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信仰的悲劇-評《enemy at the gates》中的人物丹尼洛夫 轉自網友網?

(2006-07-05 15:26:50) 下一個
信仰的悲劇 - 評《enemy at the gates》中的人物丹尼洛夫
燕子飛時 於 2006-04-21 03:43:42  
  
  一般來說,我是不喜歡看戰爭片的。戰爭就是人殺人,迅速的,赤裸裸的殺人,而且是很多人為了另一小撮躲在最安全地方的人的緣故彼此殘酷殺戮。傳統的戰爭片大致有兩類,西式的往往突出一個頂頂了不起的英雄,殺人的效率特別高,還通常俘獲某個美人的芳心,並很可能有未婚同居的浪漫行為。中式的呢,重點放在戰爭的性質上麵,一方正義,一方邪惡,正義那邊被永恒的真理所照耀,出現許多可歌可泣的自我犧牲,平凡而偉大的英雄人物,邪惡的那邊則基本上都是些狼心狗肺的角色。應該說,讓人失去一切的戰爭確實包括這種種方麵,但是如果一部電影出於利益或宣傳的因素過分強調某個側麵,那麽它除了讓觀眾感到一時新鮮的刺激或接受一堂糊塗的教育課外,是不能真正打動人心,令人深思的。
  
  《兵臨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卻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戰爭片。當然,其精彩之處,並非是具備了典型西式戰爭片的所有要素,而在於它從人性的角度對戰爭中人物包括英雄人物心理所做的細致刻畫。這是一個基於真實曆史的故事,前蘇聯戰士華西理。宋采夫是名狙擊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斃250多人,其中包括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的220多人。影片正是以這場殘酷的巷戰為背景,講述一個來自烏拉爾的默默無名的年輕紅軍士兵華西理如何以驚人的槍法,冷靜的頭腦和誠實的勇氣成為國家英雄。
  
  影片的大致梗概如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雙方傷亡慘重,蘇軍士氣低落,作為總指揮的赫魯曉夫暴跳如雷,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死死守住這個包含了前蘇聯領袖名字的廢墟之城。在政治委員丹尼洛夫的推薦下,蘇軍大力宣傳神槍手華西理的事跡,以鼓舞士氣,激發戰士們的愛國熱情。德軍非常不安地從柏林派來聲譽顯赫的狙擊專家柯寧上校,專門對付華西理。經過一場漫長,殘酷的較量,華西理終於擊斃上校,得以告慰那些為他而犧牲的魂靈。
  
  毋須置疑,事隔很多年以後回頭再看這場戰役,世界都要感謝英勇的蘇聯紅軍成功地擊退納粹德軍。可是具體到每一個曾經廝殺在戰場上的生命,影片的描述還是給了我一定的震撼。也許受小時接觸的書本影響,心目中的蘇聯紅軍,沒有一個不具有鋼鐵般的意誌和最頑強的決心,象保爾柯察金那樣。我從來沒有想像過,在戰士們做出巨大犧牲,浴血奮戰的時候,也曾有麵對德軍狂轟濫炸的恐懼和潰逃;一個慈愛的母親,在誤以為自己的孩子背叛了祖國之後,仍然感到愛的欣慰;她勇敢的兒子小沙查,冒著極大的危險付出生命的代價為蘇軍收集情報,隻是因為天真的“希望華西理能贏”。甚至華西理,他也不是一個傳統模式中完美的英雄。作為狙擊手,他清楚地透過瞄準鏡看到將要擊斃的敵人“是否戴有婚戒,早上是否刮了麵”;死在手中的,不隻是敵人,也是一條一條的生命,他們“一個個累加在腦海裏,永不消失”。他勇敢,但是在意識到柯寧上校無與倫比的槍法和智慧後,他找到丹尼洛夫,說“你不能再寫我了,你向人們承諾的勝利我無法兌現”。他頑強,但是也會在極度疲勞中睡意朦朧而錯失射殺敵人的良機。他堅定,但是他的理想,並不是“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一切”,而是能夠管理一個工廠,做“那個居高臨下運籌帷幄的人”。那些英勇的,犧牲了自己保全國家的戰士和人民啊,他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無畏的值得敬仰的英雄。
  
