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互聯網15歲生日 英媒評出改變世界的15個網站 (ZT)

(2007-03-13 19:03:27) 下一個
本月,World Wide Web迎來15歲生日。在短短15年裏,網絡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購物到訂購飛機票,從寫博客到聽音樂,網絡已滲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觀察家報》評選出了迄今為止15個最有影響力的網站。

  德國人喬納森·古騰堡在歐洲首創活字印刷術,被西方認為是印刷之父。他的印刷改變了世界,但是他卻沒能活著看到自己所發動的廣闊革命。假如你在 1468年——古騰堡去世之時——告訴他,他於1455年出版的聖經將削弱天主教教會的權力;推動文藝複興;使現代科學崛起成為可能;創造新的社會階層;他將一臉茫然,不明白你在說什麽。但是,今天,就在我們中間有一個人有著與古騰堡類似的成就,他卻活著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成果。他就是提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他發明了一套係統,將互聯網變成出版媒介。1955年6月8日,伯納斯·李出生在英國倫敦的西南部,他的父母都是英國計算機界的名人,曾參與了英國第一台商用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他從小便耳濡目染。但他真正開始研究互聯網是在加入日內瓦的CERN(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後。作為一名軟件工程顧問,他編寫了一個名為 “Enquire”的信息處理工具,它就是World Wide Web(簡稱www,萬維網)的最初概念。經過一番努力,1989 年,伯納斯·李在Enquire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 Hypertext(超文本)重新構造信息係統的設想,並設計出供多人在網絡中同時管理信息的超文本文件係統。1990年,他在當時的NeXTStep網絡係統上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網絡服務器(Web Server)Httpd和第一個客戶端瀏覽編輯程序WWW。同年12月,CERN首次啟動了萬維網並成立了全球第一個WWW網站 info.cern.ch(至今仍是CERN的官方網站)。15年前—— 精確地說是1991年8月6日——伯納斯·李在alt.hypertext新聞組貼出了一份關於World Wide Web的簡單摘要,這個日子因此被標誌為WEB頁麵在Internet上的首次登場。伯納斯·李還提出了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WWW的概念。

  WWW以驚人的速度成長。今天,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Yahoo的研發部負責人說,目前公開出版的網頁有400億頁,但網頁的實際數量可能比被搜索引擎編入索引的還要多400至750倍。每分鍾,又有數千個新的頁麵加入。

  以任何標準,WWW都代表了我們信息生活的巨大變化。奇怪的是,它的出現才隻有短短15年的時間。事實上,可以說還不到15年,因為1993年,當第一個圖形瀏覽器出現之後,WWW才走向主流。更加奇怪的是,我們已經把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物。我們從網上購買書籍、折扣機票、下載音樂和電影,似乎這樣做是世界上最自然的事情。我們從網上獲知羅浮宮或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開放的時間。我們從網上辭典查詢詞語的意思;通過Craigslist之類的分類信息網站尋找出租公寓,合租夥伴。在eBay(或淘寶)上你可以出售、購買幾乎任何東西(身體器官除外)。連孩子們也會用google搜索圖片。你還可以在 Flickr上發表自己的家庭照片,在YouTube上發表家庭錄像。在赴盲目約會前如果對對方有所懷疑,還可以用Google查一查他(或她)的底細。

  這一切都已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要明白這個世界到底經曆了多大的巨變,隻要回想15年前。那時,Amazon還僅僅是南美洲的一條河。 eBay也就是個拚寫錯誤。Yahoo是《格列佛遊記》中的野人。googol是一個龐大的數字(10的100次方)。分類廣告還密密麻麻地刊登在報紙上。Encyclopedia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簡稱。

  為了慶祝WWW誕生15周年,英國《觀察家報》評選出對世界和人們(當然主要是英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15個網站。

  1. eBay.com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誕生:1995年由皮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在美國創建
  用戶:1.68億
  定義:拍賣和購物網站(eBay中文:www.ebay.com.cn

