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名農村借讀生在城市的遭遇:寫信給中南海後(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在山東省榮成市借讀的高中生晉齊(化名),日前寫了一封通“天”的信。當信從中南海批轉回來,原本“把自己的話說出來挺舒服的”他,卻覺得“給家裏惹了很大的麻煩”——“以前是1萬元,怎麽寫了封信,借讀費就變成了1.6萬元?”   晉齊的家人說,孩子目前隻能選擇從城市的學校中退出,回老家讀高中了。一次單純的直抒胸臆,讓一名進城的外地娃體會到現實人生的更多嚴峻滋味。   一封信引來大煩惱   晉齊的老家在山西省長治市農村,目前全家住在山東省榮成市龍須島小西村,租住富裕漁民閑置的舊房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晉齊就在榮成念書,如今是榮成市六中高一年級學生。   “我們全家是在1998年搬到榮成的,距今已經將近8年。在這8年裏,我遇到了許多困難。”晉齊在那封信中寫道——   “在這裏,因為我是外地學生,在上學期間,學校向我索要借讀費,同樣是中國人,我覺得學校這樣做是對我的不公平。   “我們家經濟條件差,我正在讀高中,姐姐正在讀大學,這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我的爸爸今年快70歲了,媽媽也50多歲了,他們冬天賣糖葫蘆、夏天賣冰淇淋,掙的錢不多,但是很累人。在冬天,他們晚上經常在12點以後才睡覺。   “令我想不到的是,在我上高中以後,他們向我要1萬元錢,1萬元錢,對我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為此,我曾多次想過退學……我該怎麽辦?”   晉齊的父母初到榮成時,給一家海產品公司打工,幹的是曬海帶、揀蝦的活。隨著年齡的增大,從前年開始,他們學做小買賣。   “父母做小買賣,我跟著推車子,知道他們的苦。”晉齊的眼圈微紅。   從小學到初中,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都要交借讀費。   2005年,晉齊在榮成18中參加中考,成績為560分,學區內的榮成六中當年的中考分數線是526分。在交了800元學費、1000元書費、300元住宿費、40元軍訓費和25元體檢費後,滿心歡喜的晉齊參加完軍訓,準備開始高中生活。然而,開學1個月後,年級主任通知晉齊再交1萬元,理由是“他不是本地人”。   因為家庭拮據,這筆錢一直未交。去年國慶節前,班主任通知家長說,晉齊在學校與人打架,被學校警告處分,同時催家長交錢。   寒假前又發生了一件事。   “我當選為舍長,有一個本地學生,晚上不睡覺,光說話。我就批評他,他不聽,我就告訴了老師,老師教育了他。他就找來一個高二學生教訓我,但聽我說了情況後,那個學生就走了。後來,在放學人多的時候,那個本地學生還是打了我。”   晉齊認為自己受處分,是因為被本地學生欺負才還了手,但這次,“自己被打又沒還手,為什麽不給對方處分?”   “首先是自己被打了,心裏不平衡。其次是春節前,學校要錢,我家裏困難,交不起,我覺得心裏很壓抑,想說說心裏話。我就寫了這封信,用平信寄到‘北京市中南海’。”   信寄出去後,晉齊也就忘了。因為以前遇到委屈,他也是到外邊喊一喊,或者自己寫出來。他說:“寫出來以後特別舒服。”   但3月31日,晉齊的父母突然接到學校讓他們到校的通知。到了學校,全家人才知道晉齊寫了這封信,而且從北京批轉下來。晉齊這才知曉,他寫信是叫“上訪”。   榮成市教育局官員和學校領導告訴他們,這是信訪辦和上訪人見麵。   之後,學校通知晉齊的父母,要想在六中繼續上學,必須交1.6萬元。   “以前是1萬元,怎麽寫了封信借讀費就變成1.6萬元了?”   校方說:“戶口不在這兒,就是1.6萬元。”   4月7日,晉齊的父母收到蓋有公章的榮成市教育局的書麵答複意見:“調查認為,該生在本地借讀過的學校對外籍學生包括不少少數民族的學生始終一視同仁,關愛有加,不存在不公平對待的問題;學校收取其借讀費、擇校費,符合政策規定,並且根據其家庭實際,該生借讀過的學校均給予了諸多照顧,減少了其經濟負擔。鑒於其家庭的實際情況,我們建議學校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給予照顧。同時,建議其由於不具備擇校條件,可以回原籍就讀。”   在這個過程中,有領導讓晉齊在“處理之前不上訪”的保證材料上簽字,晉齊在征詢了家長的意見後,寫下了“在收到答複意見之前不再上訪”,並簽名按了手印。在晉齊的小本子上,記錄了一些領導的話:“你給中央寫信,給榮成抹黑,還不許我們處理?!”   之後,晉齊和他的家人開始和學校頻繁接觸,學校多次催促他們交錢。4月30日,在一場爭吵後,學校出具了轉學證明。   上書求學的信最終讓晉齊明白必須換一個地方上學了。晉齊說:“這學期,學習退步了很多,我上課有時不知怎麽就哭了,睡覺時一想起這事就趴在被窩裏哭。” 這錢該不該收?   學校該不該收晉齊1.6萬元?這是什麽錢?   晉齊的伯父拿出一本2004年第7期《半月談》,指著一則信息念到:“據新華網報道,國家有關部門明確要求,今後在城市中小學就學的農民工子女,其收費項目和標準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不再收取借讀費、擇校費或要求農民工捐資助學及攤派其他費用……”   “去年我給《半月談》雜誌社去信谘詢關於外來務工子女就學的政策。11月15日,雜誌社寄來這些材料。”   財政部《關於規範收費管理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通知》(財綜[2004]17號)明確規定:“對在城市中小學就學的農民工子女,其負擔的學校收費項目和標準要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雜費、學費、住宿費和課本費外,一律不得收取借讀費、擇校費用,更不得要求農民工捐資助學或向農民工攤派其他費用。