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謝俊坤:楊振寧現象折射中國傳統文化的現實裂變(ZT)

(2006-08-22 18:01:55) 下一個
自2004年7月楊振寧與28歲女碩士甕帆結婚成為新聞引起軒然大波以來,兩年來楊振寧已經不僅僅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代名詞,而成為一種“楊振寧現象”,也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裂變。7月6日中國新聞網載文《楊振寧談與譚□楹笊■?SPAN lang=EN-US>:我走了讚成翁帆再婚》,文章一開頭說:“備受各方矚目的楊振寧與翁帆一出現在台灣更加受到了關注。不少島內媒體對這兩人都進行了專訪,讓他們談兩年的結婚生活與感想。”,但是其中有記者問楊振寧:“兩位結婚快兩年了,結婚對你們各自的人生,最大改變是是什麽?”楊振寧回答:“我們是不同時代的人,婚後,我們從彼此學習到些自己以前沒經驗過的事情。我們年紀差很多,媒體有非常多討論,不過有一點大家都沒注意到: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種方式上做了延長。” 一個人到了八十多歲,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個年紀很輕的人結婚,很深刻的感受是,這個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一種方式上做了延長──楊振寧的回答是耐人尋味的。二十八歲和八十二歲的差別有多大,可以是祖孫關係了,如果暫且忽略這些元素,那麽兩人的結合用緣分或感情來說明,那麽未免顯得滑稽而荒誕。或許隻有我們每個人內心明白不過的原因了,現在楊振寧拋出的這句話,顯然是對神聖婚姻和感情的戲謔。 人的思想具有內隱性,人是自然社會的產物,而行動最終會表現出人的思想。楊振寧之所以由原來受人愛戴的他變成現在的樣子,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其主觀內在和外在的裂變。我國是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楊振寧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最後“精彩”,而犧牲那個已經不值得任何人同情的甕帆了,違背傳統道德倫理綱常!從新中國建設時期需要他的時候,他也能無動於衷,也許是他長期在外國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蝕,人格和思想已經脫胎換骨,變的前衛而時尚,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世人不知道楊翁夫婦之間的性生活如何?或許有沒有性生活的疑問。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從整體上來把握的話,那麽人文精神可說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鮮明的特征。有文章從心理學角度將婚姻劃分為五大功能,用以判斷婚姻的質量。(1)生理功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性的滿足。(2)心理功能。在婚姻中獲得歸宿感和安全感,獲得心理支持。(3)養育功能。婚姻有生養下一代的功能。(4)社會實現功能。一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社會上的競爭和擴張,獲得更多更高的社會資源和地位。(5)情感功能。它能否提供給我們幸福感,提供情感交流。超過一半的功能沒有得到滿足,那麽你要重新審視你的婚姻了,如果是一半對一半,正好是一個相持階段,你可以推遲決定。如果超過半數的功能都得到滿足,那麽,你就沒有必要放棄這段婚姻,用調整就可以解決存在的問題。 從中不難看出,楊振寧和翁帆的婚姻不具備生理功能(眾所周知楊振寧心有餘而力不足,翁帆隻好望“陽”興歎。)、心理功能(一個八十多歲的心態和二十多歲的心態,可以說年齡有多大差距舊有多大)、養育功能(暫時沒有可能以後也沒有)、社會實現功能(楊先生每況愈下,在社會上的競爭和擴張,獲得社會資源和地位的資曆隨著年齡的衰邁而與日俱減。)、情感功能(沒有前四種功能,還談什麽情感),質量是低下的。一個不具備上述功能的婚姻還談什麽幸福,如果真如媒體報道有,那隻是自欺欺人的幸福。 原載《博客網》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