  可是有些人不知道,他們如此相信美好的道理,以至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別人。影片中的丹尼洛夫,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雖然很多觀眾可能認為他陰險狡詐,不值一提,我卻對他抱有最深切而痛苦的同情。象所有年輕有為的政委一樣,丹尼洛夫接受過良好的教育,真摯地懷著共產主義理想。他相信真理,相信自己對真理的追求,而忽略了對真理和自己的冷靜客觀的分析。盡管他的信仰是人人平等,他的內心深處仍然認為自己和那些戰場上以血肉之軀殺敵的士兵不同,“比他們更有用,更值得活下來”。丹尼洛夫和華西理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女戰士妲尼婭,無論丹尼洛夫怎樣以行動和言語表白,無論華西理怎樣退讓,姑娘的芳心隻屬於英雄。丹尼洛夫是正直的,他看不到自己的自私;他是真誠的,他看不到自己的妒忌。他運用自己的地位調動妲尼婭的崗位,為了讓她更安全;他默許小沙查冒下生命危險從上校那裏搜集情報,為了盡快完成對赫魯曉夫的承諾。在發現妲尼婭和華西理的戀情之後,被嫉妒衝昏頭腦的他甚至寫了份在那種環境下可能置人於死地的報告:華西理在與上校的較量中久久不能取勝,並發布悲觀言論,是因為他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懷疑。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人們會鄙視他,唾棄他。
  
  我同情他,因為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也許是許多人的影子。對真理和美好的熱愛使我沒有勇氣麵對真實的自己和世界,範了或小或大的錯誤而茫然不覺。我知道丹尼洛夫是真誠的,因為當妲尼婭在混亂中被炮彈碎片擊中,麵對倒在血泊中心愛的姑娘他跪下發出悲愴的呼喊,也血淋淋地揭開了自己最隱秘的內心世界。他找到正在與上校對峙的華西理,痛苦地說了如下一番話:“我一直是個傻子。我們努力創建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所有的人都不需嫉妒別人。可是沒有完全的平等啊,即使是在蘇聯的世界裏。人終歸是人,地球上不會出現新的人類。總會有一些令人嫉妒的東西,一個微笑,一份友誼。總會有貧有富,富於天賦,貧於天賦,富於愛情,貧於愛情。。。妲尼婭死了,她本來要來找你的。她是對的,你是個好人。。。”丹尼洛夫平靜地做了一個決定,“我要改變,做一件真正有用的事情,讓我來告訴你上校在哪裏。”他摘下鋼盔,從掩體中探出頭,立刻被守候多時的柯寧上校打穿了頭顱,也用他的生命暴露了上校的位置。
  
  我理解他的決定,我理解那種幻滅的痛苦,當愛和信仰被現實毀滅或嘲笑時的痛苦。那樣深刻的絕望,不是一顆閉了眼睛夢想光明的脆弱的心靈能夠承受的。它讓你墮入深淵,它讓你懷疑一切,它讓你失去生的動力。死亡是對真誠最完美的詮釋,也是唯一的解脫。過去沒有勇氣麵對,現在依然沒有,所能做的,僅僅是在離去的時候給這個破碎的世界送上一份禮物。丹尼洛夫也是英雄,至少在最後的那一刻,他成為了一個真實的英雄。
  
  但是丹尼洛夫隻是一個悲劇英雄。無論我們怎樣渴望世界多一些英雄,也不必以這樣悲劇的方式。雖然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過去的悲劇也許可以成為明天的教訓。我們信仰真理,不僅僅信仰真理的光明,還信仰真理的真實。我常想信仰和愛情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或許這也正是為什麽很多人包括丹尼洛夫的感情之中兩者密切相連。愛,是因為美好,可是如果為了美好而拒絕接受那些不夠美好的部分,那就不是真正的愛,而隻是心靈為自己編織的一個美麗而蒼白的夢境。懷有越多的熱情,當現實把你從夢中喚醒的時候,你就會越失落,越痛苦,越絕望。我們不可以放棄愛和信仰,我們要拿出麵對的勇氣來信仰,麵對世界,麵對自己。信仰所需要的不隻是虔誠,她還需要一顆勇敢誠實的心。不完美的美不等於不美,一樣值得追求,不可以任性的丟棄。信仰不是為了毀滅,不是為了造就悲劇,信仰是讓彼此的生命充滿希望和意義。至少,我是在說我自己,我希望自己可以懷著真正的信仰看待戰爭,看待自己,看待生活。
  
  03/12/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