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方為何給印度叫好(ZT)

(2006-08-22 18:01:53) 下一個
工兵連長/大國的興衰永遠是世界政治中最令人矚目的部分。在中國成為世界中心話題一段時間後,另一個發展中大國印度也帶著同樣亮麗的經濟成績單加入了進來。對於這兩個同樣擁有悠久曆史、燦爛文明和眾多人口的國家,人們將它們相提並論本不值得驚訝,但有意思的是,近來西方媒體關於“中印比較”話題的討論幾乎到了連篇累牘的地步,仿佛不談論這個話題,就顯得有點跟不上形勢。在這中間,有一種論調格外盛行,即認為印度的發展比中國更具潛力,並且為印度趕超中國加油叫好。 中印賽跑,有人賭印度贏 早在2003年8月9日,英國《金融時報》就刊文指出,到2010年,印度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會超過中國。今年2月19日,該報又以《印度經濟能超越中國嗎》為題對中印發展現狀和前景做了詳細評述。作者馬丁.沃爾夫認為,雖然目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的實際表現要比印度好,但印度具有趕超中國的潛力。發出這種聲音的並不隻是《金融時報》一家,法國《巴黎人報》2月6日在題為《印度企業征服世界》的文章中也不加吝嗇地讚美印度,說印度追隨中國,正在成為一個經濟巨人,它的企業“正全力向西方競爭對手展開進攻”。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在一份《邁向2050年》的報告中預測,在未來50年裏,印度甚至有望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 最熱衷於“中印比較”的恐怕還是美國媒體,前不久出版的一期美國《外交政策》也刊文說,印度的經濟發展將會超越中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近期在一篇題為《緩慢但平穩,印度將超越中國》的評論文章中指出:“印度這隻行動遲緩的烏龜,可能很快就能超過中國那隻兔子。”美國彭博新聞社今年年初也發表過類似的報道,標題就叫《中印賽跑,我賭印度贏》。文中談到中國與印度的競爭時稱:“人們通常認為高效而受到嚴格控製的中國會領先於不穩定、速度緩慢的印度。但20年以後,亞洲這兩個新興超級大國之間可能出現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投資者應該仔細考慮的結果。印度迅速發展的消費部門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正超過中國、歐洲和日本。經濟學家們還注意到,印度經濟看上去更像西方經濟而不是東亞經濟。” 印度確實有獨特的吸引力 為什麽那麽多分析看好印度?不可否認,印度本身的經濟發展與中國相比,有它具有優勢的地方。印度報業托拉斯駐中國的記者阿尼爾.約瑟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總結了印度的三大優勢:一是人口結構的發展趨勢。據專家的預計,中國的老年人口在2051年將達到4.3億人,不僅將為社會福利和退休製度增添新挑戰,也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將出現短缺現象,而印度屆時將有大量年輕的勞動力,無論是投資還是儲蓄都將出現穩定的增長。第二,中國的銀行業體係和服務業體係都無法與印度相比。印度的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較低,不像中國國有銀行壞賬數目驚人。第三,印度麵對的國際環境可能比中國寬鬆。因為價值觀等諸多因素,印度與西方的關係比中國緊密。 在印度工作多年的新華社前駐新德裏分社首席記者江亞平認為,印度的現代企業製度比較完善,對資本的利用效率、管理水平、國際化標準均高於中國企業,這也是印度經濟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印度的國際交流人才多於中國,法製較健全等,同樣是不可忽略的優勢。 事實表明,西方對印度的歡迎沒有僅僅停留在口頭的溢美之詞上。4月22日─25日,印度總理辛格訪問了德國,其間對德國企業家做的調查表明,印度將成為繼中國之後,德國企業在亞洲投資的下一個重點。美國總統布什也在不久前訪問了印度,兩國簽署了舉世矚目的民用核能合作協議。根據這項協議,盡管印度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仍將有權分享美國的核技術及核燃料。布什在訪問中稱印度是美國的“戰略夥伴”,並說要加大兩國“在軍事方麵的合作”。 原載《凱迪社區》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