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因讀6789的"八十號台 人在他鄉之坐看斜陽"一文, 有感而作...
章一:流浪雜感
在這裏我最先想說的是關於流浪, 說流浪未必一定指身體的居無定所; 有時候它也是一種情感的無可歸依. 比如旅途中人: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 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 步履匆忙中編織著同樣也破碎著夢想; 鬥誌或昂揚於小成, 心潮或跌落於大挫. 想要什麽? 能要什麽? 該做什麽? 該怎麽做? 足立何處? 前程何方? 種種。。。種種。。。流浪的定義實不為過. 心無所依情無所鍾時,林林總總的生活方式中,偏有人喜歡在筆墨間寄托著點點滴滴。所以別輕易嘲笑吟風詠月的詞句,那裏麵多有一顆流浪的心。
講到筆墨詞句,接下來我想駁的是一段話,有人說: “一般的人隻有幸活一生,而創作的人卻能活二生.第一度的是生活本身,第二度則是運用思想再追回一遍,強迫它複現一遍.” 我深深覺得這段話並不妥貼, 或者應該說它不無道理可是道理不周全. 至少需要再續一句: “讀書的人是能夠多次再生的”。任何的文字描述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背景,當讀到了與本人生活相似的文字時,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的回憶起那段前塵往事,生命猶如在此複活。這種文字越多人們再生的機會也就越多。
正如我讀6789的人在他鄉係列, 每每會在一種共鳴中去追思過去的種種,仿佛重新活過。
章二:感同身受
“人生如一夢,看得幾斜陽。”,這兩句同 蘇軾《中秋月》裏的: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歲正韶華, 卻吟頌如此老氣橫秋、滿目滄桑的詩句。 似乎有些好笑,也難免有些故作風雅的嫌疑。然而古人說的好: 讀萬卷書, 行萬裏路. 現代人萬卷書未必讀得了,萬裏路卻是輕而易舉就走得過的。水上來,雲間去,一覺香甜,醒來已是異國他鄉,斜陽不是故裏的斜陽,明月亦非家中的明月。感慨油然而生沒有一點造作。
文字由感慨中提煉出來的。我喜歡領悟文字,因為在這同時我也領悟了文字主人的生活。所有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就是世界,我通過文字看人也看世界。
文字是語言的記錄。語言為心聲,由此及彼文字的起伏跌宕就是心路的迂回曲折。
時下遠遊海外的學子,大致沒有背井離家的淒涼,然客感和鄉愁終究是免不了的;而躊躇滿誌與前途迷茫更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之事。所以不得不尋找各種排解的渠道來淡化或者轉移。斟字酌句就是其中之一,潛讀6789的人在他鄉係列,不難領悟他的心路曆程:四個字來說吧:漸熟漸生。人在一個新的環境下總是希望盡快的熟悉一切,而熟悉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進一步的陌生。畢竟先熟悉的是表象,骨子裏的陌生如三尺之冰非一日所能消融。
人在他鄉係列不是日記,卻記載了無數個日子;在這無數個人在他鄉的日子裏有個人情感的困惑;有漫步閑遊的悠然;有朋友往來的故事;有家差國別的趣聞。一天天一幕幕不能把握,亦無法忘懷。坐看斜陽不過是借口而已,真正的意圖是靜坐懷舊。
是的,有一縷情思叫懷舊。
作者無論在何地都惦記著那個小店, 惦記著那個八十號. 其實何嚐是那裏的咖啡獨香; 又何嚐是那個編號玄虛. 不過是懷舊而已. 作者必定曾經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偶然在那張座椅上閑看景色漫遊思緒,看著看著突然悟出了一些東西,是沒有老師可以傳授給他的一些東西。開始他略感震驚:原來竟是如此。稍後他又覺癡迷:原來不過如此。這種領悟讓他的心激動起來,能撫慰他的是杯中咖啡的溫馨和眼角斜陽的明滅;而能讓他抑製住衝動的則是桌上的八十數碼,那是一種清晰的不能逃避的真實。這種真實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記憶中,成了他懷舊的主題。
而且我確信坐看斜陽的情懷必定不是意氣風發的。盡管他會在那裏疏散疲憊,盡管他會在那裏積蓄力量,咖啡入腸不是定音鼓,斜陽沒下也不是開拔號。懷舊的作者在找尋迷失的過去,而尋找迷失沒有人會意氣風發。
章三:獨倚斜陽
雁馱斜陽,霞分天色,此景宜人,此情醉心。在家裏無所體會,離鄉後百感交集。所謂“黯鄉魂,追旅思。”皆因“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在歐洲旅居的這些年,獨倚斜陽幾乎占據了我所有的黃昏。與斜陽結緣,也是在某個黃昏裏。乍入小院就被緋色雲霞整個籠罩起來,臉上也如上了彩妝一樣的豔麗,恍若不識。呆立暮靄之下,看斜陽慢慢把自己的投影一絲絲拉長,突然覺得拉的是我與故土與家人的距離。這樣一想,那股陌生登時轉為熟稔。仿佛斜陽是路, 可以帶我返回。
於是我真的,常常坐在斜陽中,沉浸在一種懷舊的思緒裏,回歸故裏,不在流浪。
我的這份依賴,頗帶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味道, 隻不過我的杯中是淡茶,我的頭頂是斜陽。
附:6789原文:
八十號台 人在他鄉之坐看斜陽安靜隨筆於2006-08-10,圖片摘自網絡,深謝作者。
問好!
好久不見!你的博客終於又開了:))
前一段一直和你聯係不上, QQH發不出去,BLOG關閉,不忘也不知道你的聯係方式。。。。。。
謝謝你曾經給予的支持和鼓勵,我會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