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但不“偽劣”?歐美圍剿中國仿冒品(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環球時報記者青木/法拉利330 P4型跑車,中國被指仿造了“全球第7輛”。“這個型號的限量版跑車,法拉利車廠隻生產了6輛,這是第7輛,中國製造。”歐盟司法及內部事務專員費拉蒂尼舉著一張法拉利跑車的照片在布魯塞爾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
麵對歐盟市場上日漸增多的仿冒品,歐盟委員會直接將打假矛頭指向了中國,不僅在這場“打假”新聞發布會上展示的仿冒品都是“中國產”,更宣稱歐盟每年查獲的上億件仿冒品中,“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實際上,“法拉利事件”隻是最近歐美密集打擊中國產仿冒品的一個縮影。就在這場新聞發布會的第二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根據通商法特別規定第301條(知識產權的保護條款)發表了年度報告,指責中國“偽冒品和盜版製品泛濫”,威脅要將中國告到世貿組織。與此同時,阿迪達斯、彪馬、香奈爾等19家國際名牌在中國聯手啟動了“打擊假名牌”的維權行動。
此前,歐盟海關還宣布要嚴查外國入境者穿著攜帶假名牌產品,規定如發現有人攜帶假名牌,輕則沒收,重則罰款,最高罰款金額可達30萬歐元……歐美正大張旗鼓掀起一場圍剿中國仿冒品的風潮。
配合官方的舉動,歐美媒體最近一段時間也接連報道一些中國廠商的仿冒行為。法國《費加羅報》等媒體還以“假貨王國”、“頭號偽造國”等字眼稱呼中國。德國《明鏡》周刊認為,這些侵權行為不但損害正當商人的利益及研究創新,甚至威脅公眾健康及安全。保護知識產權,已被列入德國總理默克爾5月底中國之行的重要議題之一。
在歐洲媒體的描繪中,中國企業仿冒的手段相當“高超”。德國維德穆勒公司曾與一家中方企業合資建立了一個生產接線端子的工廠。在德國員工撤離中國後,中方合資夥伴已經能夠仿造該公司的全部係列產品。一些中國企業每年派專人遊走各地,帶回當地最新產品加以仿冒。有的企業幹脆通過郵購樣品、上互聯網查看等方式,剽竊產品的最新款式設計,上市速度甚至比原產公司還快。還有的歐洲公司說,中國企業在展會上,用手機將展品拍照並發回國內,幾天之後中國人就仿製出了以假亂真的產品向歐洲出口……
雖然企業對仿冒行為恨之入骨,但讓他們更擔心、更懼怕的是現在很多假冒品並不“偽劣”,從外觀、質量到技術、性能,都能夠以假亂真。這次歐盟公布的“法拉利事件”更是讓世人震驚,連法拉利公司都覺得“難以想象”。
意大利時尚男裝公司傑尼亞集團的聯席首席執行官保羅·傑尼亞對此深有感觸:“中國企業現在購買同樣的機器,雇用同樣的顧問,在澳大利亞和我們競購同樣的生羊毛。就算他們是冒充我們的品牌,但是同樣的東西又便宜那麽多,消費者買了也不覺得上當,自然沒有打擊的動力,這讓我們很吃虧。”
既然產品質量已經過關,為什麽還要仿冒呢?德國工商協會總幹事萬斯勒本先生分析說,一是因為現在各地仍有仿冒品的市場。消費水平不高的國家且不必說,發達國家同樣如此。倫敦一家律師事務所近日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在過去一年中,多達1/8的英國人曾購買過假貨,而且購買奢侈品假貨的往往是手頭寬裕的消費者。隨著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仿冒品的素質也越來越高,價格雖還不及真品,但也相當不菲。
仿冒品難杜絕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企業存在品牌瓶頸,缺乏創建品牌的意識和能力。創建一個自己的品牌周期長、風險大、成本高,自然不如“借用”名牌來得快,因此成為一些急於求富的中小企業的“短視”選擇。
中國企業生產仿冒品害的不隻是自身,而且殃及了“中國製造”這個大品牌,殃及了中國的形象。在歐洲的一些展覽會上,歐洲廠商對“微笑的東方人”越來越懷有戒備心,甚至防賊一樣不讓中國人參觀產品。而在歐盟海關,來自中國的遊客也會格外“受關照”,檢查總比其他人更仔細些。
德國經濟學家舒瓦澤教授告訴記者,假冒行為最終還是讓中國吃虧。雖然很多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產品研發中心,但他們往往不願意把先進的科技帶到中國來,在合資企業中也經常遮遮掩掩。而且,西方國家是非常講究商業誠信的,如果時常有“假冒商品中大部分來自中國”之類的消息出籠,小則讓中國企業失去國外訂單,讓消費者對中國貨反感,大則有可能造成國家之間的糾紛和衝突,現在美國每每抓住中國知識產權問題不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事實上,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麵已經作出了很多努力,成就有目共睹。《法蘭克福匯報》發表文章認為現在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改變中國是“盜版者天堂”的形象。奧地利《信使報》也指出,中國已經到了認真執法的曆史階段,一些國際公司的投訴案件被認真處理。
就像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說的那樣,中國保護知識產權不是因為有什麽外來壓力,也不是要給外界作出什麽樣子,而是仿冒行為本身已經阻礙了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影響了經濟發展,不打擊不行。舒瓦澤教授認為,中國企業一旦突破品牌瓶頸,必定會在名牌建設上作出巨大成績,相信會出現更多的聯想、海爾和TCL等自己的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