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

孤帆遠影, 一陣風, 來去無蹤
個人資料
正文

欲罷不能鼓山行

(2008-01-04 00:31:12) 下一個

 

每次回福州, 都想登鼓山, 欲罷不能! 這次全家一起上鼓山, 皆大歡喜!

十二月廿三日, 雨, 上午是陳奮武老師的書法作品集首發式, 很是氣派。午飯後看天行事, 見雨小了, 約上師兄和雪山兄直奔鼓山。

到了山腳下已經16:20, 還是決定下車登山, 背上小女兒, 一家子踏上新修的石級步步高升, 雪山兄開車到湧泉寺山門前等候。

老天有眼, 雨竟停了, 除了我們一行, 濕漉漉的石階上隻有下山的人, 石級基本上是沿老路而修的, 保留兩旁石刻, 據說有兩千多級, 至半山湧泉寺停車場約一千六百米, 寬約兩米, 半山上立了一塊碑銘, 表彰閩籍台灣同胞卓文龍自一九九九年開始捐修上山石徑和十八景山道,  不知當地政府是否覺得汗顏。 

鼓山位於福州市東郊, 閩江北岸, 因湧泉古刹、十八景早已聞名遐邇, 自宋朝以來就是遊覽勝地。西晋尚書郎郭璞在《遷城記》中有雲“左旗右鼓, 全閩二絕”, 旗即旗山, 山腳下的竹樓有溪滑可嚐, 鼓即鼓山, 興許那時他還不知八閩北有武夷, 南有九日山()。

鼓山主峰海拔969米, 比香港最高的大帽山(Tai Mo Shan)高出12米, 據說山頂有一巨石如鼓, 若遇風雨交加, 雨打石鼓, 風送鼓聲, 冬冬聲回蕩山間, 故得此名。我沒到過山頂觀石, 也未聽人說其身臨其境聽到鼓聲, 坊間都這麽傳, 不妨下次先登頂尋鼓再說。

其實以前在福州這麽多年, 也就知道鼓山這山名而已, 至於鼓嶺、鱔溪、磨溪、鳳池白雲洞等其他景區都很少聽說, 更沒去過。

沿著新修的“古道”上山, 兩側摩崖石刻不斷, 新舊小亭樓台有致, 雖是滿天烏雲, 也不減觀摩石刻的雅興, 品味曆史的印痕, 感受蒼鬆滴翠、幽穀秀岩。半山刻有“欲罷不能”四個大字, 道出了上山行人的心理, 再上已氣喘如牛, 下又於心不忍。 我卻想起兩句詩來 - “山才好處行還倦”(辛棄疾), “何妨吟嘯且徐行”(苏軾), 心安理得, 繼續拾級而上。

隻是那第一次見到的纜車, 看上去比香港昂平360纜車簡陋得多, 多少有點擔心是否也會象昂平360那樣吊車從鋼纜上掉下來, 這時天快黑了, 上山的吊車空著, 下山的車鬥裏也沒幾個人, 菩薩保佑, 善哉善哉...... 

 


山下小村及繁榮的福州市


曆史印記


山才好處行還倦(辛棄疾), 何妨吟嘯且徐行(苏軾)

 

“天地正氣”石刻好像是新鑿的, 以前沒見過或不曾留意, 心裏總是想著一棵大鬆樹旁的“皆大歡喜”四字, 曾記得那年陳老師率公子和幾位師弟在此留影, 也許是期盼的原故, 老是覺得該到怎麽還未到, 莫非新石級棄“皆大歡喜”而過? 應該不至於吧!

鼓山上曆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有700多幅, 從宋代的蔡襄、李綱、趙汝愚、朱熹到現代朱德、郭沫若、羅瑞卿等人的手迹, 洋洋大觀, 而香港的山摩崖雖多, 石刻卻少得可憐。

踏石聽鬆, 心無雜念, 剛好一個小時來到十八景路口, 天全黑了, 雨又飄至, 立刻加快步伐奔向石鼓名山山門, 雪山兄已來電詢問了兩次。大女兒一年沒登山, 顯得有點力不從心, 小女兒坐在背架上自然是神采奕奕, 登上最後一段石級,“皆大歡喜”豁然出現在眼前, 攜師兄和家人皆大歡喜拍了一番, 到山門前和雪山會合, 正好17:45。

 

 

山門前一片黑乎乎的, 看不清牌坊, 隻有幾輛麵的, 突然閃出兩個人來兜客, 甚麽湧泉寺喝水岩忘歸石這次隻好免了, 得趕在六點半進城赴政協的晚宴。或可找出以前拍的相片來看看, 另贅。

 從陳老師書法作品集裏摘一首石默先生登鼓山詩, 抒一抒懷:

千山聞石鼓,
萬裏入胸懷。
橫崖雲路斷,
險處人更來。


九日山人

2008年1月4日初稿於清風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jiurishanren 回複 悄悄話 脫不了俗啊, 這輩子都別想.
多謝飛飛大姐捧場
飛飛~ 回複 悄悄話 WOW,這些字都保存得不錯啊。
你已經有點看破紅塵,脫俗超凡的意思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