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稿:“北京共識”挑戰“華盛頓共識”(ZT)

(2006-08-22 18:01:52) 下一個
多維社記者程西編譯報道/中美峰會被認為是全球舞台上的兩大巨頭角力,在海外一些分析家看來,中國正在以其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強大經濟實力展現一種”中國模式“的魅力,或者說是以“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在挑戰和否定“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這種角力尤其會直接在美國的後院和發展中國家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不要在美國後院為所欲為” 最新一期的《新聞周刊》刊登的駐中國記者劉美遠(Melinda Liu)的報道說,讓人期待已久的胡錦濤和布什在華盛頓的高峰會在兩國掀起外交熱潮。最新的發展是,華盛頓的西半球事務所副所長托馬斯·香農(Thomas A. Shannon Jr.)於本周胡布會開始前最後一刻,訪問北京。本次訪問,是身為美國聯邦政府拉丁美洲事務第一把手的香農的首次中國行。而他給北京的信息,的確非常強硬:不要在美國的後院為所欲為。 近年,中國不斷的在南美地區建立和發展中國在這裏的經濟和軍事關係,擴大影響力,讓華盛頓十分憂心。政府發言人簡·埃德蒙森(Jan Edmonson)說:“我們要確定使中國尊重拉丁美地區達成的更大的共識:民主是這地區希望擁有和支持的係統。”國會議員,共和黨眾議院西半球小組委員會主席丹·伯爾頓(Dan Burton)更直接了斷地歸納出美國對北京意圖的擔心:“不讓美國的一個潛在敵人在這個地區培植勢力是非常重要的。” 自從布什於2000年當選總統起,中美兩國一直保持著一種複雜,但是友好的關係。而當胡布相會時,雙方將盛大地展示友好這一麵-握手、21響禮炮到兩國“和諧與合作”的讚美詩。胡將喊著“和平發展”的口號降落在華盛頓。布什會點頭讚同,然後,輕輕就貿易政策向他的對手施壓。 角力影響發展中國家何去何從 但是,專家說,在微笑的背後,中美兩國越來越難掩蓋雙方外交政策上的差異。當布什在過去5年花大部分時間在全球打擊恐怖主義,宣傳民主,威脅推翻暴君統治時,胡錦濤給中國的外交政策設定一個更務實,或者說更具倫理的道路。在一些北京希望取得自然資源,特別是原油的地方,中國扮演著一個和藹長輩的角色,拉攏一些被布什憎恨的流氓政權。 從華盛頓的觀點來看,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國家,甚至歐洲,都更加認可中國道德中立的方式。而且,對一些落後國家來說,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無疑是表明,華盛頓所鼓吹的“政治、宗教的自由改革是必須的”說法如同廢話,中國正是一個最好證據。原國家安全委員會會亞洲問題專家邁克爾·格林(Michael Green)說:“兩國之間肯定有觀念上的碰撞。我們能意識到這點,並避免發展成冷戰式的衝突,這是非常重要的。” 是否可以把這當成真正的文明衝突呢?過去5年,美國政府一直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花去了大部分時間。威脅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就當美國軍隊繼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與伊斯蘭激進派戰鬥時,華盛頓似乎同時也和北京就貿易政策、人權、全球化和其他問題,展開了一場不顯眼,但是,綜合性的意誌和意識的角力。比試的結果,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哪一種政府係統會更多地出現在發展中國家。 美國要求的逐步升級引發摩擦 雖然目前汽車炸彈占據了新聞頭條,但是至少可以認為,就長期而言,像胡錦濤這樣外表溫文爾雅的中國領袖,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和理念是一個更強大的挑戰。 顯然,布什政府中的保守派就持有這種看法。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對中國快速發展的軍事力量發出的警告,或者國會對中美兩國高達2,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逆差表現出來的不滿,以及就民主、自由言論和宗教信仰等問題上雙方根深蒂固的差異,都是明顯的例證。