  在eBay上禁止買賣人體器官、煙花、槍械、撬鎖工具和動物,但是除此之外,你可以找到幾乎其他任何東西:房子、假胡須、二手內衣、絕版玩具、歌星布蘭妮嚼過的口香糖,當然還有pez卡通糖果盒。
  據說Pez糖盒正是奧米迪亞創辦eBay的根源。他的未婚妻擔心搬到矽穀後將再沒有機會擴大她的Pez收藏。奧米迪亞於是開發了一個網上舊貨市場,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光顧。網站名字源於奧米迪亞的技術顧問公司Echo Bay,第一宗交易的貨物是一隻壞掉的激光指示器。

  在那之後,情況大為改觀。人們在eBay上花掉的時間遠超過其他網站。eBay號稱在全球擁有2億用戶,eBay已經成為網上拍賣的代名詞,它早已不是一個隻賣舊貨的網上跳蚤市場。跨國公司也開始用它銷售新產品;許多人辭掉了自己的工作,整天以eBay為業。用eBay上癮的人滿口“負麵信息反饋”,總在抱怨被 “狙擊手”搶拍到了心儀的商品。eBay擁有PayPal(在線交易公司)和Skype(網絡語音溝通工具),使交易過程易如反掌。

  2. wikipedia.com

  誕生:2001年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在美國創建
  用戶:91.2萬人/天
  定義:在線百科全書

  吉米·威爾斯生長在亞拉巴馬州一個偏僻小鎮Hunstville,他的學校隻有1間教室,他們班一共隻有4個學生。他的許多數時間都耗在看百科全書上,但是讓他懊惱的是:這些書的視野都很保守;它們很難查閱,信息過時。
  2001年1月,他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Wikipedia是一個免費在線百科全書,與傳統百科全書的基本差異在於:它可供所有人查閱,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它的編輯。如果對某一詞條,你有什麽需要補充的地方——無論是有一兩處數據修正還是一大段的附加文字——Wiki的模板都可以輕鬆實現。在新文本輸入幾分鍾後,Wiki軟件就能使詞條得到更新。在上麵你可以找到幾乎任何信息——比如如何製作玻璃;太空探索中對尿布的使用,等等——假如果真有什麽缺失的信息,你,任何人都可以補充上去。

  像任何蓬勃生長的事業一樣,Wiki也找到了不少批評。偶爾,一兩篇誹謗文章會在wiki上隱藏幾個月不被察覺。比如,不久前有人誣陷羅伯特·肯尼迪的一位前助手與他的謀殺有牽連。但是威爾斯說,誹謗和蓄意破壞者畢竟是少數,這些錯誤通常很快被其他 Wiki用戶糾正。“那些經常使用Wikipedia 的人欣賞它的真正價值,也學會了信任它,有時某個惡作劇者會提交一張希特勒的照片冒充喬治·布什,但1個小時內就會有人糾正這個玩笑。”

  3. napster.com

  誕生:1999年肖恩·範寧(Shawn Fanning)在美國創建
  用戶:50萬付費用戶
  定義:文件分享網站

  1998年,美國東北波士頓大學的一年級新生、18歲的肖恩·範寧為了能夠解決他的室友的一個問題——如何在網上找到音樂而編寫的一個簡單的程序,這個程序能夠搜索音樂文件並提供檢索,把所有的音樂文件地址存放在一個集中的服務器中,這樣使用者就能夠方便地過濾上百的地址而找到自己需要的MP3文件。到了1999年,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叫做Napster的程序成為了人們爭相轉告的“殺手程序”——它令無數散布在互聯網上的音樂愛好者美夢成真,無數人開始使用Napster。當然,唱片公司擔心利益受到侵害,迅速對Napster發起攻擊。2000年,Napster的流行度達到顛峰,擁有 7000萬注冊用戶,不久範寧的公司被勒令支付數百萬美元的拖欠版稅。這使Napster原來的免費模式宣告終結。德國貝塔斯曼公司最終收購了 Napster,將其變成一個付費下載Mp3網站。Napster雖然合法化了,卻失去了原來的魅力。事實上,Napster證明了網上自由分享音樂並不會傷害音樂家,相反,它幫助了許多人啟動他們的音樂事業。從技術上說,Napster也是一個非同意義上的起始,他標誌著P2P軟件成功進入人們的生活。

  4. youtube.com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誕生:2005年查德·赫利(Chad Hurley)、陳士駿(Steve Chen)和喬德·卡林(Jawed Karim)在美國創建
  用戶:每天有1億條短片被瀏覽
  定義:視頻分享網站

