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稿:從陳進案看中國最有難度的大躍進(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多維社記者紀軍編譯報導/5月12日,中國頂尖計算機科學家陳進因造假醜聞被中國頂尖大學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學開除,美國商業周刊指出,這起醜聞本身並不算什麽,但這個故事本身則反映出整個中國經濟局勢,它可能就象一個中國經濟即將出現更大問題的指示器。 中國海歸科學家陳進被開除被剝奪所有榮譽的造假醜聞,自5月12日被中國官方媒體簡單報導介紹後,現在已經成為西方各大媒體談論的一個主要話題。 多維社已在5月15日介紹了紐約時報和英國金融時報的相關報導。5月16日,美國商業周刊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發表評論文章,對這起醜聞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與其它媒體介紹陳進造假案不同的是,商業周刊網站的評論文章借用這起醜聞,來談論中國人正試圖利用“走捷徑”來“攀登”科技高峰,一步邁進技術工業國家的行列。商業周刊稱,這是一場難度最大的“大躍進”。而陳進造假案則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名傑出的科研人員想“奉獻”出自己不可能創造出來的成果。 商業周刊在題為《中國最有難度的大躍進》文章中指出,中國不僅正在努力登上發展之梯,而且還想撐杆跳過它。在向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已邁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步,有能力製造和組裝幾乎所有的一切產品。這已經讓中國變成了有史以來在經濟上獲得巨大成功的故事之一。 然而,現在這個“中等王國”正試圖在邁出更大的一步,登上通向一個技術工業的梯子,好能製造出諸如微處理器、核電站和汽車等更複雜的,更加依賴於高技術的工業係統。甚至,中國領導人還想讓中國再往前邁進一步,成為一個“創新的社會”,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新技術。 但是,試圖把西方世界100年多年的經濟進步壓縮到短短20年,可能正在使中國經濟承受著壓力,因為創新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甚至象日本、德國和法國這樣的主要工業化國家,在追求先進的科學和技術階段也都經曆了一個困難時期。 太過於“急於求成”的中國已經出現了更多的跡象,如金融壓力仍在持續增加。5月初,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安永(Ernst & Young)發表報告,稱中國國有銀行係統的壞賬已經達到9110億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4800億美元。這份報告具有特別的權威,因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都是安永的客戶。此外,需要防範出現如此規模的壞賬,也會有助於解釋中國為何如此努力地建立其外匯儲備係統,現在已達到令人吃驚的8700億美元。 商業周刊指出,但在中國央行提出抗議後,安永已收回這份報告。華爾街日報說,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本月初發表報告稱,中國金融係統的壞帳高達9000億美元,這家紐約會計公司因此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嚴厲駁斥。現在,安永收回了此前的言論,稱這是“事實性錯誤”、並“感到難堪”。 中國政府近幾年為解決銀行壞帳、重塑銀行業形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中國人民銀行上周未指名駁斥了“境外某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其“嚴重扭曲”了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現狀。安永估計的壞帳數字不僅超出了中國的外匯儲備,還比中國政府公布的壞帳數字高出了4倍。 安永表示,在評估中的確出現了失誤。這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安永駐北京合夥人羅德曼(Jack Rodman)表示,“我為在編寫報告的過程中沒能發現這些錯誤而深感歉意。”修訂後的報告將在未來幾天內公布,不過估計在這份報告中,中國銀行係統的現狀也不會有明顯改觀。 文章指出,近些年很少有分析師會將中國的銀行係統描繪為擁有一半壞帳的黑洞,而這種觀點在上世紀90年代十分普遍。不過對於中國政府改善銀行係統的承諾,多數分析師並不買帳。一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在今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難以找到確鑿證據表明銀行根本改變了從前的經營方式,轉而遵循商業性目標。” 安永的數字來自幾方麵的消息:其中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可能達2250億美元的數字來自瑞士銀行的研究報告。瑞銀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這個數字是他在2002至2004年房地產貸款迅速增長的前提下,為確定整個銀行係統的風險而“臨時”作出的。安德森預計,中國銀行係統的壞帳總額目前不足3000億美元,而且這個數字仍在下降。 商業周刊的文章還說,盡管安永收回了這份報告,但另一份報告卻描繪出與安永相類似的圖畫,隻是沒象安永報告那樣出現令人“目瞪口呆”的數字。麥肯錫(McKinsey Globle Institute)最新報告指出,生產率非常低下的中國國有公司,仍在全部和部分地吸收著可用資產基金,占銀行信貸的73%。而這些借貸有很大可能變成壞賬和死賬,或顯示出很少的回報。 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中國銀行分支機構的借貸標準有許多不足之處--這意味著,更多的不良貸款正在形成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現在不清楚目前報告中所提到的數據所反映出信貸風險的程度。 文章最後說,假設安永最早提出的中國國有銀行壞賬數字根本不真實,中國的經濟看起來也越來越過於鋪張。變成工業經濟的基本成就是非常真實而堅固的,它不會輕易消失。但是中國發展之梯的下一個梯階,可能要比它看起來的距離還要更遠一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