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國藩成功之路:“情商”比“智商”更重要(ZT)

(2006-08-22 18:01:52) 下一個
一、曾國藩的成功之路說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1、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曾國藩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高,並不是那種過目不忘、一目十行的神童,跟普通的孩子也差不多,甚至稱得上愚笨。有一天,他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朗讀很多遍了,還是沒有背下來。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賊,潛伏在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那個賊人在牆根底下等得不耐煩了,生起氣來:“這種水平讀什麽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篇,揚長而去。曾國藩被突然發生的事情驚呆了,等那小賊背完文章跑了,他才反應過來,哂然一笑,心想:這個人好厲害啊,聽了幾遍就能背熟,看來我還是用功不夠啊,還需要繼續苦讀! “勤能補拙”,正是憑著這股韌勁和恒心,曾國藩造就了自己的成功人生,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近代文化的開創者、引進西方近代文化的帶頭人、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創始人;後來者推崇他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 2、20%的智商+80%的情商=100%的成功 “情商”是相對於“智商”而言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簡寫成IQ)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簡寫成EQ)是表示認識、控製和調節自身情感的能力。情商對於人的成功起著比智商更加重要的作用。情商(EQ)一詞,是1991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S226;塞拉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瓊&S226;梅耶最先提出來的;1995年,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丹尼爾&S226;戈爾曼推出《情商》一書,於是情商新潮在美國掀起,一些熱心人在許多學校裏開設"情商課",講解情緒自控、應對、挫折與待人接物等學問。"EQ"一詞很快風行世界。到1997年2月,企業管理出版社發行了我國第一本情商書--《情商,喚醒心中的巨人》。有專家學者通過研究總結得出結論,“20%的IQ(智商)+80%的EQ= 100%成功”。有不少教育界人士宣傳“EQ托起明天的太陽”。 二、曾國藩的情商表現 情商又可分為心商、德商、誌商、恒商、關商、逆商。 1、心商。 所謂“心商”,就是維持心理健康、調試心理壓力、保持良好心理狀況和活力的能力。心態決定人生。積極的心態和自信、快樂相伴,適應現實,“向內”索取,具有求勝性格,它是心靈的良藥,將吸引成功、快樂、財富和健康;而消極的心態和自卑相伴,和煩惱相伴,抱怨環境,“向外”索取,具有求敗性格,它是心靈的毒藥,將排斥成功、快樂、財富和健康,甚至奪去人的生命。 有一句古語說:“威震四海,勇冠三軍,隻沒本事,降服自心。”曾國藩為了“降服自心”,很精進地做了一輩子的“慎獨”功夫,力求心靜,嚴格內省。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廿七日的日記中寫道:“靜字功夫要緊…若不靜,省心也不密,見理也不明,總是浮的。”曾國藩省察自己毛病的主要方法,就是堅持記日記。他這麽做,是受倭艮峰先生的啟發。 2、德商。 所謂“德商”,就是一個人的道德和品格修養。古人雲:“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以道德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隻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成功。“小勝在智,大勝在德”。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現實中的大量事實說明,很多人的失敗,不是能力的失敗,而是做人的失敗、道德的失敗。目前全社會都在呼喚誠信,誠信已經成為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的經濟身份證。在誠信麵前寧可吃得一時之虧贏得海闊天空,不能占得一時便宜落得山窮水盡。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學萬學,要學會做人”講的就是德的重要。 曾國藩為近代儒學大師,他立德立言立行,出色地弘揚了中國的傳統道德,概括起來主要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集體精神,提倡忠孝至上的人倫價值,推崇仁愛信恕的人本主義,追求崇高遠大的人生理想,堅持勤儉淡泊的立身準則。 3、誌商。 所謂“誌商”,就是確立人生誌向和目標的能力。《三國演義》中曹操有句名言“夫英雄者,胸有大誌,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誌也”,意思是說:要成為英雄(成功者),需要有兩個條件,即大誌和良謀,大誌處於首要地位,大誌是大成的首要決定因素。美國哈佛大學曾對300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其中僅15人有明確的誌向和目標,20年後,這15個人的財產超過那285個人財產的總和。人生是小誌小成,大誌大成。許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才幹,而是缺乏誌向和清晰的發展目標。 曾國藩超塵脫俗的地方,就是他很早就能擺脫名利思想的束縛,而立誌做聖賢。他二十歲改名“滌生”,就是這一誌趣的突出表現。他在給兒子紀鴻的信中,曾直截地說:“吾有誌學為聖賢”。 4、恒商。 所謂恒商,就是自我激勵、持之以恒的的韌性和毅力。曾國藩在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夜致沅弟書中闡明了自己對“恒”的深刻認識:“凡人作一事,便領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鹹豐八年正月十九日致沅弟:“惟作事貴於有恒。