  2004年末,San Mateo某個車庫裏,當查德·赫利和陳士駿在琢磨如何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把他們拍攝的搞笑晚餐會錄像放到網上與眾人分享時,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的發明將會造成多大的衝擊。這兩名前PayPal公司雇員於2005年2月啟動了簡單易用的youtube。今天,它一躍成為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每天的瀏覽量達到4000萬次。通過網絡的群眾力量和口口相傳的宣傳方式,youtube迅速從一個分享家庭錄像的網站變成了一個包羅萬有的視頻網站,在上麵你甚至可以找到上世紀70年代的電視短片和古老的MTV。它也成為了業餘電影製作者展示才能的地方。比如,十多歲的 David Lehre因為在youtube上發布短片《MySpace電影》一炮而紅,已經有電影公司向他發出邀請。

  並非所有電影公司都願意看到他們擁有版權的古老影片片段被人貼到網上任人觀看。陳士駿說:“我們的目的不是偷竊,當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要求我們撤消某些涉嫌侵權的視頻時,我們照辦了。”事實上,兩周前,NBC剛宣布,計劃與YouTube合作,在該網站發布情景喜劇《辦公室》和談話節目《周末午夜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預告片,未來還可能在網站上發布整集節目。已經有多家公司提議購買YouTube,但赫利和陳發誓,他們絕不會出售。兩個人繼續在他們的 San Mateo小閣樓裏工作,招募了27名雇員,繼續想方設法讓網站更方便易用,與此同時,他們也和許多大電影公司簽定了利潤可觀的合作協議。


  5. blogger.com

  誕生:1999年,伊萬·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在美國創建
  用戶:1850萬
  定義:博客出版係統

  上世紀70年代,在伊萬·威廉姆斯生長的內布拉斯加州,電腦是非常罕見的東西。可是當他一開始接觸電腦,就深受吸引。上世紀90年代,同樣的引力讓他來到加利福尼亞。他和兩個朋友創建了Pyra實驗事。最初,他們為公司編寫項目管理軟件。這是件沉悶而毫無魅力的工作。可是,不久他們創造了 blogger,世界從此改變。

  威廉姆斯說:“有趣的事是,最初開始籌劃Blogger時,我還很猶豫,因為看不到商業前景。我們搞的是公司,需要賺錢。我們看不出,這個業餘愛好怎麽能夠帶來財富。”這個業餘愛好就是寫博客,寫網絡日記——記錄自己的思想、生活、觀察、發表評論。上世紀90年代,博客已經在IT從業者中成為時尚,但是它需要建立並維護自己的網站;沒有相關技能的人被排除在外。威廉姆斯發明了一個工具,它使在網上發表自己文字就像文字處理一樣簡單。可以說,怎樣強調這一革新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它不僅僅創造了一種新的創造表達形式,還將媒體徹底顛覆。

  過去,新聞內容都是由媒體企業發布,供大眾被動消費。在Blogger出現後,人民大眾就是內容。他們寫自己的生活,寫朋友或他們的寵物貓(在早期博客裏有很多關於貓的內容。)單一的博客或許並沒有多少讀者,但是,整合起來他們的力量不容忽略。

  誰也不知道網上到底存在多少博客。有人統計,每分鍾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博客。如果沒有Blogger,這一場革命或許還是會發生,但是肯定要晚得多。

  威廉姆斯說:“無論如何,類似的東西可能會出現。事實上確實有許多類似的東西。Blogger隻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樣重要的是它出現得恰逢時機。”


  6. friendsreunited.com

  誕生:1999年史蒂夫和朱麗葉·潘克赫斯特(Steve & Julie Pankhurst)在英國創建
  用戶:1500萬
  定義:校友重聚網站

  2000年7月,當互聯網泡沫在他們周圍破滅時,史蒂夫和朱麗葉·潘克赫斯夫婦倆正準備發起一種網絡新現象。去年12月, Friends Reunited網站以1200萬英鎊的高價格被賣給ITV。這個網站是朱麗葉的創意。懷孕時,她突然發瘋地想要知道過去的同學們離開學校後都在幹什麽。她的丈夫史蒂夫是一位電腦程序員,正與生意夥伴賈森·波特策劃一個原創的網絡點子。朱麗葉想到了一個滿足她的最新嗜好的網站。她頗費唇舌才說服他們。“最終”史蒂夫說,“我設計Friends Reunited完全是為了讓她閉嘴。”

