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偉:潘嶽為加強中共合法性謀劃(ZT)

(2006-08-22 18:01:55) 下一個
來稿/中共人民網9日首頁推出潘嶽新文章《和諧社會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理論文章受到如此熱捧,被新聞網站首頁顯然位置刊出,實不多見。雖然潘嶽有相當的影響力,敢於放言的作風也一直受到關注,但人民網就是網上的人民日報,是共產黨的黨報黨網,如此熱捧一篇理論文章,是否會有更為深刻的原因。   粗放式經濟增長雖使中國進入全球經濟實力前列,但造成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不僅使本國人民生活及健康受到威脅,連國際社會也深受影響,北京沙塵已成日韓頭痛的問題,就連美國西海岸也據說受到影響。環境已成北京執政者麵對的重要問題。在此情況下,麵對日益增多的社會衝突,北京提出建設和諧社會。麵對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又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連續出現幾個社會的提法,其實已引起思想混亂。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社會三個概念中,由於資源節約型比較好理解,還有些理論依據,其他兩個,除了胡的論述,可以說基本上沒有拿得出手的內容。據報,胡錦濤曾多次強調要中共高級幹部加大對和諧社會理論的研究。   但實用主義主導北京二十餘年,中共官僚在知識結構上多為理工技術型,對於理論研究實在是不在行;在行為方式上更是短期型,哪裏會沈下心來搞研究。同時,由於馬克思主義的桎梏,多年對自由主義的批判也使大陸思想界沈悶無比,除了禦用文人,大多數知識分子多關心社會底層權益,不屑於為中共謀劃,可資利用的理論資源實在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向以理論家著稱的潘嶽出麵詮釋和諧社會,自然引起高度重視。   一、認為和諧社會理論是中共執政黨理念成熟的標誌  縱觀全文,潘嶽在總結了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和諧觀點之後,將中共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掛上了是對這『三大和諧源流的科學歸納』的高帽。與以往直指體製弊端的風格有所不同。並且進一步認為,和諧社會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黨理念成熟的標誌,表明中國共產黨已經基本完成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這種評價是前所未有的。   與以往相似的是,潘嶽仍是『托馬』高手,他詬病了以往中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鬥爭哲學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和諧社會才是『馬克思的畢生追求,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和理論歸宿』。提出要用馬克思生態觀來作中共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思想基礎,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切和諧的基礎。這雖然是在說環境友好型社會,但未嚐不是他關於和諧社會的看法。   這種提法對於一個中共高層幹部來說,是少見的,也是最有新意也最可能引起爭議的地方。有可能會再一次引發中共極左派的反彈。   二、試圖將自由、民主、平等加入中共的『以人為本』   潘嶽關於西方文化的論述,其意圖在總結中共和諧觀時明確顯露,他說:『可持續發展是西方傳統工業文明取得巨大成果和付出巨大代價後得出的基本結論』,與科學發展觀『具有內在的邏輯聯係』。不同尋常的是,他說,『西方文明價值觀所提供的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等一係列原則本身並沒有缺陷,但在資本主義體係下,這些價值原則被虛偽化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既擯棄了以神為本,也擯棄了資本主義在以人為本口號下所掩蓋的以錢為本,是對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一種合理吸納和批判超越。』表麵看起來這種解釋十分牽強,但看得出來,麵對中國社會複雜的現實,潘嶽思想中的這種雜呈交織,隻能是現實的寫照。他似乎想在各種理論,甚至是相對立的理論和價值觀中,找到嫁接的枝幹和通道。這種思考有些極不成熟的地方,比如他對社會主義的堅持,和對西方核心價值觀充滿矛盾的認同。這反映在上述的欲言又止中。但誰也無法否認那樣一種?慮是深刻的。他對於宗教在西方社會中的作用的認識,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就極其真誠。   三、試圖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來重塑社會價值觀   在潘嶽的眼裏,中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一個寶藏,他說:『如儒家群體價值觀與集體主義;如儒家倫理道德觀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如儒家和諧觀與安定團結;如儒家變革維新思想與與時俱進;如儒家小康社會與共同富裕;如儒家節用裕民與艱苦奮鬥;如儒家強本抑末思想與可持續發展等等,方方麵麵都能找到相通互補的結合點。』並且認為,在利用傳統文化方麵,中國應當向西方學習,『應借鑒西方將市場經濟與新教倫理結合起來的成功經驗。』這與近年來中國漸興的國學熱有一種契合。但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述似乎並不僅在於改善環境,而可能是出於中共一貫的民族主義立場,因為在文章前麵他說,『任何和諧社會都是一個擁有巨大凝聚力的社會,立足於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得到全民族的廣泛認同。』潘嶽對中國傳統的這種尊重,也說明在中共那裏,加強民族認同,已經不是簡單的政治宣傳內容,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文化策略。表現在輿論形式上,是對馬克思主義虛高的運用,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就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全麵回歸。最近胡錦濤要求八榮八恥,其實每一條,都有些深刻著傳統文化印跡。說明了這種複歸的深刻性。   僅此三點就可以看出,潘嶽本文其實著力點在於對中共合法性的關注,將和諧社會的提出作為『中共執政黨理念成熟的標誌』,其實是為中共現實統治製造理由。將西方普世價值觀裝入中共『以人為本』的概念中,是想製造更多的中小知識分子認同。而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則是想將民族認同進一步移接到對中共的認同上。不管潘嶽論述的如何嚴密,但那麽多相互矛盾的理論放在社會主義的大筐中,怕也一時難以裝下。這也潘嶽屢被詬病的原因之一。潘嶽就像一個複雜的怪物,一方麵千方百計地為中共專製謀劃,這一點讓自由人士不敢苟同,一方麵又麵對民主化潮流想將一些普世價值納入進來,又讓極左派憤怒。試圖給一個專製腐朽的柱子貼上民主的瓷磚,也難怪被稱作為『當代康梁』。同時,本身又既是太子黨,又有團派背景。保守派疑慮於他的忠誠,激進派又不屑於他的愚忠,就像風箱中的耗子,兩頭受氣。 北京目前的體製,其實不需要思想。或者說,這種體製是個培養技術執行者的體製。思想理論是上麵的事,上麵沒問不能搶著說,上麵說了就賣力宣傳貫徹下去。至於創新,經濟創新可以。政治理論創新,有幾個有好下場的?所以大家埋頭搞經濟,而且必須是短期內就見效的。有了這個資本,環境破壞一點,資源浪費一些,問題都不大。大不了有錢的可以移民,沒油可以進口。至於以後怎麽辦,誰管那麽多,誰就是傻子。 在這些問題上,潘嶽的確是個傻子。傻的可愛,可悲,也可笑,因為曆史潮流是擋不住的。手拿爛漫的民主、傳統、和諧、平等之花,而為專製謀者,既為專製者所警惕,亦為潮流所拋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