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晉:對六四事件責任歸屬的另一種探討(ZT)

(2006-08-22 18:01:54) 下一個
來稿/介紹《六四慘案:鄧小平有過,趙紫陽有錯》一文 美國中文的《世界日報》附屬之《世界周刊》今年六月四日到十日這一期,用整整兩個半版的篇幅,刊登了李□寫的《六四慘案:鄧小平有過,趙紫陽有錯》一文(以下簡稱李文,小標題為周晉所加)。該文從鄧小平和趙紫陽的不同個性、不同曆史遭遇和對中國未來走向的不同領悟力為觀察點,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六四事件的前因後果特別是重劃了責任的歸屬,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值得向海內外廣大關心中國政治問題的讀者介紹,並期望引起討論。 鄧小平:短於治人,害怕群眾運動 李文說,鄧小平長於治國,卻短於治人,尤其害怕群眾運動(這與毛澤東恰好相反)(注)。早在1957年反右運動的時候,鄧小平就顯露出了厭惡群眾運動的秉性。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對鄧小平本人的重大衝擊和對其家人造成的嚴重傷害,更加深了鄧小平對群眾運動的厭惡,並自此形成了他的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 所以鄧小平在七十年代後半期重新複出後,先是取消了“大鳴大放大字報”,繼而在1980年取締了北京西單的民主牆。1987年初鄧以撤銷胡耀邦的總書記職務和點名批判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方式回擊了1986年的學潮,這些都是鄧小平厭惡群眾運動的最好佐證。李文說:“可見,以六四開槍結束學生運動,並不是鄧小平的心血來潮,而是他一貫的政治立場,也是他對群眾運動長期抱有的敵意。”(周晉認為,六四開槍還有其它許多複雜的因素,並不能簡單地以“一貫的政治立場,他對群眾運動長期抱有的敵意”一言蔽之。) 趙紫陽:全景式的掃描 1.鄧趙矛盾的起因 李文認為,與鄧小平、胡耀邦和其他同時代的中國領導人相比,“趙紫陽的過人之處是能夠在文化心理上提前進入商業文化。趙紫陽的聰明使他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上領先於鄧小平和胡耀邦。正是這樣的領先,使他對天真的胡耀邦有些不以為然,也產生了與鄧小平分庭抗禮的衝動。” 所以李文認為鄧趙矛盾的起因是趙太過自信,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趙紫陽在很聰明地接過胡耀邦手中的權力時,同時也向鄧小平間接地表達了,他趙紫陽是不會按照鄧小平安排的計劃主動退休的。此刻的趙紫陽,正值雄心勃勃之際,觀念上的領先,使他產生了許多憧憬,尤其是他周圍的幕僚,以新權威主義做口號造勢,正在使他蒸蒸日上。電視片《河殤》轟轟烈烈的播出,更是火上澆油。一代新主,呼之欲出。…趙紫陽的如日中天,卻讓鄧小平感覺像被(蜂)蜇了似的非常不自在。就算沒有後來的八九學潮,趙紫陽早晚也會成為鄧小平自斷臂膀的下一個目標。就算鄧小平並不嫉妒趙紫陽的日漸坐大,也會為趙紫陽不想按照他鄧小平暗中定下的計劃退休而不無惱意。正如趙紫陽認為自己的觀念是最領先的,鄧小平認定自己的安排是最可行的。在最領先和最可行之間,按照商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可能是難以判斷的,但在中國政治的遊戲規則裏,卻一目了然。” 2.趙可以阻止慘案發生,卻抽身走開 李文說:“將來的曆史學家,(當他們可以)平心靜氣地麵對曆史時,他們會發現,1989年的中國,其實是有一個人可以阻止慘案發生的,那就是趙紫陽。也隻有趙紫陽,可以化解鄧小平和學生運動之間的過節。” 對衝突的雙方,李文說:“事實上,在學生和鄧小平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敵對關係。學生對學校裏種種不合理的規章製度的痛恨、對學校裏每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欺負學生事件的積怨,遠遠超過對鄧小平的不滿。但是,憤怒就像愛情一樣,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如同滔滔洪水,可以被引向任何一個地方。就此而言,趙紫陽的一避再避,等於是一推再推,把鄧小平毫無遮擋地推到了學潮麵前。” “趙紫陽在學潮麵前一避再避。趙紫陽期待著水到渠成,但絕不主動出擊。趙紫陽的第一避,就是藉訪問朝鮮(北韓)的機會,揚長而去。假如僅從官場較量而言,趙紫陽此舉無疑是聰明的,把難題留給他人,然後自己回來從從容容地收拾殘局。但問題在於,趙紫陽麵對的不隻是一場官場上的權力鬥爭,而是一個嚴峻的曆史時刻。