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也蕭邦, 敗也蕭邦

(2004-11-10 16:57:26) 下一個
成也蕭邦, 敗也蕭邦 成也蕭邦,是指傅聰因著對蕭邦詩情音樂的理解在1955年的第五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上奪得第三名和瑪祖卡最佳演奏獎,從此名動天下。而敗也蕭邦,是指傅聰的親傳弟子安寧在2000年的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上一敗塗地。 一個因了對蕭邦音樂精神的理解而一舉成名的鋼琴家,為何在45年後他的弟子卻在同樣的大賽中連決賽都未進入? 先來看看當年21歲的傅聰是如何拿到比賽的第三名和瑪祖卡最佳演奏獎的。在100多人參加的第一輪蕭邦練習曲初賽過後,蘇聯的阿什肯那齊和波蘭的哈拉謝維茨憑著完美而輝煌的技術脫穎而出,傅聰憑著對蕭邦音樂詩情的詮釋也領先它人,隻是由於賽前的大量練習而造成的手指受傷,影響了正常發揮。 在第二輪的獨奏曲比賽中,傅聰演奏的瑪祖卡讓全體評委大為驚訝,他們無法相信一個中國少年居然能將蕭邦音樂中那些繁複的層次,細膩入微的敏感,高貴的氣質,慷慨悲壯的情感和優雅的意境如此完美地表現在瑪祖卡中。最後在政治因素和評委們立場的作用下,哈拉謝維茨拿了第一,阿什肯那齊第二,傅聰第三。傅聰並獲得全場唯一的瑪祖卡最佳演奏獎。 其實,在所有參加比賽的選手中,傅聰當時的基本功是比較差的,畢竟,一個從17歲方始真正練琴並沒有受過係統正規訓練的人在四年後去參加如此高規格的國際比賽,獲勝的難度可想而知。而傅聰,卻憑著他的勇氣,獨特的家庭文化背景的熏陶,對後主詞深刻的領悟,對蕭邦音樂的深層理解,以及對蕭邦詩情語言的深情而一鳴驚人。所以,傅聰從來認為他的成功就是因為對蕭邦音樂的形神俱照,也因為那種如蕭邦般的心係故國的深情。 2000年,傅老的親傳弟子安寧同另外十一名中國選手參加了第十四屆蕭邦國際鋼琴大賽,然而,躊躇滿誌的他卻未曾想到連決賽都無法進入,僅獲安慰獎,而另一位中國少年李雲迪卻拿了金獎。 個人以為,安寧在蕭邦國際鋼琴比賽上的失敗正說明了傅老在音樂上的執著,他認為隻有真正表現出蕭邦音樂詩情的境界方為成功。然而,當今蕭邦國際大賽的評委們已經不以最神似蕭邦,最深刻理解蕭邦來作為獲獎的條件。他們隻是借這樣的一個比賽來發掘在鋼琴上有天賦的人才,反而不希望他們因刻意模仿蕭邦而錮侑了自己的可塑性。我覺得這是非常正確的,反觀傅老,因為最神似蕭邦而成名,但後來幾十年卻一直和蕭邦的名字連在一起,不知不覺中反而受了蕭邦名聲之累。而當年拿第二的阿什肯那齊,在第二年1956年於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拿了第一,之後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終成20世紀的一代鋼琴大師。 從傅老的因蕭邦而成到安寧的因蕭邦而敗,說明了做藝術是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的。當然,傅老並沒有刻意去模仿蕭邦,隻是因為他的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曆機緣巧合地與蕭邦的音樂氣質非常接近,這正是讓他成功的地方,卻也是局限了他後來音樂發展的地方。但是這些都不影響傅聰成為一個在當時空前絕後的天才,一個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完美結合的第一人。 不知道為什麽,每次聽傅聰的音樂,在空靈飄逸的音符中,我總能感覺到一種淡淡的悲哀 。也許,在他水晶般清澈透明的琴聲中,流水般源源不斷的感染力中,斧琢般千錘百煉的觸鍵中,透露的是他一生命運的鋪展掙紮與挑戰。 從傅聰的成於蕭邦,到他弟子安寧的敗於蕭邦,我所看到的,是一個真正藝術家的執著,是一顆音樂的赤子之心。雖然鋼琴技巧和手部傷痛妨礙了傅聰成為一位一流的鋼琴大師,卻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位一流的音樂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2)
評論
牛油果 回複 悄悄話 不懂音樂,但知道什麽是好聽,如果這是你的原創,說明你是真正懂音樂的人,但如你的題目,成也蕭邦,拜也蕭邦,你自己不也如此,太懂音樂的人,難以享受到音樂,太懂世故的人,難得生活的適宜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