五角大樓於今年2月公布的四年一度的國防評估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即QDR),視中國為美國利益的潛在威脅。這些都預示,往後中美摩擦隻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漢學家和克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說:“白宮想在所有地方都撒播民主的種子。這種觀念,對中國人來說形同詛咒,因為這等於在說:『我們的目標是推翻你,改變你的政府』。” 美國官員們稱這種詮釋太字麵化。一名官員解釋:“推翻暴君可能要數代人的時間。”盡管如此,中國官員對美國的目的仍然感到不解是情有可原的。克林頓時期,與中國“接觸”是首要國策。然後,布什當政的頭幾年裏,政策又變成了,讓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例如,加入世貿。在這之後,美國的策略又有最新變化,副國務卿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提出,應當說服中國成為國際係統裏的“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換句話說,就是北京應該改變以往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積極與世界列強一起解決棘手的國際問題。 美國這種對中國的要求逐步升級的方式,幾乎肯定引發摩擦。中國不可能在像宣傳民主,或者快速放寬管製等問題上,與美國保持同樣的心思,因為,中美兩國仍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人在心理上,既不想多管閑事,也不想被人說教。就像政治風險谘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研究與分析主任哈裏·哈丁(Harry Harding)說的那樣:“遊戲變了,我們在一係列新問題上正在對中國采取強硬的路線。”哈丁舉例說,美方就希望中國能更積極的宣傳世貿的自由貿易理論,希望中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說,他們也可以像中國一樣,從全球化中獲益。但是,到目前為止,北京一直沒有在自由貿易的問題上改口。 中國對美國是一個獨特挑戰 哈丁說,中國對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挑戰,因為,她已經成為一個“多維強國。”冷戰期間,蘇聯對美國來說,就算不是威脅,也是一個挑戰,但是,即便是挑戰,也隻在一個方麵:她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當時,蘇聯的經濟還非常軟弱。1980年代的日本成為美國需要認真看待的經濟競爭者,但是,它並不是一個軍事強國。相比之下,中國不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都越來越強大,並不斷的使用她的“軟力量”,來達到他們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 而且,中國的崛起,在無意中影響到了美國在一些更危險的地區散播自由貿易和政治自由的公開目的。據稱,上周攻擊乍得首都的叛軍使用的中國造武器就是由蘇丹政府提供的。(蘇丹否認幫助了叛軍。)而蘇丹是個盛產原油的中國軍火客戶。根據一些專家分析,北京還通過向同樣盛產原油的安哥拉提供20億美元的貸款,使得政府減輕了被要求加強經濟透明度的壓力。津巴布韋惡名昭彰的總統羅伯特·穆加貝(Robert Mugabe)就是依靠中國的貸款和軍事支助維持權力的,金錢意味著可以保證黃金和白金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非洲問題專家何文平(He Wenping英譯)說:“人們說穆加貝是獨裁者。但是,誰的判斷才是最終的?穆加貝是靠選舉產生的總統,我們應該承認這點。” 中國采取的一種有意的不帶偏見的不判斷(nonjudgmental)態度,也在阻礙緬甸的政治進程。當地軍政府完全要依靠北京的慷慨才能避免他們的經濟陷入崩潰。在曼德勒,中國資金幫助他們建造購物中心、新長城旅館和住宅區,使得當地貧窮的緬甸居民都被趕到市郊。中國官員並不僅僅是因為緬甸在印度洋地區和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戰略位置才寵著緬甸軍政府的,還有一個理由是,是北京的內在願望不希望同樣的壓力施加在其他國家,最終導致他們跟北京疏遠。原聯合國駐緬甸特使紮利·伊斯梅爾(Rizali Ismail)說:“中國可能是唯一可以在實質上影響軍政府,讓他們采取改革、步入民主社會的國家。