此時此刻,不要說訪問朝鮮這麽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即便是訪問美國那樣的超級大國,趙紫陽也不能扔下已經如火如荼地燃遍全中國的學潮不管。”(這段話說得非常義正詞嚴) “學生運動興起後,最令人擔心的就是,讓學生直接麵對鄧小平。鄧小平對學生運動的那股怒氣和那種情結,趙紫陽不會不知道。…然而,趙紫陽不僅聰明絕頂地把學生運動推給了鄧小平,…還藉跟戈爾巴喬夫會麵的機會向學生暗示,他們(指學生)的命運,乃是握在鄧小平手裏,跟他趙紫陽無關。…自此,一直身處後台的鄧小平,被一下子推到了最前麵,並且作為學生運動最直接的對立麵,就像當年作為走資派麵對紅衛兵一樣。 本來是應該由趙紫陽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威信去平息學潮,這樣既保護了素來不喜學生運動的鄧小平,又消除了學生運動在激情之下的鋒芒所向。因為要想保護學生,首先應該保護鄧小平,不讓他成為學生運動的對立麵。這就像當年的紅衛兵想要揪鬥陳毅時,周恩來死死地擋在前麵。因周恩來知道,他保護的不隻是一個陳毅。… 但趙紫陽沒有這樣做。…根本原因,就是他不肯退休,尤其是不肯按照鄧小平的計劃退休。他…甚至希望在他看來已顯得保守的鄧小平退休,然後由他(趙紫陽)獨掌大權。” 2.趙在六四事件中的曆史定位 李文說:“麵對1989年的學潮,趙紫陽比鄧小平更合適也更可能成為學潮麵前的周恩來。… 1989年的春夏之交,是中國曆史上最最需要周恩來的時刻。而且,最合適扮演這一曆史角色的,就是趙紫陽。” “倘若以戊戌變法來比較(六四事件)的話,那麽趙紫陽的角色就像是重演了一次光緒皇帝。但趙紫陽並不真的是光緒,趙紫陽比光緒要聰明得多。光緒連自己的愛妃都保不住,可是趙紫陽卻能在一場驚濤駭浪裏,帶領著全家人平安度過,毫發無損。…” “在戒嚴令即將下達的晚上,趙紫陽如同賈寶玉懸崖撒手那樣來了個廣場撒手。…趙紫陽既不想保護鄧小平,也不憐惜學生。…假如趙紫陽一麵勸退學生,一麵暗示鄧小平:你要開槍,就先打死我。趙紫陽可能因此而在學生中獲得至高無上的威望,同時又握有了與鄧小平談判的王牌。但趙紫陽並不想擔當。無論以什麽樣的方式擔當,趙紫陽都不願意。趙紫陽骨子裏並不是個力挽狂瀾的英雄,而不過是個在官場上遊刃有餘的自私自保的官員。趙紫陽(在廣場上對學生)說完,溜之大吉,扔下憤怒的學生,連同成千上萬的無辜民眾,聽憑他們手無寸鐵地麵對同樣憤怒的鄧小平和即將(應為已經)開進城裏的軍隊。” “(趙紫陽)本來是曆史舞台上的主角,最後卻憑藉著官場上混出來的聰明,一步步地退到了觀眾席上。趙紫陽由此獲得了自保,也保住了跟鄧家子女一樣做了生意的趙家公子。在學生一片片倒下的那天,趙紫陽沒有被良心折磨得發瘋。” 但李文認為,鄧趙兩人個性、經曆及出發點的不同在他們的衝突中都是次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趙紫陽和鄧小平的衝突,是兩種曆史(觀的)合理性的並撞。把中國曆史從專製傳統裏解放出來,進入商業文明社會,此乃大勢所趨。與鄧小平代表著曆史的可能性相比,趙紫陽代表了曆史的趨勢。” 李文還認為,趙的不幸出局有其必然性:“平心而論,以趙紫陽的聰明,在一個商業文明世界裏,他完全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但他的悲劇在於,他所置身的卻是一個中國式的傳統文化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裏,不僅天真(如胡耀邦)會成為災難,聰明(如趙紫陽)也會被聰明所誤。…趙紫陽顯然不太知道,商業文明的聰明再現代,也及不上中國式的政治智慧。” 六四:兩敗俱傷,沒有贏家 總結六四事件,李文說:“六四沒有贏家,(學生和鄧小平)雙方兩敗俱傷。這個兩敗俱傷的結局,趙紫陽有著不可推諉的責任。…在學潮麵前,趙紫陽以更不明智的方式,將學潮和鄧小平同時置於死地。” “平心而論,鄧小平並非六四慘案的唯一製造者,鄧氏改革碰到如此一個劫難,也不完全就是鄧小平之過。假如胡耀邦不那麽天真,假如趙紫陽又不過於聰明,那麽鄧氏改革也許不會陷入兩難的困境。” “六四慘案,也許是中國曆史命中注定的一劫。17年過去,依然讓人感覺刺痛。假如說,曆史的任何進展,都需要血祭,那麽中國的民主前程,已經由六四一案,作了祭奠。” 我也時常在想,如果趙紫陽敢於像俄國前總統葉利欽一樣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登高一呼,與學生達成協議:學生撤離後以學生運動為王牌,推動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中國的現在是不是更好呢? 曆史無法假設,但我相信既然時勢可以造英雄,英雄當然也可以造時勢。 (注)括號中的文字均為周晉所加。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