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德國經典倫理大片【鐵皮鼓】The Tin Drum (1979) 1.4G@sharebig

(2007-07-01 18:51:06) 下一個

◎譯  名 鐵皮鼓
◎片  名 The Tin Drum
◎年  代 1979
◎國  家 德國
◎類  別 劇情
◎語  言 德語
◎字  幕 外掛中文
◎IMDB評分 7.6/10 (3,047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8875/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視頻尺寸 640 x 368
◎資源類型    DVDRip
◎片  長 137 Min
◎導  演 沃爾克 舒倫多夫 (Volker Schloendorff)
◎主  演 馬裏奧·阿道夫Mario Adorf
      安格拉·溫克勒Angela Winkler
      大衛·本奈特David Bennent
      丹尼爾·奧布裏斯基 Daniel Olbrychski

◎簡  介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而成為了奧斯卡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隻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出生了,但誰是他真正的父親也許隻有母親阿格內斯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一個"鐵皮鼓"作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裏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敢再搶他的鼓。。。


下載鏈接: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0dsqmmmhqKWdH29

Part2 of CD2:
http://www.sharebig.com/share.php?id=s11dqmhpoqfcJslR2


獲獎記錄

本片獲1979年第32屆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1980年第5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聯邦德國金獎杯大獎
1980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截 圖

[鐵皮鼓].Blechtrommel.Die .1979.DVDRip.XviD.AC3.2CD-CHE.GUEVARA.JPG

[鐵皮鼓].Blechtrommel.Die .1979.DVDRip.XviD.AC3.2CD-CHE.GUEVARA.JPG

注:以下內容泄漏劇情,慎讀!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仆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占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蘇軍攻占了但澤,父親被殺,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複了生長……

  影片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1959年出版的同名長篇小說《鐵皮鼓》,導演施隆多夫忠實了原作荒誕、諷刺的基調,通過奧斯卡的視角,看到一個誇張和醜陋的世界。為了達到影像上的逼真,展示奧斯卡的視點,片中有多處從膝蓋高度拍攝的鏡頭,以此把"成年人"的世界詮釋成稀奇古怪的性和政治啞劇,甚至達到了荒誕的程度。這一切更像一個想象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是怪誕的提線木偶,他們有過分誇張的企圖和言過其實的欲望。片中隱喻和象征手法的運用,為影片的荒誕和怪異增加了深度。鐵皮鼓這一道具在影片中起著重要作用,其實它和奧斯卡所具有的的特異功能一樣,蘊含著顛覆醜陋現實的意義。

影片評論:知識分子的逃脫與落網——《鐵皮鼓》試讀解 新德國電影的主將之一施隆多夫在影片《鐵皮鼓》中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紛繁的象征體係,諸多人物及事物均有不同的意指,因而看完影片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鐵皮鼓象征了什麽?奧斯卡這個侏儒以及他的揪心的喊叫又指涉了什麽?

個人認為,作為和奧斯卡幾乎同齡的施隆多夫正是借奧斯卡這一形象表述了第三帝國時期一代知識分子的角色扮演,他們的逃脫與落網;而鐵皮鼓與叫喊聲則分別指涉了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話語方式。個人以為,知識分子話語既有別於官方的威權話語,也有別於以生存利益為原則的民間民間話語,它應該是一種始終保持清醒不為利誘不為權傾的獨立的存在。

影片的第一個段落就暗示了知識分子的產生方式。奧斯卡的外祖父在士兵的追趕下逃到了外祖母的裙子下,於是有了奧斯卡的母親。換言之,知識分子是在威權話語的逼迫下,民間話語以生存及享樂的原則下產生的。民間話語中的男性角色需要在女性四層裙子的庇護下得以偷生,並最終下落不明。就奧斯卡本人來說,他的出生也很值得懷疑,到底誰是他的生父?阿爾法德還是布朗斯基?這樣的設計質疑了知識分子產生的社會道德基礎和其合法性。這也直接導致了奧斯卡對出生的恐懼。然而,鐵皮鼓作為信仰、良知、道德、正義的代名詞引誘了奧斯卡的出生,“恰恰是錫鼓阻止了我重回母胎的強烈願望(奧斯卡語)”,如同任何亂世下知識分子的產生總是有一連串冠冕堂皇的理由。