  這一網站起步緩慢,最初,每天隻有6、7個人光顧,但是,2001年初,一切發生改變。當地一家電台在節目中介紹了 Friends Reunited,數萬人試圖同時登陸,導致網站唯一的服務器癱瘓。1個月內,網站用戶從3000人增加到1.9萬人。夫婦倆每天必須工作18個小時。 Friends Reunited迅速成為在英國家喻戶曉的名字,注冊用戶激增到數百萬。

  7. drudgereport.com

  誕生:1994年由馬特·德拉吉(Matt Drudge)在美國創建
  用戶:每天800萬至1000萬頁麵瀏覽量
  定義:新聞網站

  從1994年問世以來,drudgereport(德拉吉報道)已從八卦的新聞簡報發展成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媒體之一。今天,德拉吉報道早已演變成網站drudgereport.com。它那陳舊、沒有任何修飾的頁麵掩蓋了它真正的影響力。在過去12個月,它的點擊量達到350億次;拜訪者認為它是瀏覽突發新聞的首選之地。

  喜歡戴軟呢帽的馬特·德拉吉縱覽電視、互聯網,尋找傳聞和流言,然後把它們當作頭條張貼到自己的網站上。大多數時候,這些報道隻是與傳統新聞網站的鏈接。偶爾,德拉吉也自己操刀。1998年,他第一個捅出了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性醜聞。

  今年,38歲的德拉吉被《時代》周刊評選為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他自認為是不受編輯和廣告商支配的前衛新聞人。而他的批評者,尤其是來自左派的批評者,認為他的報道偏向保守、充滿惡意、毫無顧忌、錯誤連篇。

  1997年,德拉吉報道的一篇文章指控白宮助理Sidney Blumenthal虐待妻子。這篇不實報道讓德拉吉惹上了索賠3000萬美元的官司。指控於2001年被撤消。2004年6月,德拉吉又因為錯誤報道總統候選人約翰·克裏與實習生有染而公開道歉。

  德拉吉被貼上過無數標簽:民主的威脅、帶調製解調器的笨蛋、大膽無謂的媒體行外人,等等,但是他在美國傳媒中的重要性卻是無可爭議的。

  8. myspace.com

  誕生:2003年,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和克裏斯·德沃夫(Chris DeWolfe)在美國創建
  用戶:1億
  定義:社交網站

  3年前,當生業學院畢業生克裏斯·德沃夫與朋友兼前樂隊成員湯姆·安德森創建MySpace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個交友網站很快將號稱擁有1億成員。兩個人設想是把其他在線社區(比如Friendster, Tribe.net 、 LiveJournal等)的特色綜合起來,再加上分類廣告等新內容。

  他們調配出了恰倒好處的菜譜:MySpace社區訪問量以每天 24萬的驚人速度增長,使它成為世界上訪問量第4大的網站。德沃夫認為,網站成功的關鍵在於創辦者於用戶們的和諧交流。網站的特色之一是可以上傳、在線聽音樂,吸引了220萬新興樂隊和音樂家假如網站,其中一些人——最著名的是 Lily Allen和北極猴子樂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宜於MySpace的宣傳。

  去年,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此舉讓左派音樂人一時驚慌失措,但是並沒有導致大規模的抵製,因為這個網站的威力和價值已經大到無法忽視。

  9. amazon.com

  誕生:1994年,傑夫·貝左斯(Jeff Bezos)於美國創建
  用戶:在250個國家擁有超過3500萬用戶
  定義:網上零售商,主要銷售書籍、CD和DVD

  地球上最大的書店最初被稱為Cadabra,但是,當一名律師把它的讀音聽成cadaver(屍體)之後,貝左斯決定重新考慮。最終他選擇了 Amazon(亞馬遜),世界第一大河流的名字。80億美元的收入證明這個名字確實起得很恰當。雖然,最初Amazon也是從涓涓細留開始的:它的第一個辦公室位於西雅圖郊外,辦公桌是從舊門板改造的。但是,它很快成為網絡奇跡的典範。1999年,貝左斯當選《時代》年度風雲人物。Amazon的繼續成功來自它大刀闊斧的削價和可靠的信譽。

