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甘正傳》 課程:執著
每次想起阿甘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奔跑,心裏都會止不住的傷感,還有振奮。
你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你相信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人嗎?
阿甘不懂得他不能總跟著一個女人幫她打架,也不懂得一個成年人不該總把***話掛在嘴邊。阿甘什麽都不知道,他隻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並且最終他跑到了終點。
另外,《阿甘正傳》還會教給你一個男人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困境中的幽默感。
2.《東方不敗》 課程:才華
男人不應該不看武俠片,如果你隻能看一部武俠電影,你會選擇什麽?我想應該是《東方不敗》.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劍客的身姿隨著劍在空氣中的遊走而起舞,翩若驚鴻,宛若遊龍。金庸的《笑傲江湖》講的是對自由的追求,徐克、程小東、張叔平、李連傑等一幹天才用電影再現了金庸筆下這個瑰麗無比的武俠世界。滄海一聲笑的曲子傳唱至今,成為我們一個幻想的憑籍,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
3.《美國往事》 課程:人生
《美國往事》包含了一個男人在這個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愛情、幻想、責任、衝突。它更像是一場讓人不願醒來的夢,當麵條躺在床上,在溫暖的燈 光和的迷離的電話鈴聲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歲月,這場夢便開始了,直到最後的麵條終於露出笑容,我們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繼續那些不盡的故事。什麽幫派,什麽仇殺,原來都不重要,印象中隻有一個毛躁的少年,偷看一個美麗女孩兒跳舞;隻有一個負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覺;隻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麵對背叛了的友誼,語調平和,不動聲色。《美國往事》帶著你作了一個三小時四十五分鍾的夢。人生如夢,這也許是惟一的感受。
4.《羅馬假日》 課程:愛情
也許《羅馬假日》有點瞎浪漫的嫌疑,但奧黛麗。赫本的出現使它真的成了一部童話。她就像是遊曆人間的天使,美麗得不染纖塵。記者吻過濕淋淋的公主,然後看著她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官邸。那一刻,你是否會在心裏默默地說,“別走”?
在羅馬的宮殿裏,兩個人站得那樣近,也離得那樣遠。喬隻能說:“你的朋友絕不會讓你失望。”而公主也隻能這樣回答,“羅馬,當然是羅馬。”在人的一生裏,即便隻有這樣一刻心靈的相通,也會少卻多少遺憾!
5.《勇敢的心》 課程:勇氣
也許英雄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但英雄一定是無所畏懼的勇士。在你站在霓虹閃爍的街頭,當你麵對卑鄙委瑣的笑臉,你又想起了那個讓你汗顏的華萊士,這時你收起臉上慣帶的笑容,默默地向梅爾。吉布森致敬,從來沒有這麽莊重。因為他讓我們明白,什麽才是真正的英雄。“Freedom !”華萊士臨死前的一聲呐喊,把你的血也點燃了。
6.《辛德勒的名單》 課程:責任
所謂責任,就是未必做得成卻必須去做的事。對於辛德勒來說,救助落難的猶太人是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責任。而把那段曆史搬上銀幕,則是斯皮爾伯格作為一個猶太藝術家的責任。《辛德勒的名單》包含著對受難者的祭奠,對拯救者的敬意,和對光明一定到來的信念。在影片放映後的一片讚譽聲中,斯皮爾伯格平靜地把影片的全部收益捐給了美國的納粹大屠殺紀念館。
7.《肖申克的救贖》 課程:信念
“有一種鳥兒是永遠也關不住的,因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滿了自由的光輝。”
一個人能夠在十五年痛苦的牢獄生活裏,不放棄對自由的向往,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力量?所以他成功了,成功奪回了自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句話:體製化是這樣一種東西,一開始你排斥它,後來你習慣它,直到最後你離不開它。想想看,我們的身體已經有多大一部分被體製化了?
8.《E.T》 課程:童心
如果看《E.T》時你流淚了,你不要害怕也不要慚愧,不管你有多大的年紀。實際上,能夠和孩子們一起為E.T 的遭遇而悲喜,是一件多麽讓人慶幸的事,這代表著我們還有一點童心未曾泯滅,代表著我們有一些夢想還藏在心底。當長著一雙孩子的眼睛的E.T 用超能力讓孩子們的自行車飛上夜空,穿過那輪明月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了震憾?是否對自己一些已經習慣了的東西產生了懷疑?
