商出口M11彈道導彈的交易。中國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彈道導彈供應國,收費很高。例如,他們就要求沙特為他們向中國購買的CSS2導彈支付現金,這樣,既可保證雙方立即達成一種關鍵性的戰略夥伴關係,又確保這筆交易不會留下證據。 兩國都一直盡可能的在掩飾雙方的關係,但是據一名專家,羅伯特·穆林斯(Robert T Mullins)估計,根據沙特自1990年代起裝備的導彈數目來推算,至少有1,000名中國軍事顧問參與了完成這項任務。中國的這類秘密交易都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控製的國防公司負責。 但是,就像所有最成功的非法貿易人一樣,中國毫無成見地和幾乎所有的國家發展關係。在他們為了原油向以色列的敵人供應武器的同時,他們又高興的與以色列展開貿易,換取技術。就如原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向中國人推銷一項以色列投資時說的那樣:“以色列的知識要比阿拉伯的原油更有價值。”中國和以色列之間的軍火貿易總額估計在10至 30億美元之間。但是,在這個貿易關係中,以色列是提供軍火技術的一方。中國是以色列軍火和技術的接受國,這正好與她在對中東伊斯蘭國家的出口軍火和技術的角色顛倒了過來。 《泰晤士報》的報導最後說,從對對目前中東巴以衝突的分析中,我們會得出很明顯然的結論,就如布什總統說的那樣,伊朗和敘利亞應該“別再這樣拉屎” (stop doing this shit)。但是,如果要進一步深入分析中東背後的政治糾紛,我們就一定要把21世紀的下一個世界強國-中國人的隱蔽的角色考慮進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