對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就學要酌情減免費用。”   財政部2005年3月25日的“財綜[2005]11號文件”指出:“統一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收費政策,各級財政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繼續清理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不合理的收費規定。”   晉齊的伯父一時覺得自己找到了侄兒不用花錢上學的證據。他認為,國家照顧外來務工子女上學的政策同樣適用於高中階段。   從山東省教育廳的官方網站上可以查到,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魯政辦發[2003]96號),其中規定:“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可以在流入地參加中考,錄取條件、收費項目和標準與流入地常住戶口學生一視同仁。”   晉齊的伯父認為,晉齊中考成績優異,應該與當地孩子一視同仁。   榮成六中位於山東省最東端有“天盡頭”之稱的榮成市成山鎮,是山東省重點中學,省級規範化學校。   學校辦公室主任袁學海說:“學生給上麵寫信是公民的權利,但對外來務工子女入學政策僅限於義務教育階段,而高中階段不屬於義務教育,學校也隻是執行上麵的政策。”   袁學海出示了2004年山東省物價局、財政廳、教育廳聯合下發的“魯價費發[2004]140號文件”和榮成市的配套文件,其中就公辦高中擇校生收費作出了明確規定:執行高中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的“三限”政策,其中擇校生人數原則上不超過學校實際招生總人數的30%,各地經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同,各市公辦高中擇校生最高收費標準不同,濟南、青島最高為1.8萬元,其中威海為1.6萬元。   袁學海說,晉齊屬於戶口不在榮成的外地學生,學校最初收1萬元,是因為晉齊的家長起初表示要把戶口遷過來,其家庭經濟狀況也困難,學校是對其照顧。   有數字顯示,隨著榮成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已經超過5400人。2005年,全市共減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借讀費400多萬元,但減免隻限於義務教育階段。   今年,榮成中考報名人數8700人,其中4%屬於外籍考生。該市中考政策首次明確“外籍考生(戶口不在榮成)不列入招生計劃”。   2005年高考中,榮成六中高考本科上線率全市第一。5月11日,榮成六中召開第七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學校的工作報告寫道:“學校招生工作曾一度火爆,黑龍江的雞西、河北的邯鄲,省內的濟南、青島、煙台、威海等地學子紛紛慕名而來。學校計劃外招生數量始終居全市之首。”   在該校2006年經費開支預算情況報告中列出,預算外總收入798萬元中,擇校生費用收入是160萬元,學費收入475萬元,工廠商店收入280萬元,住宿費收入135萬元。   榮成市教育局的一名官員認為,像晉齊這樣在自己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還想得到優質高中資源待遇,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榮成市教育局負責信訪工作的孫月昌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大的社會問題,一方麵優質高中資源緊缺;另一方麵,在外來人口增加、擠占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家庭教育成本。   內心產生微妙的變化   晉齊說,也許他不會再這樣或那樣地“上訪”了,在他內心深處,對社會的判斷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   這個曾經非常喜歡在海邊生活的少年,內心已經變得很敏感,他隱約感到一直有人對像他這樣的外地學生不好。去年冬天,威海地區的雪下得很大,他說:為什麽被老師派出去掃雪的總是外地孩子,上課倒垃圾的也都是外地學生?   晉齊的姐姐也是在六中上的高中,高三那年,老師連她的作業都不給看;姐姐眼睛不好,卻被安排到最後麵的座位。這又是為什麽?晉齊講了很多他眼中的不公平。   對這種收費政策,他始終認為“好像不公平”。“這種情況太多了,我是個代表吧。”   在采訪中,記者和晉齊有一段單獨的對話。   “這件事對你的傷害大嗎?”   “隻是覺得給家裏的麻煩添大了。”   “你恨老師嗎?”   “不恨老師,老師都挺好的。這還不是上麵壓下來的。”   在那封信中,晉齊的理想是當個賽車手,賺許多錢。但這件事之後,他的想法改變了。記者問他將來想幹什麽,他沉默了一會兒,說:“當官!”   “我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還有很多人遇到這種情況,將來要是真能管住他們,就抓他們。”   然後是良久的沉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