  10. slashdot.org

  誕生:1997年,羅伯·馬爾達(Rob Malda)在美國創建
  用戶:每月550萬瀏覽量
  定義:技術新聞網站兼網絡論壇

  羅伯·馬爾達說:“我隻是很喜歡玩硬件。”他的網站slashdot.org是為像他一類信息時代的技術狂們創辦的新聞網站,也是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網站之一。《時代》周刊將馬爾達評選為世界100大革新者之一,如此評論說:‘馬爾達為互聯網時代重塑了新聞的內涵。’

  這個網站的大多數文章由用戶撰寫;簡短的新聞摘要下麵有原文鏈接,再接著是長長的討論,有時,一個話題一天可以吸引多達1萬條評論。Slashdot 首創了這種用戶主導的新聞內容,受其啟發的網站包括google新聞和Wikipedia。2002年,該網站在泄露了微軟案判決結果,而新聞曝光時微軟公司和美國政府都尚未得知判決結果。Slashdot效應一詞因而產生,它的指的是,由Slashdot鏈接造成某網站交通堵塞,並導致其服務器癱瘓。

  1997年,21歲的馬爾達開始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博客的東西,也是Slashdot的前身。隨著用戶增加,他既要上大學、做兼職還要管理網站。“有許多個晚上我根本沒時間睡覺。”兩年後,Andover以500萬美元買下Slashdot,馬爾達與其他夥伴瓜分,還共同分享了價值700萬美元的股票。 2000年VA Linux(現名Va軟件)以9億美元收購Andover。現在Slashdot有10名雇員致力於網站維護。他們大多數住在加州。馬爾達留在密歇根,擔任Slashdot董事。他於2002年在網站上向妻子凱瑟琳求婚。

  11. salon.com

  誕生:1995年大衛·塔波特(David Talbot)在美國創建
  用戶:每月250萬-300萬訪客
  定義:在線雜誌和媒體公司

  Salon(沙龍)可以說誕生於一次罷工。1994年,《舊金山觀察家報》停刊數周。期間,幾名記者自學會了HTML,決定用新技術辦一分報紙。他們發現這段經曆相當刺激,又自由。《觀察家》的美編大衛·塔爾波特最終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創辦了他一直向往的網上報紙。沙龍原本是一個討論書籍的論壇,但是,編輯們不久意識到,它必須更具新聞性。他們的目標是辦一份“精明的小報”,不害怕創新、出位,但保留新聞的嚴肅。塔爾波特認為,戴安娜王妃之死和萊溫斯基醜聞標誌著在線新聞時代的來臨。這兩起事件證明,網絡更加敏捷,更八卦,可以自己不斷更新,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參與。沙龍的《席間閑談》論壇在新聞機構和起讀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新的關係,允許讀者把自己寫進新聞。

  沙龍毫不畏懼醜聞揭發。當塔爾波特決定刊登一篇關於亨利·海德——斯塔爾報告後參與審判克林頓的共和黨醫院——的報道時,他遭遇來自各方的批評,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員工。這篇報道揭露了海德30年前的一次婚外戀。主流媒體—— 更別提主張彈劾克林頓的右派——認為這種翻舊帳的行為太卑鄙,且毫不相幹。塔波特回憶起,他還曾因此收到過炸彈威脅、死亡威脅……“但我想,身為新興的媒體如果不冒險嚐試別人不敢刊登的東西,那麽還有什麽新意?”

  雖然在新聞上大獲成功,沙龍卻一直麵臨財政危機。有幾次,它幾乎就要倒閉。有一次,塔爾波特被迫炒掉了他的妻子。最終付費訂閱和網絡廣告拯救了它。現在,塔爾波特認為,沙龍的競爭者是《紐約時報》等擁有強大網站的大新聞媒體。