精力難於持久,必須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幾常葆令名,益崇德業。”同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諭紀澤:“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諭紀澤:“近年在軍中閱書,稍覺有恒,然已晚矣。故望爾等於少壯時,即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乃可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則不能真有恒也。” 曾國藩的恒心突出表現在他一生堅持讀書、練字、寫日記上。他從道光19年(1839年)29歲時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恒,至終不輟,最後一篇日記是同治11年(1872年)3月11日,即他病逝的前一天,他堅持寫了33年日記。真正是“學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 5、關商。 所謂“關商”,就是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把握自己和他人感情的能力。關商高的人,人見人愛,總是能得到很多人際關係的資源。 (1)曾國藩對長輩孝順。曾國藩不僅帶頭事親至孝、以身垂範,而且反複告誡家人說:今人都將“學”字看錯了,若細讀“賢賢易也”一章,則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於“孝悌”兩字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何不日日在“孝悌”兩字上用功…務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日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2)曾國藩對子弟關切。曾國藩對國荃、國潢兄弟和兒子紀澤等,可以說是十分用心,關切備至。曾國潢在鄉下常常流露出滿腔驕傲之氣,他便在家信中以“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告誡之;曾國荃作戰勇猛有餘,穩重不足,他便以“穩守穩打,不輕進,不輕退”告誡之。 (3)曾國藩對皇室忠誠。曾國藩以宋明理學為指導思想,“君雖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雖不賢,妻不可以不順。”(《曾文正公家訓》)處理與清朝皇室的關係,就是要忠於朝廷、忠於皇帝。他在道光年間官運亨通,對道光皇帝是非常感激的。他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六月十七日寫信給祖父說,“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鹹豐元年(1851)五月十四日,又在家信中表示,“自是以後,餘益當盡忠報國,不得顧家之私”。與此同時,他明白“伴君如伴虎”,“曉得上岸”,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的敗局已定,曾國藩寫信給曾國荃:“勇退是吾兄弟一定之理,而退之中次序不可淩亂,痕跡不可太露。” (4)曾國藩對同事友善。曾國藩認為,“末世氣象,醜正惡直,波瀾撞激,仍有尋隙報複之慮,苟非極有關係…斷不能不動色相爭,此外少有違言,即可置之不問。”主張“說人長每長一分,說人短每短一分。”左宗棠常因政見不同而對曾國藩橫加指責,鹹豐八年(1858)曾國藩應詔複出時,考慮左才氣橫絕,並世難求,滯長沙特拜訪,集聯“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表示敬左虛己,乞左書篆聯,攜掛前線轅室,疑忌因此冰釋。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國藩逝世,左宗棠果然前往沉痛吊挽:“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正是這樣,胡林翼、左宗棠等同事加朋友,才助曾國藩的湘軍成民大氣候。 (5)曾國藩對下屬愛護。曾國藩認為對待下屬,“用恩莫如仁,用威莫如禮。仁者,即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也。待弁勇如待子弟,常有望其成立、望其發達之心,則人知恩矣。禮者,即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久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在給潘鼎新等將官的批示中又寫道;“第一,教之忠君,忠君必先敬畏官長,義也。第二,教之愛民,愛民必先保護閭閻,仁也。斯二者,總須紀律嚴明,訓導有素。” 6、逆商。 所謂“逆商”,就是如何認識逆境和戰勝逆境的能力。1854年,湘軍首領曾國藩率新練的湘軍水陸師第一次出戰,向西征的太平軍進攻,敗於嶽州、靖港,他憤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殺,被左右救起。後在湘潭獲勝,轉入反攻,連陷嶽州、武漢。繼之三路東進,突破田家鎮防線,兵鋒直逼九江、湖口;後水師冒進,輕捷戰船突入鄱陽湖,為太平軍阻隔,長江湘軍水師連遭挫敗,曾國藩率殘部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夾,其座船被太平軍圍困;曾國藩第二次投水自殺,被隨從撈起,隻得退守南昌。其間,幕僚代他起草奏折時有“屢戰屢敗”的話,他提筆改為“屢敗屢戰”。次序一顛倒,境界大不一樣。此後曾國藩用兵更加穩慎,戰前深謀遠慮,謀定後動,“結硬寨,打呆戰”,終於平定太平之亂。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苦難對於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於弱者則是一個萬丈深淵。”“順境顯示高尚或邪惡,逆境顯示堅韌或怯懦。”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說,“苦難是人生最好的教育”。古今中外大量事實說明,偉大的人格隻有經曆熔煉和磨難,潛力才會激發,視野才會開闊,靈魂才會升華,才會走向成功。一個人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必然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生吃苦就是吃補,是補意誌,補知識,補才能,補靈魂。 (本文作者沒有署名) 原載《凱迪社區》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