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偉時:把自由和公平還給教育!(ZT)

(2006-08-22 18:01:52) 下一個
中國教育有病!病在何方?綜合各方意見,可確診為嚴重的公平缺乏症和自由恐懼症。 利用公辦學校的無形資產辦私立(民辦)學校,一些政府機關乃至政府官員染指其間,從中分利。 在反複折騰、吃盡苦頭後,把平等視為平均的人恐怕非常稀罕了;但中國人有權要求起點盡可能公平。人生的重要起跑線是學校教育。可就在這裏不公平現象比比皆是。為什麽在全國統考製度下,靠中央財政“重點”投入的大學,全國錄取分數線不是一視同仁,而要按省市分配名額並把很大一部分留給北京?幾年前山東考生已為此提出憲法訴訟,隻落個不了了之的結果,情況至今沒有多大變化。農民工子弟的義務教育說要跟當地居民同等待遇,但多數城市依然畫餅充饑。 受教育者如此,有誌辦教育的國人也得不到平等待遇。隻要學校不是官辦的,各種或明或暗的歧視就接踵而至。有些長期從事民辦教育的人士說:“公平是民辦學校要求得到的最大優惠。”舉例來說吧:“民辦學校評等級,標準設置比同級公校更高。廣州市某區的一級學校評估公立學校的跑道標準是一百米,民辦學校則是兩百米。”“廣州市有一所外來工學校,開辦兩年才拿到證書,教育局的理由是‘學校占地麵積達不到一萬平方米’,不夠辦學標準。這種標準,其實有三分之一的公立學校也達不到。”至於民辦學校不能拿自己的房產去取得抵押貸款,更是司空見慣。麵對諸如此類現象,人們當然有權問:這是為什麽? 21世紀的中國應該成為文明、自由、民主的現代化的大國。為此,中國人不但應該受到九年乃至十二年的義務教育,還應讓大部分年青人受到高等教育。這是由政府包辦無法完成的任務。在發達國家,私立學校學生總數占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即便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私立學校學生數也超過一半以上。按照國際慣例,私立學校尤其是私立高等學校,是教育供給的主要力量。但反差巨大的是,直到今天,我國民辦小學僅占全國小學在校生的1.83%,民辦普通中學在校生僅占全國普通中學在校生的4.63%,民辦高校在校生僅占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的2.19%。由於政府投入不足,中國法定的義務教育──小學、初中教育──要收費,義務教育名實不符。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由之路是開通民間資金進入教育的無障礙通道。 不幸,教育行政當局卻反其道而行之,為民間資金注入教育領域設置了重重障礙。由於得不到應有支持,民辦學校頻頻關門,已成為近年來的普遍現象。 問題的症結在利益!近年風起雲湧的名校辦民校就是一個最好的詮釋:利用公辦學校的無形資產辦私立(民辦)學校,某些政府官員乃至政府機關染指其間,從中分利。如果說這類辦校方式是利用了法律的灰色地帶的話,政府機關、政府官員和公辦學校負責人從中分利甚至占有“股權”(非法分利長期化)則無疑是違法行為。 2002年12月通過的《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公平就是要把這個方針真正兌現。 自由恐懼綜合症 不妨從最近的一宗笑話說起。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5日宣布,將2004年度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格羅斯、戴維·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以肯定他們在誇克粒子理論方麵所取得的成就。消息傳來,有的媒體炒作說:“中國人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因為據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何祚庥稱,我國在1965年就率先提出了誇克模型(在我國叫做“層子模型”)這一量子色動力學中的關鍵理論,而且,當時提出的關於顏色的概念已經很接近最後的結果。“這個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結果,但也已經是次原始的了”。但隨之而來的“文革”使所有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我們痛失了一次“衝刺”諾貝爾獎的機會。“這樣一來,最重大的發現已經讓人家發現了。” 對何祚庥的此種自誇,有人立即指出:中國科學家不可能在1965年還“率先”提出誇克模型。“當時的中國科學家們和世界上大部分科學家一樣,並沒有完全接受誇克模型,認為層子模型可以在誇克模型之外成立甚或取代誇克模型。……在塵埃落定的今天,卻理所當然地把層子模型直接稱為誇克模型,是很不嚴肅的。” 是不是文革導致“層子模型”研究工作停頓,而使中國人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呢?物理學泰鬥楊振寧有另外一個說法:“那個時候,大家都在研究強子結構,中國提出了層子模型的想法。但後來的發展在另外一個方向上,所以層子模型後來也沒有人講了。”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係教授韓榮典更詳細解釋了當年我們所做的工作:“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科學家在進行‘層子模型’的研究。但相比美國這三位科學家,我們的理論比較粗糙。後來當誇克理論被世界廣泛提及的時候,層子模型就不怎麽提了。” 楊振寧為什麽要說誇克模型與層子模型不同,是“在另外一個方向上”呢?話中有話,需了解當時背景才能領會其中奧妙。為此要讀一讀毛澤東的書。1964年8月24日毛澤東找北大校長周培源、***科學處處長於光遠等人談日本科學家阪田昌一的文章。他說:“阪田說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電子是可分的。他這樣說是站在辯證唯物主義立場上的。”“宇宙從大的方麵看來是無限的。宇宙從小的方麵看來也是無限的。不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電子也可以分,而且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中國科學院聞風而動,專門抽調人力物力研究這個課題,中心是論證物質無限可分即“一分為二”的正確性。於是,以毛澤東的談話為指導思想的所謂“層子模型”應運而生。 參加這個課題研究的人員中有些是很優秀的科學家,但他們無法抗拒“最高指示”。說到底,它的方向就是論證領袖思想正確;這樣產生的成果,又怎麽可能不“粗造”呢?有的文章還指出,今年獲獎的主要成果之一“誇克在近距離尺度上是自由的概念是Feynman等人在1969年間通過對試驗數據的總結上提出的。”這種嚴肅的科學研究走的當然是和所謂層子模型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方向”。正如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今年在廣州中山大學一次談話中所說:“科學研究隻有第一,沒有第二”,中國人提出的“層子模型”,即使沒有文革,也無法逃脫在世界科學發展的洪流衝刷下泡沫化並被人遺忘和拋棄的命運。 在中國,此類政治幹擾學術的事例比比皆是。進一步想想,這個個案體現了一個帶普遍性的現象:缺乏思想自由。這不但是中國科學研究的致命傷,也是教育工作的致命傷。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