但是,他們一直保持他們的不幹涉外國內政的態度。坦白地說,聯合國對此非常失望。” 伊朗可能就是中國道德務實主義阻礙華盛頓的“自由議程”(Freedom Agenda)的最好例子。“自由議程”是要使促進民主的努力製度化。就本質而言,布什政府視伊朗為“邪惡的”政權。把提倡人權當成洪水猛獸的北京則視伊朗為原油和天然氣資源,並與伊朗簽署了一份近1,000億美元的能源交易。隨著華盛頓督促國際社會對伊朗的核項目采取行動,這很顯然是兩國關係的一大心結。上周,中國向德黑蘭派遣特使,試圖打消國際社會對伊朗采取封鎖的念頭。 北京甚至開始侵入美國後院,拉攏美方的傳統盟友,與巴西等民主國家展開友好外交。過去5年裏,拉丁美洲出口至中國的產品飛漲了600%。同時,中國政府幾乎一半的海外直接投資都注入到了拉丁美洲。已退休的美國前駐玻利維亞大使曼紐爾·羅切(V. Manuel Rocha)說:“除了已經解體的蘇聯外,我從未見過另外一個國家的崛起,可以與美國獨霸全球的影響力相提並論。但是,這就是中國開始做到了的事情。”現在,羅切就建議拉丁美洲公司考慮投入中國市場。 中國“自己活,也讓別人活”的模式更有吸引力 中國吸引這些國家的,並不僅僅是資金,中國的“自己活,也讓別人活”(live-and-let-live)的態度,以及支□高速成長的中央計劃模式,都同樣令他們著迷。1980年代和1990年代之間,拉丁美洲國家都非常關注所謂美國由新古典理論推導出的“華盛頓共識”。當時,一係列的市場經濟、私有化、自主化和自由貿易理論,被視為經濟成長的催發劑。但是,由於當地各種各樣的學術和政治問題,“華盛頓共識”沒有見效。 現在,從委內瑞拉蘇丹到尼泊爾的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提出了欣賞“北京共識”的理論,認為這是取代美國改革理論的方案。香港科技大學的漢學家崔大偉(David Zweig)說:“中國有驚人的發展速度,人們都注意到:中國在沒有政治改革的情況下成功地完成了經濟改革,人們都想知道北京是怎麽做到的。” 對美國來說,這絕不僅僅隻是丟麵子的事情。例如,自2004年以來,北京多次派遣軍事代表團前往拉丁美洲國家,進行高規格的軍事交流。去年,在國會前作證的美國陸軍上將、駐邁阿密的南部指揮部將軍布蘭茨·克拉多克(Bantz Craddock)就表示,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勢力日益增強,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新興力量。克拉多克把中國在拉丁美地域上升的影響力與布什政府削減向幾個拉丁美州政府提供軍事資助的政策做比較,並警告說,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華盛頓可能會失去“教導他們有關我們的民主價值、理想和信仰的機會。”上周,南方指揮部就向加勒濱海地域派遣航空運輸大隊進行軍事演習,目的就是讓當地盟友寬心,表示華盛頓不會放任中國侵蝕拉丁美洲的運動不管。This is more than a loss of face for the United States. Beijing's armed forces, 另外,一些美國官員嘲笑那些認為北京的道德中立政策投合國際社會心意的觀念。一名匿名布什政府官員說:“當我與其他國家的人交談時,我從來沒聽人說,『我喜歡中國的版本。』事實上,除了和平與不幹涉外政外,中國人沒有什麽真正的設想。”更重要的是,這些美國官員們認為,北京對不幹涉外政的強調隻是一種幻想,而不是實際可行的理論。如果中國希望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重要的地位,他們就不可能守住這條原則。胡錦濤的信條是讓每個國家尋找自己的道路,用句中國諺語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歐亞集團的哈丁指出,“我們對津巴布韋、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的擔憂,並不僅僅是抽象的道德主義。其中也有政治風險,而中國也不能脫離這個圈子。他們並不是免疫的。” 就他們看來,北京會爭辯說,他們並不想找華盛頓麻煩,也不想把任何理論強加給發展中國家。但是,與此同時,胡錦濤和其他中國領導人強烈的支持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外交部非洲司司長長許鏡湖說:“中國認為,發展和民主不可能隻有一種模式。”這使得某種程度的中美摩擦是必然的。在這場寧靜的思想戰爭變得更公開、更具爭議前,將要靠胡錦濤和布什來磨平兩國之間的一些棱角,理順雙方關係的一些方麵。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