9.《現代啟示錄》 課程:痛苦
戰爭是一種秩序的破壞,世界上最可悲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戰爭,最痛苦的戰爭電影莫過於《現代啟示錄》。《現代啟示錄》講的是人性的倒退,秩序的破壞。但文明的進程卻沒有人能夠阻擋。
10.《第七封印》 課程:哲思
我不敢說我看懂了《第七封印》,但如果要我在臨死之前看一部電影,我一定選擇《第七封印》。
【譯名】第七封印
【年代】1957
【國家】瑞典
【片長】96Mins
【類別】劇情
【語言】瑞典語
【字幕】外掛中/英文
【評分】8.4/10 (7,875 votes) top 250: #94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976/
【格式】XviD + MP3
【尺寸】512 x 384
【大小】1CD 50 X 15M
【導演】英格瑪 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主演】Gunnar Bjornstrand .... Jons, squire
Bengt Ekerot .... Death
Nils Poppe .... Jof
Max von Sydow .... Antonius Block
Bibi Andersson .... Mia, Jof's wife
Inga Gill .... Lisa, blacksmith's wife
Maud Hansson .... Witch
Inga Landgré .... Karin, Block's Wife
Gunnel Lindblom .... Girl
Bertil Anderberg .... Raval
Anders Ek .... The Monk
Ake Fridell .... Blacksmith Plog
Gunnar Olsson .... Church Painter
Erik Strandmark .... Jonas Skat
【簡介】
影片透過理想主義的騎士布羅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歐洲大陸上的漂泊生涯,向觀眾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麵對死亡時不同的表現方式,同時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對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針鋒相對的疑問,同時又通過演員約瑟夫一家的生活來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滿了晦澀的隱喻和象征主義的構圖,可以說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風格的一部影片。
騎士布羅克和他的隨從可以說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布羅克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在參加了十字軍東征歸來後,發現自己的祖國被瘟疫吞噬,而東征的行動也是一次十足的虛妄之舉。在他最痛苦的時候,他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但他不甘於在空虛中死去,他與死神展開了一場戰鬥--以棋對弈,布羅克一直在思索的痛苦中,他感覺到生命的虛空和上帝的飄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似乎毫無價值,於是他說"我要利用這個緩期,做一件最有意義的事"。他在向神父(其實是死神假扮的)的懺悔中,對上帝提出了根本的質疑"空虛像一麵鏡子,在裏麵映出空虛的自己,真是令人可怕、恐懼。難道人真的無法看到上帝本來的麵目麽?他為什麽總是隱藏在那些不切實際的神跡之中?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自己,我又怎麽去相信其他的人,那些願意信上帝卻無法真正做到的人以及那些既不願意相信也無法做到的人,他們的命運會怎麽樣呢?我要的不是假設,是智慧,我要上帝親手來顯示他自己......"布羅克是一個痛苦的追求真理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生命充滿了重負,同時他是唯一與死神能夠彼此溝通的人,也因此而被自己折磨著。而布羅克的隨從卻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他對一切事物抱著平靜而習以為常的態度,同時也時常用自己敏銳的觀察力提醒著周遭的人保持自我的清醒。對於死亡和命運的荒謬他從不報以任何的不滿和疑問,他明白一切,也接受一切。他是一個順應著生活並學會在其中嘲謔的人。
假冒偽善的人便是那個神學院畢業的拉法,他徒然地有著上帝的學問和道德卻行使著不義的事,他盜竊死人的財物轉手倒賣,他也挑撥人與人的關係自己做看客。當年正是他欺騙了布羅克加入十字軍,而如今他的欺騙手段越來越卑劣,最終他的生命被瘟疫吞沒。在混沌中生活的人或許代表了很大多數人的形象--鐵匠、鐵匠的妻子、劇團裏的斯卡。而這樣的人恰恰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最多的,他們靠一些生活的本能維持著,沒有明確的信念和道德觀,也沒有對自我的反省意識,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滿足物質和身體的需要。斯卡曾說自己最適合扮演死神的角色,而且還念了一段台詞,可惜這一切對他的生命毫無觸動,當死神真正找上他的時候,就表現出卑微的奴性和殘缺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