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大同:中國傳媒掙脫管製(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個
《冰點》事件的核心,在於中國新聞界第一次公開質疑官方新聞管製的權力來源是否合法,對中國新聞界帶來深刻及長遠的影響。我的朋友錢鋼(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對中國新聞現狀的評論很確切,他用三個「 C」描述今天的中國傳媒: Control(控製)、 Change(變化)、 Chaos(混沌)。為甚麽是這樣?() 有效控製傳媒要有一個先決條件,即多數被控製者因缺乏其他渠道的資訊,同意控製者大力宣揚的意識形態。如今在中國,這個條件已基本喪失。() 一九四九年後,中共在意識形態上培養了一批「理論專家」和寫手,這些人的功能,在於一有政治上的風吹草動,就可以主動或秉承指令寫出大塊「批判」文章,滿嘴「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曾經很有蠱惑力和欺騙性。現在,中國已經很難再找出這樣的人了。依托陳舊、僵化的條寫出的東西,無不遭到嘲笑和譏諷。事實上,中共宣傳部對意識形態的控製,隻能靠強權來維持了。這種控製隻有自我安慰、自我麻□的功能,對麵是哈哈大笑的人群。() 市場壓力迫令改變() 控製傳媒的另一個條件是,新聞的生產者普遍相信,「新聞就是宣傳」。這樣的人現在難找了。我在一九七九年進入《中國青年報》,可以說經曆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全過程。我們這一代新聞人,已從傳統新聞理念中掙脫出來。在我們之後,至少已有四五代新人補充進來,他們從一開始就接受西方新聞理念的熏陶,如今在中國大學的新聞育中,正是西方新聞作品被當作「範本」在授。可以說,中國新聞人,今天與國際同行已經有共同的職業價值觀念。這是中國媒體上有愈來愈多真正新聞和評論的根本原因。() 市場的壓力也是中國傳媒不得不加以改變的一個因素。中國傳媒,如今靠財政撥款維持的,隻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寥寥數家,中央電視台每年數以十億元計的支出,主要靠自己的廣告,財政撥款微不足道,隻具有象徵性意義。一家傳媒能否生存下去並保障自己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完全取決於市場的接受程度。() 「主流媒體邊緣化」() 與政治資訊的嚴密控製相比,消遣、娛樂、體育類資訊卻大行其道,官方認為這對統治「無害」,幾乎沒有任何控製,這種不平衡,導致中國傳媒的庸俗化傾向。然而市場不等於庸俗,讀者早晚還是隻會付錢購買對自己生存有幫助、代表自己發言的報紙。實際上,眾多以娛樂新聞起家的「都市報」在市場壓力下,開始主動承擔輿論監督的功能。在公眾影響力上,民間說法是:「主流媒體邊緣化,邊緣媒體主流化。」這是中國傳媒格局的生動寫照。() 在管製體製沒有任何變化的條件下,《南方都市報》對「孫誌剛案」的報道,導致舊的國務院收容條例最終被廢止;《財經》雜誌對「沙士」的連續和充份報道,使中國公眾得以了解真相;中國青年報《冰點》刊登龍應台的文章,告知大陸民眾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進展;大量對於災難真相、對司法不公的抨擊、對政策從公眾角度質疑、對公民依法維權等的報道,已屢見不鮮。() 體製內的漸進改良() 這是中國傳媒的時代性進步。如果管製更加嚴厲,恰好從反麵證明了中國傳媒對社會的影響力正不斷增強。這種進步是緩慢而充滿坎坷的,是體製內的漸進改良。這種改良,是中國發展為「新聞自由」國家的必經之途。() 中國有句老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甚麽?是人心。沒有人心的支援,看似堅固的新聞管製,早晚會像「柏林牆」一樣倒塌。() 作者為《中國青年報》高級編輯,原為《冰點》周刊主編,在不久前在「冰點事件」中被免去職務。()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