由於目睹了成人世界的無恥墮落,奧斯卡以一記逼真的假摔而拒絕成長。也就是在那一瞬間,奧斯卡將自己與民間話語中享樂原則區別開來,代之以自己特有的話語方式:嘶喊。任何人隻要敢搶他的鐵皮鼓/道義,他就報之以嘶喊的話語方式,以此來警醒麻木中的人們。在反抗了墮落了的民間話語之後,奧斯卡自然開始反抗起威權話語。學校和醫院作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奧斯卡毫不留情麵地震碎了老師的眼鏡(同化符號)和醫生的標本瓶(禁錮符號)。

施隆多夫也不忘展示蘊藏於人性中不為察覺的惡,那是他和幾個孩子們嬉戲的場麵,玩伴們殘忍地將青蛙置於沸水中,向其中撒尿,並強迫奧斯卡喝“湯”;一邊的成人熟視無睹地剝著獸皮。看來知識分子受迫害不僅是中國才有的事。

奧斯卡對民間話語的認知也體現在母親安妮與布朗斯基偷情的那場戲中,那是在安妮和布朗斯基迫不及待行樂之時,鏡頭向上搖至一副裝飾畫,畫的內容正是眾美女在林中享樂。在目睹這一切後,奧斯卡衝上鍾樓打起他心愛的鐵皮鼓,發出他動人的嘶喊。

納粹舉行歡慶儀式的段落非常精彩,奧斯卡用他的鼓聲打亂了整個儀式的進行節奏,使之最後成為了一場無聊的狂歡。我猜想施隆多夫想要表達的是隻要運用正義的力量,知識分子話語完全有力量打破甚至解構官方的威權話語。

奧斯卡在民間和官方的雙重話語壓迫下奔逃著,他也向上帝提出過發問。他將鼓和棒槌交給教堂中的天使塑像,一遍遍地發問:“打鼓呀,你為什麽不打鼓啊?”神甫卻無情地終止了他的妄想。

高潮出現在攻打波蘭郵局那場戲,奧斯卡試圖和表舅站在一起,然而在隆隆的炮火聲終於壓倒了他的鼓聲,他的鐵皮鼓也被高高的懸置起來,嚐試著想要拿到它的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猶太人的玩具店被毀於一旦後,奧斯卡的脫逃以失敗告終。

侏儒貝布拉是決定奧斯卡其後成長軌跡的一個人,與奧斯卡的鼓聲和嘶喊不同,貝布拉的技藝具有充分的表演性,這使得奧斯卡意識到話語原來也可以用來作秀。他終於成為納粹營前的一個小醜,臣服在威權話語的腳下。這令人想起哲學家海德格爾,與納粹的同流合汙成為他生命中永遠無法抹去的汙點。

同時,麵對瑪利亞和戈莉拉的誘惑,奧斯卡終於也在男歡女愛的享樂中淪落了。在納粹營房屋頂,眾侏儒享樂的場麵宣告了知識分子良知的泯滅。在威權話語和民間話語的雙重引誘下,奧斯卡最終落網了。

影片最後,奧斯卡間接地殺死了無能的父親,下葬的那一刻,奧斯卡決定重新開始長高,“兒子”投來的石塊將其擊昏,他跌落在父親的屍體上。施隆多夫對知識分子的未來還是給出了不少的希望。

施隆多夫通過影片表達了對第三帝國下一代知識分子的思考,自省的也是自諷的。知識分子的侏儒化不僅僅是二戰中德國的問題,匈牙利導演薩博的名片《摩菲斯特》講述的也是異曲同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同樣值得大多數沉默的中國人思考。

鐵皮鼓

作者:君特·格拉斯


中譯本序
◎第一篇
肥大的裙子木筏底下
飛蛾與燈泡照相簿
玻璃,玻璃,小酒杯課程表
拉斯普庭與字母塔樓歌聲的遠程效果
演講台櫥窗
沒有出現奇跡耶穌受難日的菜譜
棺材一頭小赫伯特·特魯欽斯基的背脊
尼俄柏有信有望有愛

 
◎第二篇
廢鐵波蘭郵局
空中樓閣他躺在薩斯佩
瑪麗亞汽水粉
特別新聞把昏厥帶給格雷夫太太
七十五公斤貝布拉的前線劇團
參觀水泥——或神秘,野蠻,無聊接替基督
撒灰者耶穌誕生戲
螞蟻大道我該不該呢
消毒劑在貨運車皮裏長個兒
◎第三篇
打火石與墓碑北方幸運女神
四九年聖母刺蝟
衣櫃裏克勒普
在椰子纖維地毯上在洋蔥地窖裏
在大洋壁壘或地堡不能同水泥分家無名指
末班有軌電車或朝拜密封大口玻璃瓶三十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onnenmilch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a lot for the links of the tin drum!!!!!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