  12. craigslist.org

  誕生:1995年克雷格·紐馬克(Craig Newmark)在美國創建
  用戶:每月網頁瀏覽量達40億
  定義:城市網上社區,設有分類廣告和論壇

  Craigslist是互聯網上設計最簡陋的網站之一,它也是最強大的網站之一。它就是一個免費的布告欄。但是驚人的受歡迎程度賦予了它強大的力量。想尋找出租公寓?賣掉一輛舊車?找一份工作?找個人共度長夜?Craiglist都能提供答案。而且完全免費。它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的城市生活。它甚至謀殺了報紙存在的一大原因——分類廣告。Craigslist上幾乎所有內容都是免費的,它很少審查廣告,它的讀者數以百萬,在它上麵刊登廣告比在當地報紙上登廣告更加有效率。

  這個網站由有著嬉皮士精神的克雷格·紐馬克創辦,最初隻是紐馬克設計的一個自動發送email的軟件,通過這個軟件,紐馬克可以通知他的朋友將要在舊金山舉行的各種文化和藝術活動的消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要求加入email發送名單,很快他就感到這個email發送係統無法承擔這麽大的發送量。於是,他設計了一個網站,感興趣的人可以隨時上網查閱。從卑微的起步開始,Craigslist已經成長為數百萬美元的生意。但是紐馬克拒絕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拒絕給廣告收費。

 13. google.com

  誕生:1998年,拉裏·佩奇(Larry Page)和塞爾季·布林(Sergey Brin)於美國創建
  用戶:10億次搜索/天
  定義:搜索引擎和傳媒公司

  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它的名字已經被列為動詞。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它是曆史上增長最迅速的公司,它的兩創始人各自身價都接近130億美元。

  佩奇和布林設計的搜索方式對於google的成功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們決定不按照搜索單詞在網頁中出現的次數排列網頁,而是根據網頁與其他網站鏈接的頻繁程度排列次序。另一個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網站簡潔的設計,這使它比競爭者更快,更便於使用。

  從這樣簡單的基礎上,一個龐大的帝國逐漸形成,並衍生出眾多分支:郵件(Gmail)、新聞(Google News)、價格對比(Froogle)、地圖測繪(Google Maps)、文學(Google Book Search)、免費電話(Google Talk),和最野心勃勃Google Earth——利用衛星圖片所拚湊的一個日益完整、詳細的虛擬地球。Google的公司格言是Don't Be Evil(不要作惡)。

  14. yahoo.com

  誕生:1994年大衛·費羅(David Filo)和楊致遠在美國創建
  用戶:4億
  定義:門戶網站兼傳媒公司

  它的頁麵點擊次數達到每天34億次,是互聯網上訪客最多的網站。但是近年來,Yahoo!的光芒被Google遮蔽。兩家公司都由斯坦福大學畢業生創建,都從小規模發展起來,並迅速成長為廣受歡迎的搜索引擎。在早期引擎成功的基礎上,Yahoo!也想郵件、即使短信、新聞、遊戲、網上購物和其他領域發展。

  它也開始收購其他公司,比如Geocities, eGroups和網絡電台Broadcast.com。Yahoo!經受住了網絡刨沫的破滅。2001年,前時代華納公司首席執行官Terry Semel加盟Yahoo!,開始探索廣告之外的網絡財路。

  15. easyjet.com

  誕生:1995年,Stelios Haji-Ioannou在英國創辦
  用戶:去年達到3000萬
  定義:折扣航空公司

  1995年,Stelios Haji-Ioannou從父親(一為船運大亨)那裏借了3000萬英鎊,租借了兩架二手波音飛機,開始了他的廉價航空公司,從倫敦到蘇格蘭隻需要29英鎊。

  EasyJet是第一家英國廉價航空公司,也是最早通過互聯網接受訂票的航空公司,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捧場。Stelios說:“一開始幾乎沒有人知道我們和我們的網站1145678.com。於是我說,像這樣可裝不滿飛機。吸引來的隻要幾個整天搗鼓計算機的家夥。1997年,我們用1000英鎊購買了域名easyjet.com,建立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網站。當時,我們在飛機機身上印著一個電話號碼,在網站上用另一個號碼。一周接一周,我們目睹用戶的逐漸增加,終於有了信心,我們在1997年4月正式啟動網上訂票。Stelios說這其實是最簡單的辦法:把工作轉給顧客自己。而這也使他成為一位網絡信徒。在easyJet之後,他又創辦了網絡連鎖咖啡店,所有15家咖啡館都有網絡連接。

  文:John Naughton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